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9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9篇)

《無人生還》讀後感1

即使在炎熱的一天看這本書,也感到身上涼颼颼。

看完之後我只是在想法官到底是不是對了。雖然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方向對錯也許不是那麼明顯,可能有對有錯,但我還是認爲法官這樣的人有些可怕了。

不論看小說還是看電影,看到殺手設計的“天衣無縫”的局或者遊戲時,雖然很佩服這樣的頭腦,可終究還是害怕,只是期望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最好永遠也遇不上,永遠也不要認識。

有句話說壞人不可怕,有知識的壞人才可怕。運用高深的知識造詣去設計一些滿足自己非同於常人的刺激,或是佈下完美的局去報復,這樣用別人生命填補的快樂實在是太可怕了,但儘管是你以爲的天衣無縫,也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這本書裏法官佈下的一切,即使他不寫下漂流瓶我想終有人會解出來,但他也總想別人去瞻仰他的“藝術”,才自信滿滿地寫下所有。可我不覺得他對了,法律灰色地帶的案件或許還有很多,但這應該是促進它進一步完善的不是嗎?法官認爲讓他們死在對所做之事的恐懼中是懲罰,可也正如將軍所說這何嘗不是等待的解脫。當每個人聽到自己日日精心掩飾的罪行曝光之後,恐懼頓時充滿了內心,他們時時刻刻的煎熬被放大,或許他們不死是一種更大程度的懲罰,我想害死別人還能心安理得的永遠開心的生活下去的人畢竟很少吧。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內心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永遠比刀劍更能傷人。所以,做一個善良的人比什麼都重要。記起實習的時候老師講到的四不傷害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不讓他人被傷害,愛人比傷人更具挑戰也更有價值。

《無人生還》讀後感2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個話劇特別適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麼戲?”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

刷一發我對愛情公寓的執念。

當然也是這段話讓我去查找了一下這本書,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間就吊起了我的胃口。雖然推理小說一般都不會再翻第二遍了,但我還是買了下來。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

他們抵達後,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特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裏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每個人的房間裏都貼有一首相同的兒歌,兒歌講的是十個小士兵相繼死去的故事。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裏,每天都有人按着兒歌裏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人人都想保護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風浪,不可能尋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

荒島已經被他們搜尋數遍,不可能有容身之處,所以兇手必然在他們中間。倖存着的人們彼此懷疑,彼此試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還是沒有能阻止那最後一刻的到來。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鬥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屍體……無人生還。

這本書看的特別快。我儘量在推理,而且還是比較接近的,到了最後三個人的時候發現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這人就是拐不過來彎啊,只能硬讓自己繼續思考剩下的三個人,萬萬沒想到結局會來這麼一出。

某些地方還是覺得很奇怪,但畢竟這是小說還是不要較真了,描寫很細膩尤其是心理和環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沒覺得什麼,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說千萬不要在晚上或者沒人的時候看,會覺得越來越瘮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惡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自動腦補只剩下幾個人的時候,人人瘋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樣子。但是總體來說作者的文筆比較平淡,絲毫不誇張,但是很多地方能從細節揭露出人性陰暗的一面。

小說裏的天氣幾乎都是狂風暴雨,使我聯想到了高一上期語文課本里的那篇澳門從英國收回的文章。最後的獨白看完了之後有一種很安靜的震撼感,小島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沒能把兇手找出來,這些人背後的故事也被永遠地埋葬了起來,可能連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會被發現。

《無人生還》讀後感3

圖書館中,在書架漫無目的地找,也始終未挑出心裏中意的書。讀東野圭吾的書多了,也難免會有些乏味。一本黃色的畫着小兵人的書滑落在我面前,於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讀起了這本《無人生還》。

我邊看邊理解,從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後心驚肉跳,彷彿我也在靜靜聽着這首死亡之歌。“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作者在書中,不,那位偵探女王在書中創造出了一個千古謎案,至於結果,恐怕也只會草草結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實際是一名法官,他曾瞭解到明明觸犯了法律卻逃過法律制裁的底細,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來懲治這些人。他以尤、納、歐文的名義邀請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個犯有殺人罪的.人來到士兵島,用童謠的方式殺害了包括自己在內的十位“客人”,警察來了也只能發現十具屍體,誤以爲是天譴離開了,而這個幕後兇手也寫下案件經過,成爲一個漂流瓶漂向遠方。

