【推薦】說課稿合集十篇

作爲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說課稿合集十篇

說課稿 篇1

設計的理念:

1、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2、教會學生思考

3、感悟與“訓練”並重

讀着《裝滿昆蟲的衣袋》,一個迷戀昆蟲的孩子躍然紙上。爲了捉到紡織娘,他鍥而不捨地尋找了三天;爸爸叫他放鴨子,他卻一動不動地趴在岸邊,靜靜地觀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憑着這種濃厚的興趣,並對自己興趣執着、堅持不懈地追求,使他成爲了一個偉大的昆蟲學家。讀着讀着,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被這個孩子所吸引。

在閱讀法布爾所寫的《昆蟲記》時,我們驚奇地看到,法布爾用流暢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詼諧的語調,把一個個昆蟲寫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讓我們情不自禁、興趣盎然地隨着他漫遊於昆蟲的王國。

在讀法布爾的傳記時,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感動的細節。不論是在童年還是在後來的日子中,他始終是那麼迷戀昆蟲。

在教學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但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教學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就是:根據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中的關鍵詞句去體味語言、感悟文字,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走進法布爾的內心世界。

這一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明白白的 “着迷”——“迷戀”——“癡迷”爲線索,對法布爾從小喜歡小昆蟲展開了生動細緻的描寫,因此,第一課時,只是拎住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緊扣“迷”字展開故事的讀與悟;第二條線索是選擇典型的事例來寫人,這和我們的《習作1》教學有極其相似的地方。因此,第二課時我抓住的是這一條線索,重點學習的是課文所寫到的兩件事,並且讓學生知道寫人應該用典型的事例來寫,不要面面俱到。

在教學時,我採用的是讓學生自學,加入一些學法指導,大體的路子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完後讓學生概括一下大意,知道課文選擇了哪件典型的事,然後讓學生緊扣“迷戀”找出句子,畫出其中的關鍵詞,對關鍵詞展開理解、感悟,最後有感情地朗讀重點的段落。在教學中,我僅僅是抓住了兩個重點的段落:一個是“三天前,法布爾就告訴她,花叢裏經常傳出一種動聽的聲音,不知是誰在唱歌。現在,他終於找到了這位‘歌唱家’。”其中“三天前”“經常”“終於”這三個詞是關鍵詞,可以知道他執着尋找,找到紡織娘很不容易;“誰”“歌唱家”是次要的,但也能體會出法布爾對昆蟲的情感。接着出示法布爾回答媽媽的話是讓學生作一個比較:他不顧父母的擔心,不顧自己辛苦的付出,從側面反映出法布爾對昆蟲真的是癡迷了。第二個重點段落是“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願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其中“難過極了”“很不情願”“心愛的小寶貝”“放”是關鍵詞,一方面是情感的體驗,另一方面可以對上文作出理解,感悟。但缺憾的是:如果有學生能講出法布爾怎麼捉小甲蟲的過程,從他捉的熟練程度上來理解他對昆蟲的熱愛,那就好了。學到這裏,接着由學生自己說出感悟的詞語、段落,目的就是昇華主題,把法布爾這位偉大的昆蟲學家多層面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列舉了兩個小故事:一是面見皇帝,辭去高職,寧願和昆蟲爲伴;二是臨死前希望投胎轉世能繼續研究昆蟲;兩位名人對法布爾的評價,接着直接解決課後思考題,既有小時候觀察昆蟲的癡迷,也有以後一如既往對昆蟲的迷戀;既驚歎於他對科學的執著,也欽佩他優美的文筆、流暢的語言。學生學完後,腦海中留下的,除了對課文的全面感知,還有對法布爾的深深欽佩。

但缺少的是,沒有將“興趣”一詞作強調,因爲,這篇課文也要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興趣,並堅持不懈地追求,纔會走向成功。二是沒有佈置學生課後去閱讀《昆蟲記》,深爲遺憾。

說課稿 篇2

《幼兒舞蹈教學》這一舞蹈內容,是在學生經過課堂實踐學習了幼兒舞蹈常用步法、律動、幼兒歌表演、幼兒集體舞等前提下,初步掌握幼稚園舞蹈教學的一般方法,以及在進行教學時的一般規律,通過幼兒舞蹈全面系統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教學、改編、創編新舞步的能力。

舞蹈教學是藝術教育,在幼兒教育中屬於美育的範疇,作爲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舞蹈在幼兒教育中,是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

在瞭解幼兒舞蹈與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密切關係,和幼稚園舞蹈教學的基本綱要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作爲一名幼兒教師,還要研究如何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把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培養,貫穿教學的始終,並根據教學規律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幼稚園舞蹈教學的一般方法,並懂得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2.培養學生在幼稚園舞蹈教學中組織教學。

