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文言文的道理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爲牛彈奏樂曲的故事。《對牛彈琴》文言文的道理是什麼?

對牛彈琴文言文的道理

《對牛彈琴》

作品原文

公明儀爲牛彈《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轉爲蚊虻之聲、孤犢②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③。

《對牛彈琴》詞句註釋

①操:琴曲。

②犢(dú):小牛。

③掉尾:牛因聽到蚊、虻(牛蠅)的叫聲,便搖尾驅趕。

④奮耳:豎起耳朵。牛因聽到小牛的.叫聲,便豎耳細聽。

⑤蹀躞(dié xiè):小步徘徊。

《對牛彈琴》白話譯文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牛低着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羣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爲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對牛彈琴》文言文的道理

有一天,著名古琴演奏家公明儀對着一頭老牛彈琴。他先奏了一首名曲——高雅的古琴曲“清角”。儘管公明儀自己覺得彈得十分精彩,但是,老牛就象沒有聽見一樣,只顧埋頭吃草。公明儀又用古琴模仿蚊虻(méng)嗡嗡的叫聲,還模仿離羣的小牛犢發出的哀鳴聲。那頭老牛立刻停止吃草,擡起頭,豎起耳朵,搖着尾巴,來回踏着小步,注意地聽着。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無動於衷,模仿蚊虻的叫聲儘管不是高雅的曲調,但老牛卻聽得很認真。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從實際需要出發,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對牛彈琴》創作背景

牟融向儒生們宣傳佛理時,往往引用《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有人問他爲什麼要這樣做,他就講了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