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數學與詩歌的關係

數學與詩歌篇一:古詩詞中的數學

論數學與詩歌的關係

首先,我還是想談談我跟數學這個科目之間故事。

在我小學的時候,盛行奧數華賽,於是,趕上流行,我也去報了奧數班。然後本來就很稀少的週末時光就又減少了很多,就泡在那個奧數的培訓班。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在臨近小學畢業的最後時刻我還是得獎了,好歹還是爲升學做了點貢獻。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數學老師又是個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溫不火。對於一個快更年期的數學老師的莫名其妙的生氣,我們都是很淡定的把數學學的很淡定。後頭中考咯,發現不得行咯,還是要好好的學哈數學,跑去到一個年輕的男老師那裏補課。我估計異性相吸這個也算是個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對於初中的那幾個重要題型掌握的還不錯,所以中考數學還是將就的滿足。

高中,嘿,運氣好,遇到整個學校最有趣的數學老師。所以,這個數學就學的一點都不被動。平時對數學的積極性很高。反正高中數學就是各種題各種公式,所以經常會花相對更多的時間來做數學題,而且樂在其中。反正高考下來,相比較最滿意的就是數學。

大學,有幸遇到一個好老師。不僅教會書本的數學知識,更讓我覺得之前學習數學,完全是在應試,所以,就開始留心生活周圍的數學。

那麼接下來,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在我國古詩詞中,數學的美。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藝術中,醫療中,文字中,都有數學的身影。華夏五千年悠悠歷史,各種文化瑰寶更是耀眼。唐詩宋詞元曲,都是無價的文化寶物。我個人覺得我們國家的古詩詞是最美的!而又是能把數學運用進去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美!這就是數學在古詩詞中的完美與巧妙地結合!詩與數學之間最深刻的關係莫過於數學概念或意象與詩歌的結合。

詩句中,在描寫景色的詩句中,很多都是夾雜着很多數學的問題。詩詞中更不乏數字美的佳句。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其中,頸聯這一句,被古來今往的無數數學家和文學家一致認爲是最美的數學詩句。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爲“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最美的是圓形”。爲什麼呢?這與圓形所固有的自然屬性如對稱、均衡、和諧、完善等是分不開的,而直線、角等也會有美的感覺,這與直線、角給人以

銳利、剛勁、簡潔、有力之感是分不開的。

上面的詩句中,“大漠”正是數學中的平面的化身,多麼潔淨的世界;“孤煙直”也正是數學中的直線的表示,多麼寧靜的畫面;“長河”數學中的曲線;“落日圓”數學中的圓。這些數學中枯燥、簡單的元素,已經被詩人化爲美妙、精巧,給人們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記得當時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求我們畫出這個意境。很奇特,就這麼短短的十個字,卻真的讓我們好像親眼看見了無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數學與古詩詞的碰撞,火花如此驚人。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首公認的長江漂流的名篇。詩仙李白後兩句在描寫江岸兩邊的景色,但是山的數量再怎麼多,也不會有萬座啊?當時我以爲僅是修辭手法,後來,發現,之所以是“萬重”,那是因爲,輕舟隨水流行進的速度很快,所以詩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經過的山脈,這一個萬重,僅是兩字,卻展示了一幅輕快飄逸的畫卷。相似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是藉助數字達到了高度的藝術誇張。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聖杜甫的這首詩同樣膾炙人口。我們知道,構成空間圖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點、線、面、體”。這首詩中,景物的描寫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幅優美的水墨畫,站在數學角度來看,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描寫的是兩個“點”;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一條線”;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一個“面”;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一個“空間體”。此處表現的時空之幽遠,數字深化了時空意境,與平面的無限延伸有異曲同工之妙,數學美由此凸現一斑。正是由於這首詩概括了幾何的四個基本要素,才構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畫卷,創設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妙意境。你能說這些數學符號、圖形不美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這首詩中,一個“千山”,誇張寫出整個空間的安靜,所有山的鳥都飛走;一個“萬徑”,將空間的'空曠之感再次突出。用文學角度的賞析,便是用兩個極大的數字凸顯出環境的靜謐和空洞。這樣的環境烘托的是,詩人的寂寞。所以說,數學用在這裏,讓整首詩都更深層次的顯現出寂寥之感。

除了這些名揚千古的詩,還有一些狀似打油詩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如唐詩《題百鳥歸巢圖》:“一隻一隻復一隻,五六七八九十隻,鳳凰何少鳥何多?食盡人間千萬石。”傳說鄭板橋見人賞雪吟詩,戲作:“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讀來妙題橫生。

