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懶惰的智慧》有感

讀《懶惰的智慧》有感1

讀過《懶惰的智慧》,文章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懶惰與智慧間微妙和諧的關係,這又讓我們不得不聯想到家長老師們的口頭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麼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思想有着什麼關係呢?

讀《懶惰的智慧》有感

文章作者利用了多個論據向我們證明他的主觀思想,這些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了“懶漢”往往擁有比其他人結構更加嚴謹敏捷的邏輯性思維,因此能夠極快地適應並處理各種事務,在各種“偷懶”中不斷地增長着思想與智慧。但是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角度來議論這個觀點,就顯得促襟見肘了。試問,一個人只知道空想,但是沒有任何實踐,能辦成什麼事呢?答案是一事無成。就像孔子在學習方面的學思觀點上認爲的“思而不學則殆”。因此,“懶漢”們往往被認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可見想要辦成辦好事,“勤奮”必然也是“懶惰”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

再拿幾個小故事講講吧。哈佛大學是衆所周知全世界最著名的學院之一,能夠去那裏深造一番的無不爲出類拔萃的天驕之子。在哈佛有個有趣的現象,書籍在學院裏幾乎是隨處可見,每天凌晨四點半,學生們就已經早早聚在一起旁若無人地專心攻讀,後來也有了《哈佛凌晨四點半》的這麼一個節目。裏邊提起過一個哈佛新生開學時在功課上偷了些小懶,結果後來因跟不上教學進度而被迫退學的事例。因此在校的學生們也多出了一則潛意識,如果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勤奮,那麼你便無緣哈佛。

儒家創始人孔子晚年酷愛《易經》。雖然《易經》生澀難懂,學起來很吃力,但孔子不怕吃苦,反覆誦讀,一直到弄懂爲止。由於他刻苦學習,勤展竹簡,次數多了,竟連皮筋斷了三次。這便是成語“韋編三絕”的由來。勤奮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品質,縱古觀今,不論是知識上還是思想上,勤奮極大程度上彌補了人們的各種不足,且能夠持久有效地鞏固下來,化爲己用。

“懶惰”與勤奮兩者相比較,客觀看來,前者更優於思想,後者更優於行動,相對而言卻又是缺一不可。那我們個人又該怎樣在兩者之間取捨呢?最好的方法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留下“懶漢”的迅速完美的思維,從小事中培養勤奮的好習慣,相互結合,讓自己成爲更好的人。

讀《懶惰的智慧》有感2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卻不怎麼同意作者說的觀點。

文章裏說,懶漢比勤勞的人好,懶漢幹活不會浪費力氣,不會濫用力氣,不想找多那麼一丁點兒事來做。說什麼大多數勤勞的人都比懶惰的'人易老,不會用心智去偷懶取巧。

可是我覺得勤勞的人比懶漢好。爲什麼呢?因爲俗話說:“機會留給又準備的人。”而懶漢肯定不會去準備,這樣一來,就會與很多機會失之交臂。又如,懶漢會把垃圾扔在地上,哪怕垃圾桶“近在眼前”也好,也不願走上幾步去扔進垃圾桶裏;或者往垃圾桶裏“投籃”,中於不中,與己無關了。而勤勞的人往往會是愛衛生,整潔的,房間永遠是乾乾淨淨的,也很樂於助人,地上有垃圾會撿起拿去扔。還有,懶漢會因某個地方加少了一個零件而導致失業,雖然效率高,但結果卻會令人大吃一驚,而勤勞的人一定不會。

文章還說:“許多重要的規則和定理都是懶漢先出來的。”我看未必:就拿著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和牛頓來說吧。伽利略,如果他是一個懶漢,他又怎麼會去觀察吊燈的擺動而得出“擺的等時性”呢?再說說牛頓吧,他當初坐在樹下,一個蘋果掉下來後,是他發現了地心有引力。如果他是一個懶漢,他決不會去探究“蘋果爲什麼會掉下來呢”,他肯定就會把蘋果直接給吃了。

不過文章有一點我是贊成的。“精神的懶惰也同樣促進了人類的進步。”的確,如果世界沒有懶漢,那麼也不會有爲勤勞而奮鬥的人了。如果沒有懶漢,久而久之,不僅人無鬥志,國家也會坐吃山空,不滅亡倒也顯得怪了。

當然,我不否認懶也有懶的好處。如我們中學生應學習,而學習的任務本來是讓我們增長知識,闊大知識面的,是一件愉快的事。可總聽說有些人讀書讀成了書呆子,有的說學習煩,鬧跳樓、厭學。他們只是未能發現學習的樂趣,把學習看成壓力,而且他們都是什麼都背、做,卻不揀重點。我有時真想不明白一個人的腦子裏如何能裝得下如此多的東西。

所以,對於學習,我個人覺得應該勞逸結合,有時要勤奮,可也要學會做懶漢才行。

讀《懶惰的智慧》有感3

我讀過一篇文章《懶惰的傑克》,它告訴我人不能懶惰不動腦筋。

故事內容大慨是這樣的:一天,傑克拿着幾枚金幣拋來拋去地玩耍,結果玩着玩着金幣不見了。傑克的媽媽說:“金幣要放在口袋裏。”第二天,牧師給傑克一瓶牛奶,傑克把牛奶放在口袋裏,結果牛奶灑了。媽媽說:“牛奶要頂在頭上。”第三天,牧師又給傑克一塊奶酪,傑克把奶酪放在頭上,結果太陽暴曬奶酪溶化了。

傑克真是太懶了,不是他懶得做事,而是他懶得動腦筋,我們小朋友有時也會這樣。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碰到一道難題,於是我想都沒想就跑去問媽媽,媽媽說:“自己想辦法做。”我生氣了,就擱着那道題,接着做其他作業。一會兒,媽媽走進來,見我還沒做那道題,媽媽耐心地對我說,不是不允許問,而是要先自己動腦筋思考思考,實在不會了,再問別人。

現在,有的小朋友很依賴參考書,而不肯自己動腦筋。老師也常常遇到這種怪事:同學的答案是對的,但是遇到形式相同的另一題卻不會做了。爲什麼?抄襲參考書的原因。可是我們學習知識爲了誰呀?爲了家長而學嗎?爲了老師而學嗎?不對的,學習的最終是爲我們自己啊。難道我們走進考場,能夠帶着爸爸媽媽進去嗎?

媽媽常常對我說:“要想學好知識學好本領,就要克服人性的弱點――懶惰,自己動腦筋。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勤奮刻苦,不怕困難。”我想告訴傑克,趁早改掉不愛動腦的壞毛病,否則以後會被別人遠遠地甩在後面,成爲沒人理睬的可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