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蘇的散文

秦漢之間的人物與事件是《史記》裏最爲重要的內容,我一直以爲這也是司馬遷最爲看重的部分。讀《史記》,最爲喜歡的也是關於這段時間的記錄。由於好多人物傳記摹寫的如此精彩,說實話,我甚至一直都把這部分內容當成是一部長篇小說來讀的。

公子扶蘇的散文

在那些性格各異的人物中,最讓我惋惜的既不是“狡兔盡,走狗烹”的韓信、彭越,也不是四面楚歌裏不得不徒呼奈何的楚霸王項羽,而是那個在《史記》裏連專門的“傳”都沒有的公子扶蘇。

關於扶蘇的記錄,散見於《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蒙恬列傳》以及《陳勝世家》。而我第一次知道他,是中學時,語文課本里《陳勝世家》中陳勝的“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爲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爲死,或以爲亡。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宜多應者。”那麼,在秦始皇去世後的第二年,陳勝聽到的扶蘇之死是二世所爲,而繼承人也應該是扶蘇。而在《史記》中,關於扶蘇的死,在《秦始皇本紀》裏是這麼寫的: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爲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爲太子。更爲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

也就是說是趙高夥同公子胡亥(秦二世)、丞相李斯暗中換了秦始皇封起來準備給公子扶蘇的書,然後僞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在沙丘立胡亥爲太子。重新給公子扶蘇、蒙恬寫了詔書,列了他們的罪行,賜他們死。而在《李斯列傳》裏記錄的就更爲詳細,詳細敘述了趙高是如何先說動胡亥,然後又從李斯的角度分析了扶蘇繼位後他地位的變遷,從而用他自己的利害關係說通了李斯,終於使他們三人站到了一起。並且也具體列出了給扶蘇書的主要內容,還詳細記錄了扶蘇自殺的過程。相關內容是這麼寫的:

於是乃相與謀,詐爲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爲太子。更爲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誣陷我所爲,以不得罷歸爲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爲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爲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衆守邊,公子爲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爲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繫於陽周。

這封詔書不知道司馬遷是根據保存的歷史文件抄寫還是自己根據當時的情形擬寫,細讀總覺得不像是真的。特別是關於扶蘇的部分,他到蒙恬軍中最多也就兩年,怎麼能說是十有餘年呢?蒙恬倒是在外十有餘年,可每年的情況,秦始皇不是都很清楚嗎?怎麼會在十餘年後追加責任呢?更何況扶蘇被派到邊境監軍,以他的身份,按照他當時的處境,他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多次上有“怨望”內容的書的。或許有這麼多疑點吧,蒙恬選擇了重新覈實這道旨意的真實性,並且也暗暗地給了扶蘇以提示:我們手中有三十萬軍隊,這是可以改變天下局勢的力量(使臣將三十萬衆守邊,公子爲監,此天下重任也)。可是“仁弱”的扶蘇選擇了遵照旨意,自殺了事。

《蒙恬列傳》由於着眼點是蒙恬,所以這部分內容記錄就較爲簡單,但其中也透露了一些內容,具體部分是這樣寫的:

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爲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爲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

這裏再次點明瞭趙高立胡亥的原因(他和胡亥關係好),趙高要謀害蒙恬的原因(他和蒙毅不睦)。

綜合以上的這些記載,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秦始皇死前是希望扶蘇繼位的,並且已經寫了給扶蘇的詔書,可這份詔書沒有能發出去;原因是秦始皇暴死,趙高發起了一個涉及皇位繼承人的大陰謀;趙高和李斯僞造了詔書,立胡亥爲太子,並改了給扶蘇的詔書,賜扶蘇死;扶蘇在蒙恬的疑問中自殺。