3.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由於幼兒舞蹈教學方法是本節課的中心問題,又是最關鍵的內容,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幼兒舞的幾種常用教學方法。然而,在掌握了教學方法時,還要懂得在什麼樣的舞蹈教學中該選用哪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怎樣合理運用幼兒舞蹈教學方法。

爲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練習爲主線”這一原則,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教學方法選用引導操作、議論、概括、練習的方法和採用錄音磁帶放伴奏音樂來輔助教學,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探索、理解和掌握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程序如下:

一 、激趣引入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探索的一種動力和成功的誘因”。放磁帶讓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幼兒舞基本步法,歌表演和成品幼兒舞〈〈摘星星〉〉的伴奏音樂,採用以舊引新,創設“懸念”,引入新課,在讓學生回憶所學幼兒舞內容時,教師提問:假如你現在站在舞蹈課室講臺上,面對小朋友要把老師教過的律動教給小朋友,那你該採用哪種教學方法,才能使小朋友最易於接受呢?從而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

二、引探新知

在引導學生探新時,爲了較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依據大綱有關“幼兒舞蹈有哪幾種教學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平時學過的律動、歌表演、表演舞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摸索出哪種方法最適於律動,哪種最適合歌表演等。這部分教學我按照三個步驟設計:1、講解、演示2、引導議論3、概括運用。

1.講解、演示

在教學中,先講解幼稚園舞蹈教學的一般方法包括:(1)示範法;(2)練習法;(3)分解組合法;(4)觀察模仿法;(5)遊戲法;(6)語言提示、講解、口令的方法;(7)個別教學法。讓學生用最快的辦法瞭解掌握這些教學方法的作用。在講解的同時,並且配以以前自己在教學時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動作或表演加以演示。

2.引導議論

比如我現在要教一段集體舞,那麼必須先要熟悉集體舞的伴奏曲,掌握基本節奏,然後根據集體舞的形式,進行必要的基本動作、角色動作教練,最後再組合完整,反覆練習。而在教基本動作時,同學們應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呢?角色動作又是用哪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議論。

3.概括運用

通過學生自己所學過的幼兒舞內容,結合所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了解這些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是相輔相成的、互相滲透的,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必須從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和幼兒實際接受水平出發,從而概括出:例如在進行律動教學時,要熟悉瞭解律動音樂的形象和節奏,要抓住動作的形象和節奏進行的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講明律動動作的形象特點和富有感染力的示範,然後讓小朋友觀察模仿進行練習。再如在歌表演教學時,首先必須唱好歌,然後教練基本動作,講解歌曲形象與動作形象情緒配合一致性的要求,分句或分段練習,最後完整練習。

爲了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學過的律動《伸伸手、彎彎腰》,歌表演《摘星星》磁帶聽一遍,並請幾位同學把這三小節舞用所學方法進行分析,最後進行小結,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答。

三、鞏固練習

幼兒舞教學的全過程一般分爲三個階段,即介紹舞蹈、教練舞蹈和複習鞏固舞蹈。在鞏固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幼稚園舞蹈教學中的教學組織,根據

幼稚園舞蹈教學大綱,設計瞭如下練習題:

1.基本題:鞏固練習好幼兒舞所有內容。

2.變化題:比如進行表演舞《蝸牛和黃鸝鳥》教學時,應該用哪些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3.操作題:讓學生用示範法試講律動《坐飛機》的教學方法。

4.發展題:放一小節兒歌,讓學生即興創編簡易動作,並進行教學演示。

5.思考題:在運用觀察模仿法時,被觀察者的動作應準確、富有感染力,最好是鏡面示範,那麼請同學們思考,什麼是鏡面示範?也就是在教舞蹈時,教師該背向小朋友,還是面向小朋友?

在學生練習中,教師邊根據信息反饋,邊引導解決存在問題,通過多項練習,既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活躍思維,又培養了能力,練習後,教師結合舞蹈教學方法的廣泛應用性,滲透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四、課堂總結

爲突出幼兒舞蹈教學的教學方法及運用,按照運用規律,師生共同進行課堂總結幼兒舞教學方法運用時要注意如下問題:

1.弄清授課內容是基本動作或律動等。

2.運用的教學方法要注意密切結合小朋友的實際接受水平。

最後,佈置幼兒舞《春天在哪裏》用哪些教法,下一節課分組練習。

這節課通過採用引導操作、議論、概括、訓練的方法,既使學生掌握了幼兒舞蹈教學方法,又培養了學生正確運用所學教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3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對音樂的感悟理解和創造是人類最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反映。今天,我就以一節《兒童團放哨歌》與各位老師探討在新課標下的小學音樂教學。

首先我說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爺爺故事多》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單元旨在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生活,通過音樂活動了解革命歌曲的風格特點,加深學生對革命戰爭年代音樂風格的感知和認識,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本單元可以分爲四課時,今天我要說的是第二課時,教學內容包括:1、歌曲《兒童團放哨歌》2、音樂遊戲3、聽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歌曲《兒童團放哨歌》是一首進行曲,歌曲節奏鮮明、格調明朗,形象生動。歌曲以“”的節奏型貫穿其中,造成一往無前的氣勢,表現了兒童團員機智靈活、堅定勇敢的品格以及向紅軍學習的決心。

