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1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起包糉子,你怎麼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是我昨天答應媽媽和她一起包糉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擇好合適的糉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來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是這糉子似乎看我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終於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今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嚐到了包糉子的快樂,真是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2

記得小時候媽媽教我學唐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年的清明節又如期而至了,我還清楚的記得那些爲了和平,爲了我們的今天而無私奉獻和犧牲自己生命的英烈們!記得去年春遊老師領我們參觀了旅順日俄監獄。那裏是日俄統治旅大地區近半個世紀的遺物,也是日俄侵華的罪行和物證。一進大門一種陰森的感覺油然而生,真的是毛骨悚然。木架上擺放的囚衣,牢房裏陰暗潮溼、簡陋狹小,裏面擺放的草鞋、馬桶,彷彿真的看到裏面關押着的那些寧死不屈的愛國英烈,他們在高亢的呼喊着“我要自由!”值得一提的就是那些一下激起我們這些一年級小同學強烈憤慨的“刑訊室”。刑訊室裏的大字型的老虎凳、絞刑室、停屍室等等。

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令我難忘!眼前的一切讓我難忘。堅強的英烈們感謝你們的付出纔有我們幸福的今天。我們會繼承你們的遺志,好好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3

銜泥燕幫助冬老人收起他最後一縷鬍鬚,一夜春雨後,春姑娘邁着輕盈的步伐敲響了春天的大門,把久違的綠色帶給大地。當我們藉助春光還在忙於整理冰凍思緒的時候,端午節輕輕拍了一下我們的肩膀打開了我們塵封的記憶。

春秋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提着他的詩句靜靜地走過,留下一串風俗陪伴我們走過幾個世紀,糉子帶着撲鼻的香氣爬上你的飯桌,延續至今它已經不再是那個給魚蝦充飢的食物,豆沙、花生、醃肉、紅棗不知道從何時起鑽進了糉子裏,拴住了你的胃,瞧!那位孩子的口水已經打溼了衣襟。懵懂的孩子們手上的五彩線放飛着快樂的心,那是父母的祝福,銀鈴般的笑聲響徹雲霄!龍舟張開了翅膀飛行在靜靜的湖面上。“屈原杯”龍舟賽開賽了!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國人、外國人、連湖中的金鯉也不遠萬里趕來參加盛會。中國的端午節由此聞名世界。

今年的端午節是個特別的節日,中國經過了冰凍、天崩地裂、盛世狂歡、成功。一路走來愛心充滿空氣中的每個氧離子。做一個吉祥、快樂、祝福、追憶的糉子吧,包容起每一份甜蜜,借愛心作翅膀,隨風飄向世界的每個角落!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4

清明節是一個踏青的節日,春天已經完全的來到身邊,清明節也是一個緬懷先輩的節日,先輩已逝,年華正流。人生能有幾回夢?在光與影的交織中,我已無力去憧憬。在鱗次櫛比中遨遊,我已無心迷戀。又是一年清明時,燃燭,仰拜,在香燭的淡淡香氣中,我感覺我已悟到什麼。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爲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爲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爲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與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爲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與我們一樣,幸福與快樂地生活着。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曾經與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着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與祝福的季節。清明時節,使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還要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纔會不使自己遺憾,並且對得起他人。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6

又到了清明節,望着窗外的景色,我腦海中不時浮現出一個個在苦難中咀嚼苦難中變得堅強的前人。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公元1080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的蘇子咀嚼着苦難,默默地墾荒種地,建造了“東坡雪堂”,寫下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心懷亡國之恨的勾踐,在吳國的牢獄中飽嘗艱辛之餘,爲了激勵自己,他每日一面品嚐着奇苦的膽汁,一面在心中勾畫着復國的藍圖。最終越國滅吳,成爲一代強國,這成爲千古佳話,勾踐也因此名垂千古。

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是致命的打擊,但貝多芬卻對命運說“我要遏住命運的咽喉”。他在苦難的深淵中,用心體驗耳聾的痛苦、衆人的嘲諷,將苦難的果實整個吞下,用顫抖的雙手彈奏出一首首激勵人心的、美妙的樂曲。