這個被後來史學界稱爲“沙丘政變”的過程應該是很清楚的:秦始皇去世、立胡亥爲太子、派使者賜死扶蘇及夢恬、扶蘇自殺。但扶蘇自殺前,一定不知道秦始皇已經去世,但他肯定知道胡亥被立爲太子。只要知道有一個弟弟被立爲太子,扶蘇的自殺就不是什麼“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的孝道,而是他知識系統裏的必然結局。因爲他知道早他四百多年的太子申生被晉獻公派去征討東山時,晉國大夫裏克曾經對晉獻公說過這樣的話:“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率師,專行謀也;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太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率師不威,將安用之?”也就是說作爲一個國家將來的繼承人,一定要守在君主身邊(表面上說是盡孝道,其實是爲了君主有意外好馬上繼位,以免由於國家無主而發生繼承權方面的爭奪)。要是國君出巡在外,那就應該守在都城。要是都城有守衛的人就該跟隨君主出巡。跟隨出巡是撫軍,守在都城是監國,這是從古以來的規矩。裏克因此覺得晉獻公這事做得不對,而當時的晉獻公之所以派他帶兵,也確實有廢除他太子之位的意思。而當時秦始皇出行帶的是胡亥,又喜歡胡亥,他被立爲太子就好像是必然的結果了。相比於春秋時的申生,申生可以選擇逃亡,可在已經天下一統的大秦帝國,扶蘇想逃亡又能逃到哪去呢?所以,他只能選擇自殺。

讀完這段記載,我是有兩個疑問的:

第一個是關於扶蘇到底是不是會被立爲太子?

我們知道,前面的那些結論都是根據《史記》裏的記載得出來的。其中秦始皇死前希望扶蘇繼位的依據是他在病危時,寫給扶蘇的詔書(也就是後來據說被替換掉的那“封書”),據《史記》記載大體內容是:“與喪,會咸陽而葬(要是我不在了就到咸陽來參加葬禮)。”這句裏理解的關鍵點是“會”字,要是說理解成“主持”,那就明確了要扶蘇繼承帝位;要是“參加”,那到底讓誰繼承其實沒有說清楚。其實就算是這“封書”肯定也不是司馬遷根據流傳下來的實物抄寫的,而是根據當時一些人的傳說記錄的(被替換當然也就等於被毀)。除了這個傳說外,沒有別的證據。可根據《秦始皇本紀》,我們知道他是愛少子胡亥的,所以出遊時,一直帶在身邊。而扶蘇作爲長子,帝國最有希望繼承帝位的人,卻被帝王早在一年前就派到邊境“監軍”。根據已有的歷史規律,扶蘇當然知道自己已經在繼承權方面失去了先機。這種類似於絕望的心境就是扶蘇知道胡亥被立爲太子後,沒有任何懷疑就哭着自殺的原因。

第二個是關於那份僞造的詔書的。

我一直奇怪,那份僞造的詔書爲什麼同時賜帶軍大將和監軍死呢?這份詔書的主人就不怕他們聯合起來造反?用蒙恬的話,他“將軍三十萬”,而扶蘇是監軍。也就是說,只要他們聯手,他們確實可以發動一次足以影響歷史走向的叛亂。說實話,蒙恬的話也被後來的.一些歷史學家們當成是建議扶蘇起兵的。可扶蘇“仁弱”,他選擇了絲毫不做反抗的自殺。

當然,扶蘇的自殺以及蒙恬的沒有公開建議起兵,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身體條件好到可以巡遊四海的秦始皇會暴死。要是他們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我們現在讀這段歷史,覺得扶蘇的死很可惜(司馬遷也應該在內心中覺得扶蘇的死可惜吧),大多數人可惜的原因應該在於他們覺得扶蘇本來可以繼承帝位,並且隱隱地希望他繼位後能把那個強盛的大秦帝國延續下去。但他死了,他們那隱祕的希望破滅了,所以他們恨李斯恨趙高也恨胡亥。可我惋惜他是由於他代表了一類人,帝王后裔裏像前面提到過的申生、後來的漢獻帝等等。至於普通人,幾乎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是他這樣的人,完全跟着命運走,命運讓自己好就好着過,命運讓自己壞就壞着過。從來沒有想到過反抗一下命運,就算是命運讓自己放棄他的生存權。好多年前,讀過一個南京大屠殺經歷者的回憶,說那麼多身強力壯的士兵,被幾個日本兵押送着走好長的路去刑場,直到進入刑場後,看到噴火的機槍時纔有人想到要反抗。或許,相對於世界或者是一個團體,單獨的我們都很弱小,可由於自己弱小就連反抗的念頭都不敢有甚至壓根就沒有,那這樣的人生不是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嗎?當一個人站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卻不敢去爭鬥時,他的人生其實在那一刻也就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