接下來說說我的教學目標:

目標的設定首先要關注到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突出“以人爲本”,中年級的學生在培養其音樂興趣方面提出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要求,並能積極參與音樂表現活動和即興創造活動。其次是強調課程目標的整合,由原來單一的認知性目標轉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多種目標的有機整合。依據新課標,並結合學生的實際目的對新課標的理解,我以以下三點作爲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唱《兒童團放哨歌》,感受音樂的基本情緒,能用自然飽滿的聲音演唱歌曲並能隨音樂即興表演,瞭解休止符在音樂中的作用以及進行曲的風格特點。

2、通過聽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瞭解兒童團與少先隊的關係,進行思想與音樂文化的傳承教育。

3、在音樂遊戲、歌表演等活動中,節奏感得到強化,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得到提高。

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歌曲的學習,學生能用堅定有力、富有彈性和充滿激情的聲音演唱歌曲。因爲歌唱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很重要的藝術實踐。教學中只有通過成功的藝術實踐,才能產生美好的藝術形象,從而培養學生審美、創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在於歌曲中附點節奏的正確把握以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唱法。歌曲開頭的八分休止符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兒童團員機智靈活、堅定勇敢的品格。

教育學家梅貝爾·詹姆斯說過:“學生是通過音樂方案來學習的。”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爲了達到教學目標,並考慮到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聽、唱、動等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各方面得到綜合的鍛鍊。爲此,我把整個教學程序分爲四大模塊。請跟我一同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裏,將呈現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

第一模塊: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採用了影片導入法,直接把學生帶入影片的情境中去,再設以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如“你知道什麼‘雞毛信’嗎?”“那時侯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聯絡的,你能來模仿一下嗎?”等等,爲歌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情境鋪墊。

第二模塊:遊戲體驗,巧析難點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在學生的求知慾被激起以後,採用了遊戲體驗的方式來解決歌曲教學難點。我以穿越“時空隧道”的方式,扮演紅軍大隊長,以發展兒童團員爲目的,把學生分別分成“暗號”和“刺殺”兩隊,分別給他們分配任務,這些任務就是歌曲中的一些難點節奏,這樣,學生在興趣盎然遊戲的同時輕輕鬆鬆地解決了教學難點,爲下一環節歌曲教學作了良好的鋪墊,教學效果也十分有效。

第三模塊:聽覺感知,綜合實踐

馬克思曾把具有音樂感知能力的耳朵稱之爲是“音樂的耳朵”。根據課標要求音樂課必須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因此我在歌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聽覺感官,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聽、去感受,首先我讓學生在完整聆聽的同時,以踏步的方式來感知歌曲的情緒,從而滲透進行曲的概念;接着我讓學生在復聽的同時尋找前面遊戲中出現的熟悉的暗號節奏以及操練口號,用不同的色塊表示出來後進行旋律的模唱以及填詞唱,這樣一來,整首歌曲的教唱變得簡單而有效。在歌曲處理中,我巧妙地把八分音符作爲好朋友的身份請來幫忙,並採用比較法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唱法,這樣既有童趣又能讓學生一下子達到預期的演唱效果。最後,我還爲歌曲增加了襯詞和二聲部,使歌曲更加豐富而具有立體感。這種逐漸加深的教學方式既有效地解決了歌曲重難點,同時也始終持續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輕鬆而活躍。也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構建了互動的師生關係以及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符合了我們教學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第四模塊:拓展延伸,激發熱情

在這一模塊中,我仍利用“時空隧道”一詞讓學生的角色從“兒童團員”轉變回來,在多媒體的配合下,用配樂朗誦的方式介紹了由“兒童團”——“少先隊”的發展歷程,這一環節讓學生的情感體驗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對革命傳統又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當學生的情感達到共鳴時,我以激昂高亢的聲音呼喚同學們全體起立,齊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爲整堂課劃下圓滿的句號。

這樣富有彈性的設計,有利於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給予他們想象的空間,同時也使音樂教學具有深度、廣度與厚度。這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要爲兒童成爲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養料和機會。”

最後,說說我的教學啓示:

由於三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同時歌曲題材比較傳統,因此,我在課堂結合兩者特點,採用生動的語言啓發誘導,形象的演示點撥指導,多彩的內容鞏固運用,從而創設生動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愉快地接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永無止境,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和慧心。我相信,身後每一個腳步都代表了我每一次的成長!在此,希望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說課稿 篇4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和大家來交流說課活動,謹此向在座的老師們學習。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六節“探索規律”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代數式,合併同類項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熟悉的日曆來啓發他們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來表示的規律,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學的建模思想。這一節內容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現實世界認識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形成函數思想,掌握模型化方法、推理方法做了重要的鋪墊。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爲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嘗試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經歷探索數量關係、運用符號表示規律、通過運算驗證規律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等發現問題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感受數學活動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覺得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點是探索數量關係、運用符號表示規律。