讀着讀着,看到了瓦格雷夫寫的一句話:我正在尋找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個犧牲品。”彷彿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縝密的思維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佈局簡直天衣無縫,儘可能地還原童謠中的死亡方式,令衆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變得神祕莫測。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爲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懲治犯罪,在當時的法律制度下,他發現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惡如仇,犯罪的人絕不輕饒,不放過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謎局的幕後原來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對法律的無奈。

我相信,這個謎團會一直保存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驚歎不已,不愧是偵探女王,她將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後留下最不可思議的結果。雖然劇本並非現實,但也找不一絲破綻,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也正因爲如此,她纔會成爲傳奇一般的人物。

《無人生還》讀後感4

對我來說,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堅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後玩家,所以先入爲主的認爲維拉小姐就是兇手。但隨着情節的推動,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場,阿姆斯特朗醫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懷疑島上還有不爲人知的第十一個人。最後大boss的敘述證明了兇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劃這場謀殺的原因也不是出於正義,而是他想殺人,想實現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謀殺案。他確實做到了,我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寫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會成爲一個謎團。

童謠暗示了每個人的結局,島上人們的互相隱瞞和猜忌是全書最恐怖的地方。正義的審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僅審判了另外九個確實有罪的人,也審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見識過太多的罪惡,自己也有罪惡。所以他最後的自殺也可以理解爲自己內心已經無法承受,死是一種解脫。當然,對另外九個人來說也是。罪惡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正義凜然的爲自己辯護、大言不慚的否認罪過、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們內心恐懼的事實。瓦格雷夫的策劃也完美的利用了這一點——良心的自我審判。

《無人生還》讀後感5

在推理小說的世界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是我們所不應忽略的作品。這本書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讀者,都公認是作者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小說本身而言,其中首創的封閉山莊童謠殺人的殺人模式,以及《無人生還》問世後,後世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寫的向《無人生還》的致敬或挑戰之作,又或是戲謔之作,都無不從某種角度上證明了《無人生還》一作在推理文學史上所佔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筆者有幸得空連原作在內,閱讀了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聞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寫的同名劇本《無人生還》即將首次在滬上演,現在記下讀書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對作品進行一番溫習,也算是向諸位推薦一下這個作品吧。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轄他們的女王”——貴州版《無人生還》封底語

《無人生還》講述的是一件離奇的案件:十個身份不同的人,因爲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來到了黑人島上的別墅。在封閉的小島上,謀殺伴隨着流傳於黑人島上的童謠發生了。十個人陸續按照童謠中所描寫的那樣,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沒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邏輯,那麼真兇究竟是誰?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平心而論,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推理傑作。第一次讀這樣類型的作品,帶給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議。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細膩的筆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驚歎她卓越的構思佈局能力。閱讀這樣的小說,面對這樣的殺人動機,我們能體會到阿婆所認同價值觀,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帶來的妙味。

一口氣通讀完這個作品,我心中惟有讚歎不絕,如果說要我其中挑出稍許不滿的地方的話,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個作品——《帷幕》能和《無人生還》結合的話,讓波洛成爲黑人島的主人,主宰這整個殺人事件,或許更佳。因爲,我想不出,一個以塑造大偵探波洛而聞名於世,有着世界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作家,卻以這樣的一部沒有偵探出現的作品,成爲其一生的最高傑作,這是一種榮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無人生還》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義,成爲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無人生還》讀後感6

據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慾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着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時,小福同志握着精緻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於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化爲一種精細的變態。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而緩慢,帶着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溼,慢慢地在你周圍瀰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歎於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羣人因爲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兇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後來的金田一、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裏學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現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像帶裏,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可是這時孤島與外面的聯絡方式已經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兇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於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着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後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後,在精神恍惚彷彿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兇手:

她打開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麼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好了活釦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後一行。“一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裏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纔是結局——這就是那隻冰冷的溼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麼簡單的謀殺。可是以後你永遠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遊者似地茫然凝視着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裏注視着她,看着她走上這條她命中註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現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屍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着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麼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裏,你會忽然理解爲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麼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裏時隱時現的潛在慾望,正如開膛手傑克夜行於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刀。

《無人生還》讀後感7

《無人生還》真的是我時不時就會翻出來看看的一本懸疑作品了,氾濫的慾望,人性的猜忌,可怕的心理暗示,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現代的懸疑小說寫手應該受阿加莎奶奶的影響也比較大,《親愛的阿基米德》之類的很多小說都能找到這本書的影子……

這本書應該是童謠殺人手法的開端了吧,我們從故事的一開始就能從書名知道了這十個人的結局,甚至書的第一章就能猜到衆人的死法,但是你絲毫不會有被劇透的感覺,反而跟着劇情的發展一步一步進入到那個封閉的孤島,更揪心每一個人的死亡,更疑惑到底誰是下一個死者?

