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精選7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精選7篇)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1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是大學時代,心理學老師在課堂中給我們觀看的影片。前段時間我又重溫了這部片子,它又一次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激起了內心的漣漪。

影片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走進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歷所震動,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管教方式的衝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爲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馬修用音樂給這個如監獄般的學校帶來了春天,他用音樂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羣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熱陽中翱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溼潤了。

當他了解這些孩子作惡的原因,當他看見這些孩子對校長的恐懼,當他知道這些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當他見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夢想時,他曾經想要狠起來的心又軟了。於是,他竭盡全力以音樂教育他們,他費盡心思對校長建議換種方式教育他們,他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孩子們接受自己,這種種的種種,無不表明他對孩子們無私、無悔、無怨的愛。或許,在他嘗試着通過各種途徑去取得成功卻最終失敗的時候,他是卑微的;當他爲了自己心中無悔的愛而設身處地地爲孩子們着想的時候,或許他仍是卑微的、是失敗的;但是,他的愛卻是偉大的,是平常人無法超越的無私的愛啊!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爲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作爲幼兒園教師我們應尊重、關愛每一位孩子。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孩子。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孩子,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爲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擡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金剛”,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孩子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2

《放牛班的春天》講的是一個失意的音樂家來到問題少年集中的學校當學監,通過自己的溫暖、關懷、寬容和音樂誘發了每一個孩子善的一面,嚮往美好的一面。這部電影,幾乎每個鏡頭,每個橋段都在講述着兒童世界和關於教育的深刻的道理。所以,我想截取幾個橋段進行描述和感悟,來分析這部電影。

孩子都是調皮的,孩子都是單純的,也許會因爲想法的稚嫩而做出很多在成人眼裏錯誤的事情,但是孩子們都是善良的,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沒有善心和憐憫心。樂格克,前學監哈讓先生眼裏的混世魔王,因爲馬桑大叔對他的懲罰心懷不滿,做了機關使馬桑大叔受了重傷。但是當老師馬修和他說,馬桑大叔真的傷的很重的時候,樂格克的眼裏出現了難過、愧疚和急於補救並求得原諒等等情緒。孩子還沒有特別明確的是非觀念和規則意識,在他們的腦海裏只有你讓我不高興,那我也讓你不高興之類的比較單純的想法,所以會做出有些幼稚的卻破壞力巨大的錯事。但是,孩子都是善良的,都有一顆希望世界是美好的心,希望每個人,包括自己都能快樂幸福的心。沒有孩子生來就以傷害人爲樂趣的,他們更多的是因爲一些幼稚的想法而造成了自己不可控的後果,樂格克也說:“我沒想傷害他”。孩子需要因爲自己所作出的錯事收到懲戒,但更需要有人挖掘出他們的善良,並將之擴大,纔可以讓孩子真正的擁有善心,做出善行。馬修讓樂格克去照顧馬桑大叔,作爲懲罰,實則更是一種善心和有錯要贖罪這樣一種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馬桑大叔受了感動,說了一句話:“這些是小可憐,只是需要人理解罷了。”

這突然觸動了我,我突然想到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會被大人判定爲問題少年,背後都是有各種充滿痛楚的原因。這裏面最爲明顯的,就是蒙丹。他在和莫杭治(我們的主角)對話的時候,說出了自己的身世。蒙丹認爲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父母完全不愛他只是想把他扔進寄宿學校等地方不管,自己去快活。蒙丹對自己的父母充滿了仇恨,這樣的仇恨只可能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完全可以想見,年幼的蒙丹有哭了多少次,心痛了多少次,挽留了多少次。如果當初,蒙丹的父母能讓蒙丹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需要,沒有被拋棄,那麼蒙丹又怎麼可能會自暴自棄,對世界充滿仇恨,最終成爲一個縱火犯。孩子也是有一定思想的人,而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洋娃娃。孩子很脆弱也很敏感,周圍人一個小小的舉動,對於孩子可能就是很大的傷害。孩子的世界很小,孩子的心靈會變成什麼樣,全來自那個世界是什麼樣。所以,孩子需要呵護,需要愛,需要照顧。讓他知道自己的想法被尊重被照顧,讓他敏感的小身軀放大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讓他的小世界充滿樂觀和陽光,那麼這也將是一個樂觀陽光的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幾乎無覺的人,任意的對他展示着人性的陰暗,世界的陰暗。孩子太小,無法表達自己,但當孩子長大了,當初灌輸給他的陰暗,他將會統統展示給這個世界。孩子都是一張白紙,會變得光彩照人,還是陰暗不堪,全看他接觸了什麼,接受了什麼,那張白紙上或主動或被動的畫了些什麼。