教學的難點是通過運算驗證規律。

下面,爲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爲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循序漸進與啓發式的教學原則,我進行了這樣的教法設計:教師根據學生自己的預習情況,啓發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困惑,並在學生獨立思考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交流中體會數學規律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數學方法,使之獲得內心感受。

五、學法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代數式,也爲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採用讀書指導法,啓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並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學生自己準備的日曆,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

在課堂結構上,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①檢查預習,提出問題②預習探討,發現規律③發表見解,深入理解④深入思考,再探新知⑤啓發誘導,初步運用⑥鞏固訓練,摸清問題⑦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接下來,我再具體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 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檢查預習,提出問題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學生爲什麼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害怕數學。其實長期以來老師的“滿堂灌”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失去了探索和發現的機會。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提問:通過你自己回家預習,你覺得對本節課有哪些困惑?

學生可能回答:

(1)日曆中有哪些的規律?

(2)一張紙對摺n次後,有多少條摺痕?能得到多少個長方形

部分學生會提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沒能理解的地方。學生的困惑基本是這節課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學生在提出困惑時,教師板書)。由學生自己提出這些任務,可以使學生對問題的答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這樣不僅可以輕鬆的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同時也使學生對問題的答案產生了強烈的期待,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預習探討,發現規律

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觀察自己準備的日曆,解決“你手中的日曆有什麼的規律?”學生至少能得到預習時書上所呈現的規律。2分鐘後,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發現的規律,並要求組內其他組員驗證規律。

學生經過發現、交流、討論、驗證的過程,不僅培養了他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表達的能力,同時讓他們體會到自己在交流中的價值和集體合作的重要性。

(三)發表見解,深入理解

學習數學,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鼓勵學生交流自己和小組所發現的日曆中的規律,並說明自己是怎樣想的。教師在此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點撥。

全班學生基本能把日曆中的規律找出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發現學生有沒發現的規律,那麼教師可以發問,引導學生尋找規律。

這樣操作,真正與“新課改”相吻合,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啓發誘導,歸納總結

學生在找出規律以後,老師要求學生用代數式表示自己的發現。

目的是使學生在用代數式表示的過程中,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發現,同時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深入思考,再探新知

教師發問:剛纔我們已經解決了同學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下面,我們來考慮第2個問題

“一張紙對摺n次後,有多少條摺痕?能得到多少個長方形”

請同學們思考,對這個問題有沒有議異?學生討論得出“一張紙向同一個方向對摺n次後,有多少條摺痕?能得到多少個長方形”

鼓勵學生自己拿紙演示一下,得出結論。

教師留意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學生在回答自己結論的過程中,教師進行訂正強調。

(六)鞏固訓練,摸清問題

1.四棱柱有 個頂點、 條棱、 個面

五棱柱有 個頂點、 條棱、 個面

六棱柱有 個頂點、 條棱、 個面

七棱柱有 個頂點、 條棱、 個面

n棱柱有 個頂點、 條棱、 個面

2.從一個頂點出發,可以把四邊形分成 個三角形,可以把五邊形分成 個三角形,照此法下去,可以把N邊形分成 個三角形。

3.一根10米長的竹竿,每天截去一半,連續截五天後,剩餘 米,如果連續截n天,剩餘 米。

4.用同樣長度的小木棍搭出下面的圖形觀察並回答問題

① ② ③

(1)填表:

圖形序號
















木棍根數








要搭出第n個圖形,需要 根木棒。上面的題目開放性強,並且與生活緊密相連。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教師把題目批閱後再向他們反饋情況.

(七)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本節課你的收穫有哪些,你將怎樣改進?

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理清了知識脈絡,強化了重點,內化了知識.

七、板書設計:(略)

說課稿 篇5

一、指導思想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在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下,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嘗試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我嘗試、討論探究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

二、教材分析

《分數與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只要除數不爲0,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大於除數,也不論能否除盡,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這樣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爲講解假分數以及把假分數化爲整數或帶分數做好了準備。本節課比較抽象,學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計算,但是理解計算結果比較困難一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實際,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理解和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動手操作,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良好學習慣的養成

(3)情感與態度目標:

結合學生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以及培養學生自我探索的意識和創新精神。

1、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過程,理解和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2、教學難點

理解用分數可以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四、說教法、學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學生雖然知道了分數的意義,但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節課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嘗試教學法,利用學具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大膽嘗試,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發現,引導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學生的學法與教師的教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嘗試探究、動手操作、發現問題、整理歸納貫穿於整節課。

總之,力途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在積極的數學思維狀態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說教學程序

針對以上思想,我說一下教學流程中的每一步設計意圖:

(一)複習導入 點明課題

因爲本節課是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讓學生加深對分數的意義理解,明確本節課要幹什麼。開門見山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喚起生成,由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怎樣列式得出除法,然後根據除法的意義順勢引導1張餅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樣列式,然後多媒體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分數可以寫成除法。給學生以表象的認識。

2、嘗試探究,首先提出問題: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幾張?然後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分一分,討論交流,並讓學生展示分的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同時根據學生的彙報多媒體展示分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三張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張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張。

這時,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馬上進行補充事實,舉一反三,2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幾張?3張餅平均分給5個人,每人分幾張?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的遷移知識,得出2/4與3/5.