清明節中,我們懷念古人,從前人的腳步中,我們知道,苦難本身是一種磨難、歷練,但是它也是一種激勵人奮進的機會。在遇到苦難時,咀嚼苦難,我們才能活得坦然。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超越自我。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走向成功。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7

“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吃糉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永流傳。”

這是一首兒時奶奶教我唱的一首兒歌。那時的我還太小,並不理解那些複雜的習俗的意義,只記得天還未亮大人們便出了門,待我醒來後門前已掛了一些帶有香氣的草。

而我對端午節的最初認識,是我稍大一些,從爸爸在停電的夜晚,望着月亮,伴着蟲鳴,講述的童年往事中得到的。

在爸爸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和當時的我一樣,是一個充滿神祕與好奇又日日盼望的日子。每到那一天,家家戶戶齊聚在院子裏,剝開一個糉子,香氣瀰漫在空氣中。孩子們躺在老人的身邊,聆聽着聲聲蛙鳴。老人們搖着蒲扇,講述着那個百聽不厭的故事。

兩千多年前,中國大地上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深愛着祖國的詩人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懷着家仇國恨,抱石跳入了汩羅江。這位詩人就是屈原。愛戴他的百姓爲了不讓魚兒破壞屈原的'軀體,紛紛將裹着糯米的竹葉投入江中,漸漸的就成爲了今天端午吃的糉子……故事講到這兒,老人們便會手指一顆明星,對孩子說:“看,那顆星星就是屈原。”孩子們便會隨着手指,若有所思地望着無邊的夜空。

現如今,又到了綠糉飄香的端午節,可又有幾個孩子對端午節有所期盼呢?吃着香甜的糉子,能否品出那段故事呢?遙望星空,是否能隔着霧霾看到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呢?

當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爲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網絡上有多少“憤青”猛然起身,抨擊韓國“不要臉”,將別人的東西說成是自己的,但卻沒有一個人在自己身上尋找錯誤,自我反思:這些原本就屬於我們的節日我們怎麼過的?又還記得什麼呢?

當你嘻嘻哈哈向朋友做惡作劇度過快樂的愚人節的時候,是否記得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呢?

當你在爲掛滿五顏六色的小禮物的聖誕樹新增裝飾的時候,是否記得再過幾天就是春節呢?

我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節日呢?

說到國慶節先想到的是七天的假期,卻又有誰想想幾十年前革命的勝利呢;

說到春節先想到的是香噴噴的餃子,卻又有誰想想餃子包含的閤家團圓呢;

說到端午節先想到的是多樣的糉子,卻又有誰想想屈原的滿腔愛國豪情呢?

就像這樣,我們對於自己的節日只記住了能使自己開心的事情,卻忘記了它本身的意義。祖國的文化在慢慢流失,而一些人卻在當“網絡超人”,逞一時之豪氣,卻從不思考引起問題的原因。

高樓大廈在我們身邊不知不覺拔地而起,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尋覓到一條潺潺溪水環繞身邊,睜眼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閉眼是淙淙水聲交織着悅耳蟲鳴的地方了。

是啊,時光的長河正浩浩蕩蕩地流向遠方,而端午節是否也在鋼筋水泥間被擠壓進這條長河中,越來越遠,越來越淡呢?

我們永遠無法理解父輩們小時那種對端午節的期盼了。我們身處的已不是那個只有端午節才能吃糉子的年代了。只要想要,各種形狀、餡料任你挑選。可即使是這樣,糉子已無法勾起我們的食慾,取而代之的是麥當勞、肯德基等洋食品。只要想聽,各民族、各語言的歌曲任你聽,可即使再美妙,也無法找回兒時奶奶教我兒歌的樂趣了。

如果,我們再不試圖挽回,恐怕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端午節,還有其他的傳統節日。隨之而去的還有我們的快樂、嚮往與追求。你可曾知道,我們正在閃爍的霓虹燈中迷失方向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8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中午剛吃完飯,我就在媽媽的指導下開始包糉子。