再比如,以數字入詩的唐詩“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邊伐鼓雪海涌”(岑參)、“五湖煙水獨忘機”(溫庭筠)、“六年西顧空吟哦”(韓愈)、“七月七日長生殿”(白居易)、“八駿日行三萬裏”(李商隱)、“九重誰省諫書函”(李商隱)、“十鼓只戴數駱駝”(韓愈)、“百年都是幾多時”(元稹)、“萬古雲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數字和

文學語言的結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勝。

我國古代詩詞和對聯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的瑰寶.在文學這個百花園中,有些詩和對聯同數學時有聯姻:有的一副聯、一首詩就是一道數學題.。古時候,每到過節,繁華的城鎮都會有些花燈或者其他活動,猜字謎等都是將問題嵌入一兩句古詩中,這種文字與數學題的結合在現在看來,是多麼有趣。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這首詩。

元朝時,著名數學家朱世傑的名著《四元玉鑑》中有一首詩:

我有一壺酒,攜着遊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飲一斗。

店友經三處,沒了壺中酒。

借問此壺中,當原多少酒?

你能解開這道題麼?不妨設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條件,解方程,答案就出來了。

瞧,多麼有趣。

廣爲傳頌的《秀才進京趕考》與《文君復書》,把數字用活,體現了數字別具一格的神韻美。

《秀才進京趕考》,是說明朝時有一位窮書生,歷盡千辛萬苦趕往京城應試,由於交通不便,趕到京城時,試期已過。經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讓他先從一到十,再從十到一作一對聯。窮書生想起自己的身世,當即一氣呵成:

一葉孤舟,坐着二三個騷客,啓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幾十載的人生之路,通過十個數字形象深刻地表現出來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絕,並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復書》說的是司馬相如赴長安趕考,對送行的妻子卓文君發誓:“不高車駟馬,不筆此過。”多情的卓文君聽說後卻深爲憂慮,就叮囑他:“男兒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爲功名所纏,作繭自縛。”說完,司馬相如便上路了。他到了長安,由於在家勤奮讀書,終於官拜中郎將。從此,他沉湎於聲色犬馬、紙醉金迷,覺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於是就處心積慮想休妻,另娶名門千金。

一轉眼五年時間過去了。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淚,忽然京城來了一名差官,交給她一封信,說司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書。卓文君接過信又驚又喜,拆開信一看,寥寥數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卓文君乃一代才女!怎會不解其意:從一到萬惟獨無“億”!即是無“意”!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當了新貴的丈夫,已有棄她之意。於是她回信寫道:一別以後,二地相懸,只說三四月,又誰知五年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又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道不盡,百無聊賴十憑欄,九月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紅偏遭陣陣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爲女來我爲男。

司馬相如讀後十分羞愧、內疚,良心受到了譴責,他越想越對不起這位才華出衆、多情多義的妻子。後來他終於用高車駟馬,親自登門接走“糟糠”之妻卓

文君,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讀上面這些詩,每個人都能明顯感到,詩的意境全來自那幾個數詞,無論是數詞的單個應用,重複引用,抑或是循環使用,看似毫無感染力的數詞竟也都能表現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傷感的思想感情。

曾經有兩位非常著名的詩人這樣寫道:像直線一樣,愛也是傾斜的/它們自己能夠相交在每個角度/但我們的愛確實是平行的/儘管無限,卻永不相遇!

愛情,向來是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一個名詞。作者用讀者都熟悉的平行線,藉助數學豐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讀者準確地傳達了自己的意思。

想起我在天涯論壇上,看到的網民寫的這樣一首詩,來調侃數學和詩詞的碰撞。那麼就以這首《沁園春數學》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

《沁園春數學》

數苑飄香,千載繁榮,萬世流芳。讀《九章算術》,何其精彩,《幾何原本》,意味深長;複變函數,概統理論,壯闊雄奇涌大江;逢盛世,趁春明日暖,好學軒昂。

難題四處飛揚,引無數英才細參詳;仰枷羅華氏,煌煌羣論,陳氏定理,笑傲萬方;一代天驕,A*懷爾斯,求證費馬破天荒;欣昂首,看數學發展,無可限量!