這個時候,教育者的作用就尤其重要,家長,老師更是重中之重。開始的時候,所有的老師對這些學生都很絕望,認爲這些學生就是壞孩子沒有救了。孩子們還不會判斷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建立在他人和成人對自己認知的基礎上的。那麼這些孩子當然會覺得自己是壞孩子沒救了,那就繼續壞下去。開始的時候,莫杭治的母親認爲兒子只有做蠢事的天賦,那麼莫杭治就真的認爲自己不能做什麼好事。在那個環境下,一切惡習都被放大,一切美德都被淹沒,所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變好的可能,於是在惡習中進一步墮落。但是,當馬修出現,頌揚他們的美德,正確懲罰他們的惡習,讓孩子們感受到被讚揚的感覺,感受到自己能變好的可能,事情就又完全不一樣了。老師們聯合起來幫助孩子們,媽媽又對兒子重拾信心,孩子們生活的越來越幸福,做的錯事也越來越少。人都是一樣的,當孩子們感覺到被信任,被激勵,相信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他們就會變得更好。教育者的責任就是,信任他們、激勵他們、守護他們、通過恰當的技巧教會他們道理和知識,讓他們相信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

這個世界起初並沒有好孩子和壞孩子之分,只有單純善良懵懂的孩子。教育者該做的,就是給孩子們塑造一個美好且自信的世界,讓孩子們慢慢地在之中成長,慢慢的學會責任、感恩等等、慢慢的接觸這個社會的陰暗面,慢慢的接受並融入整個社會,成爲一個即使在陰暗的道路上,心中仍有太陽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3

寒冬蕭瑟,冬葉飄零,在這冰一般的季節,大家夢幻般的相約着春天……

——題記

在這嚴冬,觀賞着溫暖如春天般的影片,心裏別有一番滋味,一股子暖流涌遍心頭。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年代較爲久遠的法國影片。我抱着再看一遍,些許可以有更多些感觸的心理盼來了片頭。《放牛班的春天》的春天主要概述了馬修這個新來的學監在一所學校教孩子們音樂的感人故事

那所學校的孩子都很頑皮,甚至會幹出傷害老師的事情,雖然我已看過了一遍,可是看到老師被孩子用磚頭砸破眼睛時,還是頗有觸動。這個學校的孩子怎麼都那麼惹人嫌?他們中就沒有一個品行好一些的嗎?想着這些問題,我不由又回到了1年前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時的心情。興許是那時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吧,只是在看見校長那副冷冰冰、一點也不管事,只知道體罰學生的時候,認爲錯誤都在於校長。

可是當時間在慢慢地流逝,當那一首首唯美動人的歌曲從孩子們的口中傾瀉而出的時候,當派皮諾每週六固執的去見已在天堂的父親的時候,我意識到,也許錯也不完全在於校長。那些孩子的父母,難道一點錯也沒有嗎?

想着想着,我就又轉回到影片的題目上了,《放牛班的春天》,春天是什麼,影片中沒有體現出絲毫的季節呀。但是當我看到最後一幕,孩子們用自己祝福的話語寫在了紙飛機上飛給了即將離開的馬修,一句句童真的話語,甚至還有錯別字,但這,不就是最好的祝願嗎?

