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

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1

端午節在中國人的心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傳說,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爲不滿統治者的統治,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投江自殺,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這一天,吃糉子、賽龍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今年的端午節是我在海南過的第三個端午節,以前的端午節沒有什麼感覺,因爲我們只是窩在宿舍裏,也沒有什麼活動,但是今年的端午節國的很不一樣。今年,我們兩個班的同學在文珍老師、劉文霞老師還有吳超華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三亞市四馬村一家黎族人家,過了一個非常精彩的端午節。

我們租了三輛車,從學校7點半出發,差不多半個小時之後,來到了四馬村。這一家黎族人非常好客,因爲我們的人特別多,所以,那一家人也請了很多人來幫忙。我們今天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怎麼樣包糉子,我們大家在家裏基本上都沒有包過糉子,所以大家都不怎麼會,只有幾個海南的同學會包,我就覺得特別羨慕和佩服。

文珍老師也教我們怎麼樣包糉子,我們一共包了兩種糉子,一種是甜的,一種是弦的。甜糉裏面包了蜜棗、花生和葡萄乾,而鹹糉里加了豬肉,這可能是因爲南北的文化差異,南方人喜歡吃鹹糉,尤其是海南人,而我們北方人大多喜歡吃甜糉。一開始學習包的時候,包了半天也沒有把它包上,不是米放太多,就是糉葉被折壞了,然後後來都弄好了之後,就是綁繩子的時候怎麼綁不出四個角,一開始就是特別灰心,不過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總算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糉子,雖然樣子不是特別好看,可是,還是覺得心裏很高興。後來我一共成功包了四個糉子。大家都包完了之後,我們就開始煮了,大家燒火、煮糉子,洗菜、切菜忙的不亦樂乎,我們大家一直忙到了中午1點多,然後纔開始吃飯。感覺這麼多人在一起吃飯,尤其是和這麼的同學在一起,感覺真的很好,以後可能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人這麼全的在一起吃飯,所以這是一段很是珍惜的時光。

中國古代的節日,現在已經被很多人遺忘了,現在的端午節,賽龍舟都很少看到了,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活動我覺得特別的有意義,不僅可以增進我們同學之間的感情,學習了怎麼樣包糉子,然後也會牢牢的記住這個很難忘的日子。

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2

星期四下午,教室裏一片沸騰,因爲,爲我們的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來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屈原是楚懷手下的一位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曹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將屈原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公元前278年,親功破楚京都,屈原因傷心投江自殺,楚國百姓異常痛苦,用樹葉將將食物包裹,雨細細草葉纏上一圈,投入江海,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一位老醫生拿了一壺雄黃酒倒入水中,說要藥死海里的魚蝦、蛟龍。以後,每年端午節就有了吃糉子,擦雄黃酒的傳說了。

還有一種說法:伍子胥是楚國人,父兄均被楚王殺害,他棄暗投明,奔向吳國五站如楚都,掘楚平王之墓,變吃三百,包殺父之仇。夫差繼位之後,拜月國,越王勾踐請和,夫差道應了,伍子胥勸夫差,應滅越國,而夫差不聽。勾踐有派人賄賂吳國大臣,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了,就伍子胥劍,讓他自殺,伍子胥自殺後,夫差讓人把握這些的屍體投入江中,之後就有了端午節。

今天是端午節長假的最後一天,我期待着明年的端午節。

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3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糉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4

我也有一兄一妹,分別在江蘇和浙江,端午節只在羣裏發了端午節安康的圖片,算是應了節,應了景,而非眼前的兄妹可以有直接的生計,可以相處一起。按照他們的歲數,應該父母健在,賣完櫻桃就可以回家與父母團聚的。而我們兄妹卻各自一方,父母幾年前就不在了,與眼前的這對兄妹相比,大約是同樣的親情,不同的人生。

真正的親情應該無關貧富,無關貴賤。聯想到家家戶戶的這種親情,有些可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有些可能遠隔天涯彼此思念,有些可能形同陌路無關痛癢,有的可能反目成仇斷了來往……

血緣的關係在我看來是所有關係中最親最近的了。前一陣,我的大舅不幸去世,親戚建了個羣,有些是很小時候見過的,有些則根本沒見過。一下子那麼多與自己有着血緣關係的親戚冒出來,還真有些不可思議的奇怪感覺。但是,血緣一下子把我們拉近了,這種親情讓我們約定,有機會見面,彌補我們以往的欠缺,彌補我們的長輩在世時我們因爲依賴而缺失的交往。父母們離世後,我們反而應該更密切地聯繫,畢竟我們身上有同一個家族的血液在流淌,而且家族的基因導致的外貌也很有些相象,儘管我們可能會操着不同的方言,從事不同的工作,經歷不同的人生。

我還認爲,血緣關係只可以背叛,卻不可以改變。有些血緣的親情即使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卻否認不了這種血緣關係的存在,至於這種關係存在的意義,親如一家的與形同陌路的、反目成仇的理解肯定不一樣。

端午節了,突然就想到親情,其實還有層原因,就是大約20xx年的端午節,曾寫過一篇文章,懷念小時候媽媽包糉子的情形,寫文章時媽媽還在世。而今,父母已去世多年,成了孤兒的我,格外懷念這份親情。

端午節並不是團圓節,卻總有點傷感在其中,不知道是不是有紀念屈原老先生的原因在其中。20xx年的端午節,這樣的一篇文字算是對親情的重新解讀,也是一種紀念和牽掛。

最後,還是祝福所有血濃於水的親情都能夠彼此真的成爲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親情端午心得體會5篇5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糉子。先要準備糉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糉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糉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糉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着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裏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端午節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天,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可以驅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溼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說我們這已經好久沒劃了。於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着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麼。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可以放肆地歡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考慮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