3、歸納概括,通過以上的動手嘗試探究,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放手讓學生觀察發現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得出結論。同時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只要除數不爲0,不論能否除盡,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

(三)嘗試練習

接着,就是學生進入當堂練習中,設計有層次的、題型多樣的練習,及時的鞏固新知,達到當堂學,當堂清的效果。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本節課所學內容。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分數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只要除數不爲0,不論是被除數小於、等於、大於除數,也不論能否除盡,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

從總體來看,本節課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興趣比較濃厚,而且學生動手分的情況也比較好,也能大膽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使我感受到數學的動手操作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途經。但還存在許多細節問題:

1.在課堂結構安排上有點前鬆後緊。

2.學生展示分的過程時沒有點到位,有點亂,不太突出。

3.總結歸納時沒有充分放手學生,而且比較急匆匆而過。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欠缺。

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儘量克服這些困難,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質量

說課稿 篇6

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說課稿 在改編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問題情境下,引出相應的三個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小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3.練習: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兩步理解意義的基礎上,及時安排相應的鞏固練習。分別是已知三種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計算直接寫出相應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學4/52

1.創設問題情境:沒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還會計算4/52這道分數除法嗎?

○1鼓勵嘗試計算;

○2組織全班交流;

(預設學生反饋):

方法A.因爲22/5=4/5,所以4/52=2/5

這是受剛纔所學除法意義的影響,遷移而來;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與2的倍數關係,想當然的在計算;可能小部分能從數的組成進行解釋。

方法C.4/52=4/51/2=2/5

課前預習過;但能說清爲什麼的恐怕很少。

2.引導理解方法B和C。

○1師:4/5裏面有()個()/(),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有()個()/();

○2師:在長方形裏折一折,塗一塗,再來解釋兩種方法。

○3師: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在先請學生進行解釋的基礎上,引導思考: 4/5裏面有()個()/(),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有()個()/();在部分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驗證,根據課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長方形紙片,要求學生折一折、塗一塗,再來進行解釋。

由於已經將長方形縱向五等分,因此從直觀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進一步啓發:還有不同的折法嗎?鼓勵學生尋求不同方法,比如說橫向折,沿對角線折等等;

通過這些折法的體驗,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不管怎麼折,只要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始終是它的12,也就是說始終可以將2轉化爲乘以1/2。

第二步:教學4/53

1.初步比較:你覺得哪種方法好?

2.嘗試計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塗一塗,再計算) (課前提供五等分的長方形紙片)

反饋,追問: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怎麼計算?

○2爲什麼不選A或B這兩種方法?從中說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麼優點?

首先請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初步比較:你覺得哪種方法好?這時並不急於統一思想,轉而請學生計算4/53。也要求根據課前提供的五等分長方形紙片先折一折,塗一塗,再計算。

然後進行反饋,並引導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怎麼計算?

○2爲什麼不選A或B這兩種方法?從中說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麼優點?

此時通過對比和思考,應該說對方法C已經有了較爲深刻的認識。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學習不是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授予的知識,也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它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組,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一開始初步比較哪種方法好,學生此時並沒有什麼感覺;而體驗4/53的求解過程,使學生自覺的在心裏進行了比較,也就是主動的開始建構認識,這時的理解是較爲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實驗與驗證

1.師:其它這樣的分數除法的計算是不是也和剛纔兩題一樣呢?

在理解例題的基礎上,拋出一個疑問:其它這樣的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是不是也能將除數轉化爲乘以它的倒數呢?從學生的思維歷程看,這真是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併產生要進行實驗和驗證的動機。然後根據課前提供的空白長方形紙條組織學生開展研究,並組織開展同伴間的交流。

現代認知理論認爲:感知只有經過一般化的檢驗,才能上升成爲知識。開展實驗與驗證符合從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還是學生主動的、內在的需要,這無論是對理解掌握算法、還是對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都有積極的意義。

2.反饋交流。

歸納:(一般化計算方法)用符號表示: AB=A1/B

觀察: (形式上看)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最後,組織進行反饋,得出最後結論,並引導學生將一般化的計算方法用符號化表示。這裏不僅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包括之後的引導學生觀察,(形式上看)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促進更好的理解。現代教學論認爲:數學課在經歷了感性交流和實踐探索以後,應該在數學層面上形成對知識的客觀性及其本質的更爲深刻的理解,從而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思維。