春天,不一定是季節,也可能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馬修雖然提高不了孩子們的智商,但他至少可以教會他們愛是什麼,如何去愛。春天更是一種希望,一種可以看得見變化的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或許也不僅僅是一部影片,或許它在人們心中早已轉化爲了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這樣的希望從來不會缺少,也從來不會流逝,它會永遠燃燒在每一個熱愛音樂的人的心頭。

相約春天,相約在那《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4

當我一開始聽到“放牛班”,我還以爲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看完才發現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裏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這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是每一位坐在環境優美、有着優秀教師資源的學校讀書的同學們必須要看的一部經典電影。這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電影裏的男主角——馬修,是一個失業的音樂家,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有無足輕重的小小代課老師,但是,他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卻用了獨特的所作所爲,用他那與衆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樂和他的善良、寬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羣已被遺棄的孩子們的喜愛。他的作爲讓這些不被老師們認可,調皮淘氣甚至還弄過一些誇張的惡作劇的孩子們,得到了尊重,感受到愛的力量,喜歡上了學習。

其實放牛班的這羣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他給了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俗話說:朽木不可雕。只有你帶着寬容的心態,大度的心理,一切都會被你的寬容所感動,所謂“精誠所加,金石爲開”。將這羣問題少年集中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中,他們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樣充滿生機。他們需要的,正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漸漸忽略的愛與呵護啊!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覺得一生中能夠遇到一位好老師或者一位好領導是一件幸事。他們往往給予學生和下屬的不僅是知識和工資,還有在下屬遇到困難時時說的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在下屬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伸出的援助之手,還有很多很多……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和“池塘之底”學校裏的孩子相比,我們真是太幸福了!我們不僅曾經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更有環境優美的校園和寬敞明亮的教學樓,現在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作爲一名昆鋼這種大企業裏工作的一名員工,我感到很自豪!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5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學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一起感受着一個學監和一羣問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後真的讓我好感動!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這個學校被稱爲”池塘之底”,這樣一個名字,馬上讓我聯想到被世人遺忘的角落,這個學校由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對於一個教師要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有時會不小心的融入這樣的氛圍中,而馬修懷着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用他對音樂創作的熱愛,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着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他期待的眼光,用他精湛的技術,用他平靜而充實的心靈,引導孩子們的心靈。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結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

關於師生關係的電影歷來讓人感動,而《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感動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我在欣賞這部影片時,幾次眼淚在眼裏打轉,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對照。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意會,而非言傳所能領悟的。他遵守制度,並不象以往刻畫的此類人物那樣藐視制度和管理;馬修是伯樂,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出了皮埃爾這樣的合唱指揮家;他認真執着,同時他也有不能改變和無法挽回的學生,但是他在儘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馬修,皮埃爾是幸運中的幸運,如果沒能遇見馬修,他極端又叛逆的性格將給他一個黑暗的未來。

我喜歡馬修,最打動我的原因是:馬修老師不是什麼英雄,他和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人,他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他只是盡他所能地去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保護孩子,同時幫助和感化孩子,發現他們的天賦並盡力去開發。他做這些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他也沒有把自己想得有多麼崇高,相反我們從片中多處看到他的形象有時還有些猥瑣,有時還有些怯懦,但這些都沒有影響他去愛孩子。只因爲他是老師,他跟孩子們在一起,他做了他認爲應該做的事,愛孩子並教他們唱唱歌,僅此而已。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他卻點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光,並讓這光引領着孩子們前行,不斷增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讓他們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如果在這些孩子的生命中沒有馬修這樣的老師出現,他們的一生將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因爲馬修,他們沒有成爲亡命徒、沒有成爲罪犯,他們成爲了指揮家,孤兒佩皮諾成了有家有父親的人,一生過着有尊嚴的生活。馬修老師雖然只陪伴他們不長的時間,但他卻是孩子們一生的恩師,生命的導師,靈魂的拯救者。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樸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隨時隨地都因爲周圍發生的一切而改變。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着春天的絢麗多彩。然而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6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教育電影。1949年,馬修老師進入了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學校裏有一羣頑皮的學生和一個冷酷的拉齊校長。馬修老師決定要改變現狀,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爲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併成了合唱團。他用純潔的音樂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破碎的夢想充滿了希望。

孩子們的轉變全都源於馬修老師的音樂和愛,也正是因爲馬修老師的出現,才讓孩子們的生活有了——希望之光!