參考文獻:

《情真意切話數學》,張景中主編,科學出版社。

《語文教學與研究(大衆版)》學術期刊,2011年第6期,張少伶《古代詩詞與中學數學美》張明

數學與詩歌篇二:數學與詩歌融合

按照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關注人”。人的發展應是全面的,數學課不再是僅傳授數學知識的課堂,而且在課堂上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老師說:“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着一種天然的契合關係,它們的想像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着詩的品質。所以這樣的詩句,可以成爲兒童內心世界的容器,成爲兒童認知世界的道路和柺杖。毫不誇張地說,一首契合性的好的兒童詩可以爲一個人的一生抹上一種色彩,烙上一個印記,帶來一種節奏。”詩人聖野說:“一個自幼受過兒童詩薰陶的人,長大肯定是個有是非觀,有真性情的好人。”詩讓我們的心靈世界充實,讓我們的情感生活豐富,讓我們的想像更加廣闊。在我們的數學課上也可以把理性的知識與感性的詩歌融合在一起。將詩詞的學習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探索用詩詞陶冶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一、詩歌導入,提供良好的情緒背景。

輕快和諧的兒歌能給人帶來舒適和寧靜的感覺,有了好心情,學習起來倍感輕鬆。堂課鈴聲響起時,班裏傳來朗朗兒歌聲“鈴聲響,進課堂,學習用具放放好,回答問題聲音響。”通過常規兒歌使學生明確上課常規要求,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學生在兒歌中自己檢查自己的課前準備。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用表揚兒歌,競賽兒歌等多種兒歌來幫助學生集中注意,提高學習效率。如學生在正確回答問題後,可以用兒歌及時進行表揚“某某某,你真棒,你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樣鼓勵全班的同學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還可以利用課中操來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

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課前準備操,

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考,

耳要聰,目要明,文明守紀我最行,

棒!棒!棒!我真棒!爭做班級的NO.1。

二、詩歌激趣,提高學習效率。

相對而言,數學幾乎是枯燥的代名詞。怎樣使數學易於理解,爲人們所喜愛,在這方面,中國古代數學家做出許多嘗試,歌謠和口訣就是其中一種,讓人們在解答數學問題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統宗》是一本通俗實用的數學書,也是數字入詩代表作。著名《孫子算經》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數"問題。這個算題原文爲:“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答曰二十三。”程大位在《算法統宗》中用詩歌形式,寫出了數學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這首詩包含着著名的“剩餘定理”。也就說,拿3除的餘數乘70,加上5除的餘數乘21,再加上7除的餘數乘15,結果如比105多,則減105的倍數。上述問題的結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通過有趣、生動和充滿美感的“詩題”,學生得到的將不僅是關於文字的美,詩境的美,韻律的美,而且體會了數學思想的無限延伸美,領略了數學與詩歌完美結合所帶來的精神提升美和人文性的關懷。

三、詩歌鞏固,增進長時記憶。

在小學階段基本概念是教學重點,小學生機械記憶佔主要地位,時間一長就容易忘記。而詩歌就能提高記憶水平,達到長期記憶的效果。因爲輕鬆和諧的兒歌比一般的講解容易激活大腦的接受,使兒童不易疲勞,進一步理解鞏固,增強記憶能力和回憶能力。實踐證明,已經編成兒歌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卻。在年月日的教學中,大月和小月的分別可以用兒歌“七前單月大,八後雙月大”,“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這樣的兒歌就能給學生的記憶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詩歌總結,濃縮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兒歌作爲新授知識的總結其作用更是不容忽視,同時年齡特點也決定了詩歌的不同運用。低年級兒童的不隨意注意佔優勢,而數學知識又具有抽象性,學生往往對知識不能全面掌握。教師就必須做一個簡單而全面的總結。在教學“釐米的認識”後,通過1釐米的詩歌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

《我是1釐米》

1釐米,很淘氣,仔細找,才見你。指甲蓋1釐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長短和我差不多,大約就是一釐米。100個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體長了別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在中高年級,特別在概念教學中詩歌歌更能充分體現它的優越性,在上面提到的年月日的教學中,大月和小月的分別可以用兒歌表達,這兩首短小的兒歌把本課較爲繁瑣的內容濃縮總結爲幾句話,但知識點全部囊括其中,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提高了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詩歌在數學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在一定層面上反映出學生的語言水平和理解能力,而且詩歌對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時,詩歌的編排也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兒歌引進課堂要做到適度而有效,兒歌也要做到嚴密而科學,使兒歌發揮真正的作用。

那麼,是不是說以後每節數學課都會費勁心思地去尋找一些詩歌來滲透到數學教學中來呢?我想並不是這樣理解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過詩歌,並不等於每一節課都想着運用詩歌進行教學,教材進行改編。只要適時地發揮詩歌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可以爲學生的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