媽媽一邊準備等會兒要用的一邊對我說:“寶貝,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我點點頭說:“恩,我還知道屈原,知道他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呢!”“然後呢?”媽媽笑眯眯地問我。我不好意思的搖搖頭。便聽媽媽講起來:當年,屈原提出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等地。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悲憤地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哦,原來端午節還隱含有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啊”!我不禁驚歎道。

媽媽的食材準備好了,我們也開始包糉子了。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可當我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調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排着隊地跳出來。媽媽見了,連忙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哈哈,經過重重困難,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小KS,終於到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地球人都知道,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突發奇想。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然後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還覺得媽媽包的老土,不怎麼好看。哈哈~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晶瑩剔透的糯米們好像掉了線的珠子似得,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我只得按媽媽那“老土”的方法重新又做了一遍。媽媽說,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三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

恩,我們大功告成,現在該煮了。媽媽告訴我,煮,也是有學問的。要先用大火,等到高壓鍋發出“磁磁”響聲時,然後關成小火再煮,過一個小時媽媽就把火關了。我迫不及待的看着秒針一圈一圈的轉着。三、二、一,高壓鍋裏果然散發出了誘人的香味。糉子熟了,媽媽說,要等高壓鍋的氣漏完了才能拿出來。又過了十分鐘,香噴噴的糉子總算出籠了。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吃起來感覺就是不一樣。“媽媽,明年我們還要自己包糉子,”我說道:“因爲只有自己努力取得成果纔是最開心的。”

啊!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吃到了自己包的糉子。朋友們,你們還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那麼也給我講講吧!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9

五月初五,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我也瞭解一些,據說是紀念屈原,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廣泛升入人心。因此,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這一天無論到城市還是鄉村,都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我們不僅可以享受到豐盛的佳餚,還可以享受節日裏濃濃的溫情。

大家都知道,糉子是端午節的重頭戲。每家每戶都爲包糉子這個大工程準備着,雖然我家沒做,但是幾天前我已在舅舅家體驗到了整個製作過程,讓我回味無窮。

首先放一些幾抖糯米浸泡一整晚。天亮了,我和表姐們就去採摘棕葉。棕葉枝細葉大,生於陰面的山間谷底,一棵上長得很茂盛,經過我們精挑細選,一會兒,袋子就豐滿了。回去的山路上雖然有些崎嶇,但在這綠水青山,溪澗流水潺潺,林間鳥語花香的自然風光,我們仍是邁着輕快的步伐。

下午,我們就進行了包糉的活動。一大盆生糯米,一盆香噴噴的豬肉和花生,還有幾條白細的小繩掛在椅子上以便包紮和節省空間。我和表姐們都躍躍欲試,便也跟着學,也能學出幾分模樣。一般都是三角糉,但也能做出新花樣,如長長的、微型的。一個個給糉枝緊緊地捆在空中,四個一小串,八個十六個爲大串。一串串都躺到大鐵鍋裏,燒了很長時間,撲鼻的糉香才慢慢地從鍋裏散發出來。我們在廚房裏俳徊,張望,直咽口水,我們還直唸叨着呆會要吃多少個,非得吃個夠!鍋蓋終於掀開了,糉子的香氣撲面而來,我吃了一個又一個。我們都洋溢在節日的歡樂中。

今天,我也嚐遍了各家送的糉子,各有各的風味,五花八門。午餐是節日的高潮。糉子依然佔主體地位,一大盤糉子居中,青黛色的外衣,四角如菱,繫着淡青的腰帶。腰帶打的是活結,一抽就撒;要是打成死結,就叫罵娘糉—急着要吃,可又解不開,就罵開了。其次是釀豆腐,這是我家節日裏少不了的特色菜了,字面看也許你會覺得很麻煩,其實不難。用剁碎的豬肉放些香料,然後在豆腐上掀一個小坑,把豬肉捏進去,簡直一個精品,再一個個放進油裏炸,便是黃澄澄的方金子一般,那股香味更是誘人,令人“口水直流三千丈”,其它也就幾樣家常小菜。雖然這樣也不算很豐富,但我還是很開心,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在電視上,也報道了城市端午節的一些消息。令人新奇的是那個“糉王”,擺在那大廳前讓人觀看,有人還擁抱它,感受它的碩大,報道說可以讓幾千人吃個夠,真令人耳目一新。還有那一幕幕壯觀的賽龍舟,轟鳴的敲鼓聲,人們的呼喊聲,繪成一幅美妙的賽龍舟圖。

