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淺談語文多媒體教學的三要和三不要

多媒體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因而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青睞,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成爲課堂教學改革和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論文:淺談語文多媒體教學的三要和三不要

然而,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的先進不等於教學思想的先進,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爲課堂教學的輔助,它無法也不可能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對語文課的多媒體教學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總結起來有以下的“三要三不要”。

一、要因課制宜,不要求大求全。

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有其明顯的優點:直觀、形象,有利於個別教育,有利於學生智能發展,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多媒體畢竟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教師切忌爲了表現自己運用信息技術而不問教學內容,非到多媒體教室授課不可,甚至有時候,明明用現成的掛圖、投影片、錄音帶等就可以解決的,也要自制課件授課。這樣,在技術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忽視了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而且從教學成本來看也是不可取的,有本末倒置之嫌。美國大衆傳媒學家施蘭姆曾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也就是說,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切忌求大求全。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各種音像手段,只要使用得當,同樣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在上一堂作文課時,要每個學生都帶一張自己認爲最有意義的照片。結果同學們帶來的照片有參加夏令營活動的,有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有和體育明星合影的,也有不少充滿家庭生活情趣的。我讓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把照片展示出來,並向大家敘說照片背後的故事……教學時,雖然只使用了一種設備,但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另外,要做到因課制宜,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最佳結合,教師平時要注意積累、開發教學資源,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來確定採用何種教學資源。CAI課件的製作一定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抓準那些傳統教學媒體難以解決的地方,用合適的方式來化難爲易、畫龍點睛。

二、要符合語文教學規律,不要片面追求直觀。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是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繫在一起的,所以語文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不能追求動態效果、直觀性、演示性等。特別是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把人物、情節等的展示過於形象直觀,勢必縮小學生想像的空間,束縛他們的思維,不但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符合文學作品欣賞的規律。文學作品的欣賞雖然也有視覺活動,但文學形象不能直接訴諸於感覺知覺,它必須以文學語言爲中介,欣賞者必須通過再造性想像才能在頭腦中形成文字描述的形象。所以我們在製作語文多媒體課件時,要有利於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接受審美情趣的薰陶和道德情操的感染。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引導入境,創設審美情景,渲染審美氣氛,從而使學生體味作品的深邃意蘊和內在美,逐步提高文學素養。相反,如果單純地把作品中的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就少了感悟和思維的餘地。比如,在教《觀潮》一課時,大可不必一下子就把大海潮漲潮落的畫面展示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充分感知,再指導學生觀看三幅不同的書本插圖,同時播放海潮漲落的聲音的錄音,讓學生去想像此時海潮的景象,並再一次在海潮背景音樂聲中朗讀課文,細細體味海潮的美和力。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也扣住了課題中的“聽”,不讓聽覺被視覺所沖淡。其他像朱自清筆下的“女兒綠”是什麼樣,孔乙己怎樣在櫃檯上“排出”九文大錢,高爾基筆下的海燕是一種怎樣的戰鬥姿態,這些都需要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去體會、想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挖掘語言因素,同時又恰到好處地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驅遣我們的想像”,把學生引入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中,充分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這樣才符合語文教學和文學欣賞的規律。

三、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要忽視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地位和極大的認識潛能的實踐者。確認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就要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的狀況,而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又是發展的主體,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更是教師無法代勞的.。葉聖陶強調:“教師務必啓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師的真正的思維素養,就在於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夠看見學生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多媒體教學也是如此,只有把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和課文中作者的思路融爲一體,才能獲得教學的成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多媒體教學中,學生也不應該是被動的,他們應該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在當前的信息社會裏,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在不斷擴展,他們有能力參與多媒體教學的設計與製作,況且,學生參與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點,而多媒體教學則爲此提供了契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語文教學滲透着情感因素,讓學生參加多媒體的製作可以讓他們的情感意志得到充分的體現,從而把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語文教學課堂。筆者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時,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背影的插圖,學生們看後提出: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製作一個MTV。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索性發動學生一起創意製作。經過師生的共同討論,我們選擇了一首歌曲《再回首》,配上和課文內容有關的插圖和畫面製作成MTV。當這個很好地表現了課文的主題、挖掘了課文的意境的MTV在課堂上播放時,大家都深深地被作者筆下的父子之情感動了。教學活動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高漲,創造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