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

白居易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

白居易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1

[唐]白居易

白居易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

白老忘機客,牛公濟世賢。鷗棲心戀水,鵬舉翅摩天。

累就優閒秩,連操造化權。貧司甚蕭灑,榮路自喧闐。

望苑三千日,臺階十五年。是人皆棄忘,何物不陶甄。[居易三任宮寮,皆分司東都,於茲八載。思黯出

入外內,凡十五年,皆同平章事。

籃輿遊嵩嶺,油幢鎮海壖。竹篙撐釣艇,金甲擁樓船。

雪夜尋僧舍,春朝列妓筵。長齋儼香火,密宴簇花鈿。

自覺閒勝鬧,遙知醉笑禪。是非分未定,會合杳無緣。

我正思揚府,君應望洛川。西來風嫋嫋,南去雁連連。

日落龍門外,潮生瓜步前。秋同一時盡,月共兩鄉圓。

舊眷交歡在,新文氣調全。慚無白雪曲,難答碧雲篇。

金谷詩誰賞,蕪城賦衆傳。珠應哂魚目,鉛未伏龍泉。

遠訊驚魔物,深情寄酒錢。霜紈一百匹,玉柱十三絃。[思黯遠寄箏來,先寄詩云:但愁封寄去,魔物或

驚禪。仍與酒資同至。

楚醴來尊裏,秦聲送耳邊。何時紅燭下,相對一陶然。

白居易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2

[唐]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蹋晴沙。

[城東樓名望海樓。]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爲梨花春。]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

作品賞析:

【註釋】:

此詩爲長慶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詩對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寫,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後兩句爲一景。七處景色都靠“望”字把它們聯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登樓遠望海天瑰麗的景色,有籠住全篇之勢。作者原注云:“城東樓名望海樓。”《太平寰宇記》中望海樓作望潮樓,高十丈。次句護江堤指杭州東南錢塘江岸築以防備海潮的長堤。清晨登望海樓,極目遠眺,旭日東昇,霞光萬道,錢塘江水,奔流入海,護江長堤,閃着銀光。此聯把城外東南的景色,寫得極其雄偉壯麗。

次聯詩人把目光轉到城內。杭州城內吳山(又稱胥山)上有“伍員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後因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見疏,終被殺害。所民間傳說:他因怨恨吳王,死後驅水爲濤,故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此詩通首所寫均爲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詞,是說看見眼前的錢塘江和伍員廟,想到夜裏萬籟俱寂之時,濤聲傳入廟中,特別清晰。“蘇小”,即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樓楚館。這句正寫題面的“春”字,點明季節,並以歌樓舞榭,寫出杭州的繁華景象。應當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門前屋後之柳,而是極目遠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詩醇》評這兩句說:“‘入’字、‘藏’字極寫望中之景。”兩句均引用典故寫景,不但展現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聯想到伍員的壯烈,昔日杭州的繁華,上句氣象雄渾,下句旖旎動人,富有詩情畫意。

上兩聯主要是寫自然景色,下一聯則把重點移在風物人情上。“紅袖”指織綾女子。“柿蒂”指綾的花紋。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語意雙關。作者原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爲‘梨花春’。”“趁梨花”是說正好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此聯一句寫遊人沽飲,一句寫婦女織綾。梨花飄舞,酒旗相招;紅袖翻飛,綾紋綺麗。詩意之濃,色彩之美,讀之令人心醉。

末聯又把目光移到遠處,寫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結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簡稱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裙腰”這個絕妙的比喻,不僅寫出了春日白堤煙柳蔥蒨,露草芊綿的迷人景色,而且把從遠處俯瞰西湖的景象寫得非常逼真生動,同時,寫裙腰,自然使人聯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飄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聯想到嫵媚秀麗的西湖,豈非美麗少女的化身?宋代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雖不能肯定它就是從白居易這兩句詩衍化而來,但二者的構思,卻是一致的。

這首詩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徵的景物,熔鑄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筆,畫出一幅《杭州春望圖》。畫面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江水、湖水的翠綠爲主色,又以梨花、紅裙、彩綾、酒旗加以點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間,把杭州的春光裝點得美麗無比,散發着濃郁的春意。詩在寫法上,由城外之東南,寫到城內,然後又寫到西湖,遠近結合,錯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時,又將寫景同詠古,攝自然之景同記風物人情結合起來,使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味,洋溢着詩人抑止不住的讚美之情。

白居易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3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註釋:

【1】花非花:詞牌名稱,由白居易自度成曲。

【2】來如:來的時候。

【3】幾多時:沒有多少時間。

【4】去似:去了以後,如早晨飄散的雲彩,無處尋覓。

【5】朝(zhāo)雲: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爲朝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作品賞析:

①花非花、霧非霧:說它是花麼?不是花,說它是霧嗎?又不是霧。

②來如句:來的時候像一場春夢,停留沒有多時。

③去似句:去了以後,如早晨飄散的雲彩,無處尋覓。

這是一首情詩。說花非花,說霧非霧,本不是花,本不是霧,花有所指,霧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說出真情——夜半來,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霧,說明確有人來。誰來誰去?隱而不吐。爲什麼來?春夢無多,回味無窮;朝雲遽散,惋惜惆悵。春夢者,春情也;朝雲者,“旦爲朝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事也。此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於朦朧中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後人曾譜爲曲子,廣爲流傳。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爲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裏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爲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裏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裏“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啓下作用,由此生髮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後一例用菸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閒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雖說如此,但此詩詩意卻並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編在集中“感傷”之部,同部還有情調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詩中寫道:“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簡簡吟》,詩中寫到:“二月繁霜殺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爲悼亡之作,它們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銷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此詩末二句的比喻幾乎一模一樣,連音情都逼肖的,它們都同樣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詩在集中緊編在《簡簡吟》之後,更告訴讀者關於此詩歸趣的一個消息。此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爲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所以後人竟採此詩句法爲詞調,而以“花非花”爲調名。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更傾向於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原是很自然的。

白居易全文註釋翻譯及原著賞析4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註釋:

【1】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峯,相傳爲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爲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2】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

【4】盡:指花凋謝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剛剛。

【7】長恨:常常惋惜。

【8】春歸:春天回去了。

【9】覓:尋找。

【10】不知:豈料,想不到。

【11】轉:反。

【12】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裏。

作品賞析:

【註釋】:人間①四月芳菲②盡山寺③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④轉入此中⑤來

①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相傳爲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爲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④不知:豈料、想不到。

⑤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裏。

這首七絕是一首紀遊詩,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於江州。是說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原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是錯怪了春,原來它並未歸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裏來了。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於情趣,啓人神思,惹人喜愛,是唐人絕句中又一珍品。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初夏,當時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這是一首紀遊詩,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峯頂。關於他寫這首詩的一點情況,本集有《遊大林寺序》一文,可參考。

全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們從緊跟後面的“常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爲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着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着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他想到,自己曾因爲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你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啓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