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原文及翻譯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爲牛彈奏樂曲的故事。對牛彈琴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以下是從,歡迎閱讀。

對牛彈琴原文及翻譯

原文:

公明儀爲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爲牛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注: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

譯文:

公明儀爲牛彈奏曲名是《清角》的音樂,牛低頭依舊吃草。不是牛沒聽見,是不適合它的`耳朵聽。轉而發出牛虻的聲音,孤單牛犢的鳴叫聲,那就牛馬上搖擺尾巴,豎起耳朵,踮着小步仔細地聽。

詞句註釋

①操:琴曲。

②犢(dú):小牛。

③掉尾:牛因聽到蚊、虻(牛蠅)的叫聲,便搖尾驅趕。

④奮耳:豎起耳朵。牛因聽到小牛的叫聲,便豎耳細聽。

⑤蹀躞(dié xiè):小步徘徊。

思想內容

這個成語用以說明:辦任何事情,都必須看對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後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藝術特色

“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因爲帶有譏諷對方的口氣,所以引用時必須區別對象。對於某些頑固的人來說,同他們講道理,有時確實是“對牛彈琴”,白費勁兒。但是對於各種不同水平的羣衆來說,這個成語卻不宜亂用。

名家點評

東周文學家《莊子·齊物論》:“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音律,惠施好談名理,他們各以自己的才能顯示予世,而世人不能理解"。

宋代學者載姚鎔《齊東野語》載姚鎔: “物之不靈,告以話語而弗聽,俗所謂對牛馬而誦經是已。”

宋代禪師惟白《續燈錄·汝能禪師》:“對牛彈琴,不入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