正如希區柯克所說:真正的懸念是一開始你就知道有兇案要發生,你甚至知道兇手打算怎麼做,比如一顆炸彈被放在箱子裏,那麼接下來所有時間你都懸着心,既想知道炸彈會不會響,又想知道人們會不會或怎麼樣發現這枚炸彈。

最後的兇手,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無人生還》讀後感8

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雖然已經高三了,但我還是無法放下書,還是想看書,沒辦法,幾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學,就是改不了,言歸正傳:從一開始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小說一開頭竟然同時進行了八個人的心理描寫,這是我從未見到的,我對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體投地,在整個小說中都曾經多次進行過很多人的心理描寫,這對作家的能力是一個極大地考驗,八個不同經歷的人必然是八種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盡相同,事實證明阿加莎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說實話我,我完全被這個最偉大的女性偵探小說家騙了,我從一開始認爲歐文先生不在島上,後來知道他在島上,後來認爲他是十人中的一個,到後來只剩三個人的時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這十人中的一個,但看到結尾才明白自己錯了,法官竟然就是歐文先生,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法官一開始確實給人一種狡猾的感覺,但是他的年齡和他在整個團隊中所成爲的領導者角色都讓人感覺這麼一個老先生是殺人兇手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說實話如果你要我說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認同,但我認爲這確實是在所有牽強的解釋中最好的解釋。

孤島殺人案這類的故事是最難以寫的,因爲你可能寫着寫着就發現自己無法寫出一個完美的結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嘗試這種寫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確是開了孤島殺人案的先河。一個女人,能有如此大膽的想象,如此縝密的思維確實讓我自愧不如。

這九個人所犯下的八件案子確實都是法律懲辦不了的,但話說回來其中的有些人真的該死嗎?當然我認爲不是這樣的,但他還是殺了他們,這其實還是說明他更享受殺人的過程,而這個人是不是該殺卻並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但他提到他對每個人的被殺順序都是經過精心的準備的,死在前頭的會受到少一點的心理上的折磨,這個說法非常有趣,而且再一次證明了人類心理暗示的強大,最後一位女家庭教師正是在強烈的心理暗示下自殺的,

其實我是蠻想學心理學了,不過聽說心理學不好就業啊。真的是這樣嗎?

《無人生還》讀後感9

這是一本懸疑小說,不看到最後等作者解密,無從知道誰纔是真正的策劃者。因爲書中刻意描寫了每個人的心理活動,讓人覺得每個人都是無辜的,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整本書情節精彩,環環相扣,看書的時候,連自己的呼吸都是小心謹慎的。

整本書講了十個人(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人因爲他們的過失死掉,但是他們卻躲過了法律的制裁),在同一天,因爲受到邀請然後懷着各自的目的去一個他們從來沒去過的小島。關於小島的傳聞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這十個人一來到島上就被一個留聲機宣佈了他們曾經的犯下的罪行,然後按照某種計劃,一個一個被暗殺掉,過程對於當事者來說當然充滿了恐懼,猜疑和掙扎。但是終究逃脫不了命運的制裁,他們還都是一一死掉了。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疑惑當然是“到底誰纔是整個事件的策劃者?”同時爲那十個人中大部分人犯下的罪行或惋惜,或氣憤。他們這幫人就因爲心中的私慾,踐踏他人的生命,還利用自己的縝密心思或者社會地位逃脫法律的制裁,真是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他們每個人(除了那個策劃者,這也是最後作者解密的時候才知道的),每個人都死有餘辜。等他們都死完了,真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

看完整本書,心得有二,一是人真是不要做惡,除非運氣一直都很好,否則難免遇到更厲害的狠角色,就會遭報應。二是,希望可以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做一個聰明又內心強大的人,既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儘可能地去伸張正義,打壓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