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姑蘇的散文

姑蘇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地處歷史文化名城蘇州中心。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姑蘇的散文,歡迎查看!

描寫姑蘇的散文

描寫姑蘇的散文1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的煙波浩渺,卻不如蘇州亭臺樓閣那般優雅別緻。姑蘇城的七裏山塘兩岸“小家碧玉”的人文景觀,尤其是那些小巧玲瓏的各式建築更是令我難以忘卻。

七裏山塘是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蘇州人,孕育了蘇州幾千年的吳文化。七裏山塘,顧名思義,整條河流大約長七裏,從蘇州西北有名的虎丘山順勢而下至繁華的鬧市閶門外。橫跨在河流上的古橋不下十座,最著名的要屬“通貴橋”了,橋長19米,寬2.3米,外形宛如彎月,橋洞與水中倒影渾然一體,恰好連成了一個十分規則的圓,正可謂相映成趣!通貴橋色澤斑駁,全部用青磚石相砌而成。仔細觀察通貴橋,橋架也略有差異,橋堍的一邊緩步伸向了鬧市深處。另一邊卻爬長着青藤和古樹,倒爲古橋增添了幾許玲瓏古拙,橋下的河水也越發澄淨,像極了那三春少女,靈動溫柔。河上支着一條木質畫舫,畫舫正中坐着一位姑蘇船孃,她身穿一件古式對襟衣,一條獨辮兒搭在肩頭,藕白色的手臂慢慢搖着畫舫,以軟糯的蘇州話輕輕吟唱着吳地民歌,那歌聲清澈婉轉,就如七裏山塘的河水一樣委婉甜美,誰看一眼它那溫山軟水,都會覺得心曠神怡。隨着畫舫的緩緩前行,一座座載有美好傳說而歷盡人間風雨的古橋頓時變得更加神祕莫測。

山塘老街緊靠七裏山塘,全長約360米,雖然僅佔七裏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七裏山塘的精華部分。兩邊的建築古色古香,青磚黛瓦,古樸而寧靜。用青石板鋪成的小路光滑平潔,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着印記歲月的光澤。古街道上,糖人、糖畫、剪紙等各式古老的民俗在古街上慢慢流傳。山塘街旁的“桃花塢”裏展示着各種木刻年畫和雕刻用的畫具,雖然生產流程都很繁瑣,但刻出的年畫、桃符卻精緻得令人嘖嘖稱奇。爲此,宋代詩人王安石也曾在詩中寫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傳世絕句。在“桃花塢”館的側面,一個個由商會組成的會館展現在我眼前,通過介紹,我知道當時的商會不僅經營商鋪,做慈善,並且有自己的自衛隊,可見早在一百多年前,蘇州的.經濟就很繁華髮達了。

姑蘇城歷史悠久,古樸的園林依然保持着典雅的風格。這些,總能令我聯想到《紅樓夢》中的“最是紅塵一二等富貴之地。”“君到姑蘇間,人家皆枕河。故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幾句古詩足以把姑蘇城的美麗詮釋得更加令人神往。

描寫姑蘇的散文2

翻開姑蘇二千五百年的沉重歷史,揭起姑蘇二千五百年的深沉回憶,收穫的,是姑蘇的無限韻味和豐厚的人文底蘊。

——題記

對姑蘇,總有一份不一樣的情愫。

說不清是因爲十多年的生活早已融入其中,還是由於那水巷石橋、枕河人家的寧靜氣息,亦或僅僅是爲了夕陽下模糊的塔影和遠方低沉的鐘聲。。。。。。姑蘇,一個充滿詩意的詞,一個沉澱了千年的夢。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杜荀鶴

沒有鋼筋森林的沉鬱,沒有都市霓虹的絢爛,彷彿被塵世所遺忘,姑蘇簡約而自然,恬靜而安寧,似乎時光在此也是靜止的。漫步在古老而悠長的街巷裏,兩邊是木質的老屋,歲月在雕欄上刻下了幾個世紀的滄桑。腳底斑駁的青石板路泛着淡淡的光,細縫中綠色的青苔隱約可見,蔚藍的天空彷彿被水洗過一般,偶爾飛過的白鴿爲靜謐的姑蘇增添了幾分韻味。

很愛雨中的姑蘇,那一川煙雨把姑蘇的恬淡揮灑到了極致。細密的雨絲順着古老的屋檐,輕輕地淌下,在溼潤的青石板上濺出好看的水花,散發着淡雅的氣息,讓我不得不執着於這份纏纏綿綿的感動。

細雨一落數日便匯成了水。姑蘇的水是靈動的,它流過古老的石橋,流過幽靜的廟宇,也流進了每一位過客的夢境。清晨,泛舟河上,聽船孃的吟唱應和着水花迸濺的旋律,看船舷邊的鸕鶿悠閒的捕魚。遠處,朝陽在迷霧中若隱若現,古韻的亭臺樓閣被勾勒出模糊的輪廓,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茶香。姑蘇,在寧靜中開始新的一天。

賈寶玉有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姑蘇的女子更是如此。初夏的午後,荷葉飄香,年輕的姑娘們坐在大木盆中,在湖面上輕輕飄蕩。低頭採菱時,也會調皮的和女伴潑水嬉戲,也會輕吟悠揚的小曲兒。

也曾佇立在古樸的雕花窗櫺邊,凝望河岸玲瓏的樓閣,猜想曾經住在那裏的女子有怎樣姣好的面容。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亦或一頭青絲,胭脂水粉,姿態優遊,眼神哀傷?曾幾何時,她是否在月光與揚花中獨自黯傷?

吳中盛文史,羣彥如汪洋,

始知大藩地,豈曰財賦疆。

——韋應物

從泰伯、仲雍遷居吳地,開導吳地篤厚、澄清的風氣。自范仲淹修文廟、築府學,千百年來,姑蘇產生了無數的詩禮子弟,文人墨客。

白香山、劉夢得、俞曲園、顧亭林。。。。。。一位位著名的文人充實了姑蘇的歷史文化。“曲園在一條小巷子裏,正是由於這個普通門庭的存在,使姑蘇一度成爲晚清國學重鎮。蘇州是寧靜的,在無數的小巷中,在無數的院落裏,有無數厚實的靈魂,正是這些靈魂千百年來以固執的追求,使蘇州保持風韻的核心。”餘秋雨先生一語道破姑蘇文化的內涵。

多少次,獨自漫步在悠長的雨巷,人間四月天的姑蘇給了我無數美麗的錯覺,彷彿真能在這雨巷中邂逅戴望舒筆下那樣如丁香般的女子,綰着髮髻,撐着一紙油傘,在如煙的雨霧中行走,清澈的眼神卻依舊抹不去淡淡的哀傷。夢一般的女子,詩一樣的姑蘇,怎能不叫人魂牽夢縈?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我與姑蘇,註定有着未了的情愫。

眼前帆,

夢中船,

何時明月圓?

望江南,聞絲竹過耳,夕陽殘;

撫寞琴,望風花雪月,月光寒。

只聞遠方,

竹篁深幽處,翠笛感傷,

氤氳水氣下

人未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