說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P103-104

教材簡解:

本節教材是在上節教材9加幾的基礎上學習的,計算加法的方法與上節相同。同時,本節教材還兼有鞏固上節教材的任務。

教學目標:

1、使同學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得出計算8、7、6加幾的各種方法;使同學進一步理解“湊十法”,並能正確熟練的口算8、7、6加幾。

2、培養同學初步的觀察、比較、籠統和概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類推能力。

3、培養同學合作學習和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自主探究得出計算8、7、6加幾的各種方法。

教學難點:

把另一個加數分成幾和幾,才能和8、7、6“湊十”,同時體現算法多樣化。

設計理念:

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樣化的算法,使學生想學,樂學,會學。

說教法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熟悉規律和心理特點,讓學生手、口、腦並用,積極參與這節課教學的全過程,把動作思維、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採用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說學法

讓學生經過教師演示以及課件操作,加深理解,從動手操作,交流討論中發現新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新知鋪墊

1、口算

2、括號裏能填幾

3、分解數的組成

(通過“數的組成”這部分複習,爲下面的學習進行必要的鋪墊)。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學習目標:學習並應用8、7、6加幾的計算方法。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的慾望

課件出示風景片及情境圖

教師創設情境:這裏山清水秀,綠樹成蔭,小橋流水,到處是盛開的鮮花,無論走到那裏都生機盎然,充滿着綠色的氣息,在這裏還生活着一羣可愛的小動物,你喜歡這兒嗎?現在就讓我們出發,去公園好嗎?可是你們要注意在公園遊覽時,要愛護那裏的一草一木,保護優美的環境,不要破壞它,要和那裏的小動物做朋友,不要傷害他們好嗎?同學們,前面就是公園了,我們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才能買門票進公園,你知道一共來多少個小朋友嗎?

(課件展示將學生帶入生動的生活情境中——買公園門票,體現了新課改中強調數學同日常生活的聯繫。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學得有趣,認爲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自主探索

1、探索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指名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2、小組合作討論

師巡視,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3、小組彙報交流

生可能出現的三種算法:

(1)數數法:1、2、3……12、13,一共有13個人。

(2)接數法:左邊有5個人,然後接着數6、7、8……13,一共有13個人。

(3)湊十法;左邊有8個人,把右面的2個人與這8個人合起來,湊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個人,一共是13個人。

4、教師小結:這幾種方法都不錯,那你最喜歡用哪一種方法?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不僅可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特別是不愛發言學生,同時還體現算法多樣化,讓學生通過交流,起到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作用。)

(四)動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探索用計算方法怎樣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應該怎樣列算式呢?(生說,師板書8+5)

2、小組合作交流,動手用小棒擺

要求在擺好後,把你的擺法說給同桌聽,在聽人講話時,要學會傾聽,這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

(讓學生通過學具操作,加深對所學的加法計算過程的理解,也是培養學生利用學具幫助學習的意識,更是加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指名演示過程(師板演過程)

由於學生有了9加幾的基礎,所以很容易用“湊十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請用湊十法小組,到前面演示。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實現知識的遷移過程。初步體驗“湊十法”比較簡便。)

4、小結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幾種方法中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但是湊十法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

(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8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新課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

5、出示兒歌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用湊十法來計算。

小朋友,拍拍手,

大家齊唱湊十歌,

九湊一,八湊二,

七湊三來六湊四,

兩五相湊就滿10、

(五)嘗試獨立學習

1、生獨立完成P103頁例2

現在請同學把書翻到103頁,用你喜歡的方法,完成例2,把得數寫到書上。

(激發學生自信心及探究的慾望,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的經驗,感知、體驗、比較,自然的運用“湊十法”來計算,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簡便性和適用性。但尊重學生的自主的選擇,體現了新課改所提倡的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識爲合適的方法時行計算這一理念。)

2、彙報計算方法

3、小結鼓勵用多種方法來計算

(六)總結算法,發散思維

1、出示情境圖(課件演示有八隻蜜蜂,又飛來九隻蜜蜂)

在公園的花叢中,盛開着五顏六色的鮮花,它們把蜜蜂都引來了,你們看,又來一羣,你能把根據這幅圖列一個算式嗎?

(生可以根據先飛來後飛來列式,也可以根據蜜蜂身體的顏色列式。讓學生體驗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的分析思考問題,探尋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2、列式

誰能列式解答?(生說,師板書)

3、自學

這道題書中的同學,想出了3種方法解答,可是他們沒有完成,你能幫助他們完成嗎?

