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的《傷仲永》中的“傷”,是“爲......感到哀傷”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強調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作品,選自《臨川先生文集》。這是關於一個名叫“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衆,因後天自己不要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讀後有感/傷仲永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衆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爲之而“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即使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爲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爲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

簡評

本文是一篇讀後感,除了感悟深刻獨到、語言生動精練之外,它的謀篇佈局也是非常出色的,“引”“議”“聯”“結”四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非常之恰。

第一步“引”:簡要地引用原材料,表達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以引起讀者的同感。(第①自然段)

第二步“議”:從材料體現出來的觀點生髮開去,分析方仲永淪爲庸人的原因。(第②③④⑤自然段)

第三步“聯”:聯繫現實生活,作者用“假設”組段,提出成才的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的關係,突出所闡述的觀點。(第⑥⑦自然段)

第四步“結”:從材料給人啓示的角度提出個人見解,總結全文,表達了“勤奮學習,立志成才”的美好願望。(第⑧自然段)

該文爲同學們寫“讀後感”提供了範例,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歷史反例/傷仲永

1.莫扎特的父親也帶他兒子從小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領略各地風光,陶冶情操,簽名拍照,其中不乏王宮貴族,達官顯貴,也結識了許多技巧高超的民間藝人,流浪琴手,在切磋中進步。

2.三國時期的孔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一天,一羣客人來他們家作客,大家都誇孔融聰明伶俐,只有一個高官不屑,高官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暗指孔融長大後會不聰明,7歲的孔融反詰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高官羞窘交加,跑路了,後來和孔融成了好朋友,並因此成了孔融父親的晚輩,雖然他們原本是平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