“啊,黑暗,你降臨大地,希望之光,你點燃希望之火……”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尊敬的楊老師,是她讓我發現我的長處,是她讓我擁有了自信。說起這一切,要從一年級開始。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十分自卑,覺的自己幹什麼都不行。楊老師是我的班主任,她總是對我說:“相信你自己,你可以做到。”她還讓我當班長,經常跟我談心;是她讓我有了自信心,是她讓我擁有了希望之光。

“永不放棄,有的希望在前面等待!”這時馬修老師的一句話,這句話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後感7

職業原因,特別愛看有關教育的優秀電影。今天,我重看《放牛班的春天》,再學電影裏中的馬修老師,如何贏得孩子的心,如何幫助孩子們學習成長。

影片講的是1949年發生在法國鄉村一所專爲”再教育“兒童設置寄宿學校——”池塘之底“裏的故事。在這裏,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用自己音樂和寬容拯救了幾十名孩子的心靈,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春天,帶來了希望,教師馬修的教育哲學也在幫助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展示的淋漓盡致。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爲,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由低級到高級依次爲: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但這所寄宿制學校裏的孩子,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強的滿足。親情的缺失,校長濫用體罰的管教方法,使孩子們缺乏心靈的溝通和成長。馬修老師可能沒有學習過各種心理學和教育學,但是他的所作所爲卻滿足了孩子們的各種基本需要,從而贏得了孩子的認可。

讓我們來看看馬修老師是如何做的。

在第一節課上馬修讀到了孩子們的理想,他覺得他們如同音樂一樣”前方總有希望“。所以他沒有像另一位老師那樣對這裏的孩子形成偏見,”看什麼都覺得是壞事!“而是永遠正面的積極關注,對孩子暫時表現出來的缺點,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正是這樣的睿智和寬容,馬修老師漸漸走進了孩子的內心。

首先馬修老師在見識了校長的濫用體罰後,深不以爲然,爲了儘可能幫學生從校長的淫威下解脫出來,他總是儘量避免把犯錯的學生交到校長手上,還竭力爲犯錯的學生尋求庇護,保護他們不受身心傷害。因此,孩子們從他那裏首先得到了安全的需要。

他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帶孩子們去野外做遊戲;給予弱小而無依無靠的貝比諾更多的關愛,到最後幾乎完全充當了父親的角色;爲了達到糾正孩子們的錯誤行爲,他採取了獨特的懲罰方法:在處理樂格克弄傷馬桑大叔的問題上,馬修老師讓樂格克去照顧馬桑大叔,給孩子悔改的機會,讓他自己去悔悟。這些都讓孩子們得到了歸屬和愛的需要。

當發現校長的十萬法郎是郭邦爲”實現願望“所偷時,他上交了法郎、教育了郭邦,卻在暴力的校長面前有所隱瞞,保留了郭邦的尊嚴;在莫杭治因畫了校長的漫畫被關禁閉期間,他謊稱莫杭治去治療牙疼了,爲一個有戀母情節的孩子保住了在母親面前的尊嚴。這一切,都給了孩子們尊重的需要。

如果說前面的都是體現了馬修老師的偉大人格,那麼在滿足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需要方面,馬修老師的超強專業技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試想,如果他沒有能力作出那麼優美的曲調,不能寫出那麼契合孩子心靈的詩詞,沒有組織能力來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合唱隊,他就只能做到善良馬桑大叔那樣。在組織合唱組時,馬修教師把毫無音樂天賦的兩個孩子任命爲”合唱團指揮助理“和”樂譜架“,讓每個孩子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從活動中感受到音樂之美、集體合作之樂。另外,馬修老師通過組成合唱團,慧眼識珠,把那個有着”天使臉孔“的音樂天才莫杭治推薦給了音樂學院,爲他一生輝煌的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搭好了階梯,令他實現了原本無法想象的人生價值。

影片中貫穿始終的是感人的音樂,而音樂象徵着愛。羅傑斯說過,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馬修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他理解和尊重學生,因而得到了學生的尊重和認可。

我們的學校有着許多馬修老師般懂學生的一線教師,所以纔有那麼多凝聚力強,班風班貌優秀的班集體。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