4、交流

把你的喜歡的算法,說給你同桌聽。

5、指名彙報(師課件演示)

6、小結。

我們在計算8加幾時,可以把另一個加數分成2和幾,和8湊成10,再計算,也可以把8拆分與另一個加數組成10再計算,也可以以前學過的知識,比如9+8=17,8+9=17等多種方法來計算,在以後的學習中,你認爲那咱好,就用那一種做題。

(師對各種方法給予肯定,並特別提出第三種方法,滲透了“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律。又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的遷移。)

三、應用新知,鞏固練習

(一)創設數學迷宮情境

師:我們下一個觀光地點是天賜湖,想到天賜湖要走過一座數學迷宮,想走出迷宮就必須解答這裏的數學問題,同學們有信心走出迷宮嗎?師講解走迷宮的方法。(課件出示題目)

1、P104做一做第2題

2、P104做一做第1題

3、P104做一做第3題

(二)創設遊天賜湖情境

師:同學們,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順利走出了迷宮,來到了美麗的天賜湖,你看見了什麼?這些小動物在歡迎我們呢,他們看見同學們來了,非常高興,這一高興不要緊,他們忘記了回家的路,你們願意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嗎?

(通過有趣的遊戲,把學生帶入遊戲情境之中,利用遊戲進行鞏固練習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全班學生都參與到愉快的活動中,也可通過這個練習檢驗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程度。)

四、課堂檢測

五、課堂總結,畫龍點睛

愉快的一節課很快過去了,你學會了什麼?那麼8、7、6加幾是怎麼樣計算呢?我們可以把其中一個加數拆開和8、7、6湊成10,然後再計算,可以用數數的方法,無論用那一種方法都可以,看來這節課同學們收穫可真不少啊!

板書設計:

8+9=179+8=17

說課稿 篇8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寬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教材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語文新教材(試驗本),打破了傳統的閱讀與寫作、說話、聽話混合編排的模式,改爲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分編;各個單元的教學重點相當明確。高中語文新大綱中明確規定,高中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爲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提出了“以閱讀教學爲龍頭帶動整個語文教育是一個標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語文教學以閱讀爲本,改革舊的耗散性講析模式,注重閱讀教學的整體感悟,突出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閱讀,突出全方位的閱讀技巧和能力的.指導與訓練,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寫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學生的文化背景積澱,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薰陶”。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寬容〉序言》是房龍爲他的《寬容》一書所作的序言,該序言的寫法很特別,是一篇散文詩式的寓言。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虛構了一個“創新”與“守舊”兩大勢力鬥爭的故事,從而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寬容》一書的精髓。該文被安排在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應出於以下考慮。

1、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序言這種文體。序言是寫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內容比較廣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較濃厚,但卻是緊扣寫書的宗旨經過組材。本文是在學習前兩課即《〈吶喊〉自序》、《衚衕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序言這種文體,從而更進一步瞭解序言的特點。

2、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對哲理的分析和借鑑,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於培養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是繼第三單元的演說詞、第二單元的散文和第一單元的詩歌鑑賞之後的對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們所教班級的高中學生由於社會教育的大環境影響,習慣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缺少對人生、對社會的獨立思考,因而課文的理解會停留在表面,流於形式。另一方面,由於高中學生處於自身人格趨於形成的時期,又會過於強調“創新”而否定傳統,產生認識上的誤區,因此,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文蘊含的哲理使該課應該注意的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爲。

1、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2、理解“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徵意義,理解故事中“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的人們”三種形象的典型意義。

3、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能正確、全面、透徹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爲:透過本文主旨,進行創造人格的薰陶,培養對新事物理解、寬容的態度。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強化閱讀,整體把握,深入體會,正確評價”是本人在該課教學中的指導思想,在處理教材時,結合片斷範讀使學生在總體上感覺、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過多媒體補充,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羽翼,領會寬容的要義,達到內化的目的。運用點評法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創新”和“守舊”,“創新”和“傳統”的關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自讀、自由點評、討論、質疑、等方式使學生獨立思考,並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鑑賞,啓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學習的什麼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後,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鑑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爲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佈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2、以“學習”爲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說課稿 篇10

、說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數初步認識第四課時:分數的簡單計算(書本99-101頁、例1、例2和例3)包括:同分數分數的加法,同分數分數的減法,1減幾分之幾。

、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並理解算理。

難點:1減幾分之幾的算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2、在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類推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理念,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說教法

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討論歸納,最後概括算理,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採用鼓勵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爲樂學,把數學課上有趣、有效、有益。

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靈活應對,巧妙地取材,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並藉此展開教學。課堂裏有認知的衝突、智慧的碰撞。學生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思維狀態自然活躍。沒有強迫,不算熱鬧,一切看似簡簡單單,但學生卻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爲主動而積極。充分體現教師以動態的、開放的、寬容的眼光來看待教學

、說學法

通過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類推的能力。

、說設計意圖:

(一)、課前練習

教學中直接從主題圖入手,進行幾分之幾裏有幾個幾分之一和1與幾分之幾關係的複習,既鞏固舊知又爲新知做鋪墊。

鋪墊一:幾分之幾裏有幾個幾分之一爲抽象算理做鋪墊;

鋪墊二:1與幾分之幾的關係爲例三1看做4個1/4即4/4做鋪墊。

(二)、新課探究

1、同分母分數相加,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一是能有利於調動學生的良好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二是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既培養了小組合作意識,也通過集體的智慧理清了算理。

2、同分母分數相減,通過動畫直觀的看出圖意,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結果的計算和算理的掌握。讓孩子們扮演的新知主人翁的角色,能夠更好地提高孩子們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積極性。

3、1減幾分之幾,從算式意義入手,在理解了計算目的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新知,讓孩子們順理成章的理解解題過程和計算算理,從而規範了書寫的格式。

(三)、鞏固練習

第一部分通過摘蘋果的活動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做題興趣,從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第二部分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也讓孩子們通過新學到的知識解決、小知識課外知識的拓展。

、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練習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吃西瓜嗎?(喜歡)

云云和朵朵也非常喜歡吃西瓜,媽媽就給他們買了又大又圓的大西瓜,(課件出示主題圖),全家人要一起吃西瓜,你們說怎樣分才比較公平(平均分),媽媽就採用了你們的方法,把西瓜品均分成了8塊。

2、課前複習

(1)複習1和幾分之幾的關係

看着又大又紅的西瓜,老師忍不住想吃一塊,佔西瓜的幾分之幾?(1/8);

動畫演示分西瓜的情景,你還能找到 1/8嗎?(找一個同學用手指指在哪);

你們能找到幾個1/8?(8個);

八個1/8是幾分之幾?(8/8);

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1)。

(2)複習幾分之幾裏有幾個幾分之一

那你想吃幾塊,佔它的幾分之幾?(如:3/8);

那3/8裏有幾個1/8?(3個)

(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題

1、出示云云和朵朵吃西瓜的塊數,詢問所佔幾分之幾。

2、那你能看着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

①云云和朵朵一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

②小明比媽媽少吃了多少?

③蛋糕還剩下多少?

……

3、選擇第一個問題來解答

師:誰能說說怎樣列式?

[ 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一是能有利於調動學生的良好情感體驗,激發學習興趣。二是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小組合作 自主探索

1、教學分數加法(例1)

小組合作討論:

2/8+1/8等於多少?

你們是怎麼想的?

彙報交流,思路可能有:

a、云云吃了兩塊,朵朵吃了一塊,一共吃了三塊,佔整個西瓜的3/8;

b、2/8是2個1/8,2個1/8加1個1/8是3個1/8,也就是3/8。

然後出示主題圖,爲了讓孩子獲得正確的印象,然後集體鞏固算理。(填空)

[第一種思路停留在直觀感知層面,第二種思路是根據分數的意義從抽象的加法關係進行分析的。顯然,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僅僅停留在直觀感知的層面,如何讓用第一種方法思考問題的學生實現向第二種方法的飛躍呢?一是要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二是要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比較,不要急於在此時的教學中就把學生的思路統一起來,可以在後面的練習中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借鑑。]

相應習題鞏固:

(1)看圖計算

(2)直接說答案

2、教學分數減法(例2):

動畫演示5/6中拿走2/6的情景,教師講解圖意,讓孩子們列式,

設問:你知道答案嗎是多少?

那你是怎麼想的?

一個同學示範的說說,同桌交流

a、從5份中拿走了2份還剩3份,也就是3/6

b、5個1/6減掉2個1/6還剩3個1/6,也就是3/6

相應的習題:

看誰做的有對又快(直接說答案)

3、教學例3:1減幾分之幾

這道題有一定的難度,在理解了算式意義的基礎上應該放手讓孩子們討論得到解題過程和思路,從而理解算理。

(1)引導學生理解算示的意義:

a、老師要從這一個圓中去掉他的1/4,那你能先找到他的1/4嗎?讓一個孩子動手摺紙(圓形),說說怎樣找到1/4的;

b、看來要想從一個圓中去掉他的1/4應該先將圓平均分成4份,那這個圓可以用幾分之幾來表示?(4/4);

c、那你會計算1-1/4嗎?同桌討論,說說你們是怎麼做的?

(2) 1-4/5 提問:那這個算式中1可以用幾分之幾來表示?誰能說說解題過程

鞏固練習:

1-2/6,1-7/9讓學生動手寫到練習本上,找兩個孩子彙報

[ 通過練習讓學生明確: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數不同,意義亦不同。]

(四)鞏固練習,拓展深化

1、幫農民摘蘋果

對於說對的同學給予鼓勵。

2、生活中的分數計算

巧克力題(課本101頁3題)

果汁題(102頁4題)

(五)小知識

關於分數計算的起源

、板書設計

分數的簡單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