端午節從淚羅江的波浪裏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墨汁,把中華大地染成棕葉式的青綠。端午節裏,那個過程,那種氛圍,那種樂趣,都讓我們回味無窮

端午節優秀心得體會10篇10

我家,有兩件事我記憶很深:一是族譜清晰,用老人的話說,叫做“清三代”,爺爺輩取名兩個字,父輩三個字,傳承到我這兒,又是兩個字了;二是逢年過節,祭拜先祖,已成家規,當然,後者是本文的重點。

爺爺說過:記住,人,一輩子像流水一樣,越流越遠,一晃就匯入大海了!雖說樹大分枝,但是,葉落歸根啊!家就是根,不論你今後做什麼,當了多大的官,都不要忘了老祖宗,落葉必須要歸根。

爺爺還說:百善孝爲先,祖訓不可丟!

小時,不太經意爺爺說過的話,長大以後,這種感覺尤其沉重。雖然爺爺奶奶不在了,但是,我的父親像爺爺奶奶一樣延續着,如今,父母不在了,我站出來,像前輩們一樣,以家族長子的身份,承擔起了這份責任,併力爭盡職盡責。

一應祭祖事宜,我都會周密安排,一次都不會缺席,直至現在,從不敷衍。

至於外人怎麼看,懷着怎樣的心態去看,沒有過多的考究,我覺得,德行,要靠自己去修爲,要做到問心無愧!至於外人是怎麼做的,因爲與己無關,我也從不去妄加評論。

那些年,一直工作在外地,回家祭祖的時間非常緊張,但是我沒有因爲,離家遠或工作緊張,而耽誤過祭祖,經歷和歷練,還有我對於家這個概念的理解和認識,越發的覺得,懷念先人,追思過往,秉承家風,是對祖先的慰藉,同時,每一次祭拜,都是對自己及家人靈魂的一次洗禮。也是對晚輩積累禮數,提升道德水平的一次課外補習。這種補習,至少會影響到他們的現在。當然,如果堅持下去的話,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將來,乃至一生,包括如何去做人!因爲,祭拜先祖,涵蓋的內容很寬泛,譬如,道德,倫理等等很多。

所以,每個春節前夕,我都會率領家族成員,淌過兩尺深的積雪,越過幾道山坳,去祭拜先祖。

每年的清明節時,亦是如此。我和家人們踏着泥濘,在春寒料峭時,去大山深處,祭拜先祖!

“勤儉持家家業盛,文明子子孫賢”,“不忘初心,葉落歸根”。

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至久的美德。美德,孝道,要靠影響,重複地說;影響會比說教還要奏效。

引申的講,沒有什麼可以替代這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和影響,這不僅僅是對於一個家庭,乃至於對社會,也是至關重要的!

值此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從前爺爺說過的話,又在內心深處開始盪漾了。

我作爲家族的老大,我絕對可以做到:不會丟掉祖訓的。稱謂上秉承“清三代”,讓孩子們記住,一字不差;祭拜上,告訴他們沒有祖宗,就沒有這個家庭!

和諧一個個家庭,就會和諧全社會,因爲,社會就是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的。

一個不懂家訓,不念先祖的人,操守、傳承家的理念,可能會很蒼白和淡泊。

人說:世襲傳承慰先祖,葉落歸根秉鄉愁。規範德馨行孝道,不染奸詐不處憂。

任何事情,只要默認成規矩了,也就規範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實,道理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