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桃花源記教案4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桃花源記教案4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質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爲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爲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先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裏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爲“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爲:

1、誦讀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 課堂導入

因爲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爲: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爲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二)賞讀課文、品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爲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於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爲。

2、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採訪,以“你快樂嗎?”採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後再採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爲什麼“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爲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三)評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量。爲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四)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五)佈置作業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美”“樂”“奇”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點詞句,結合註釋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導語設計1: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裏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他認爲人生不斷尋覓的是返璞歸真的境界,這與晉代詩人陶淵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嗎?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桃花源記》。

導語設計2:

一、新課導入

晉朝的陶淵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詩而名。陶淵明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29那年,他開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此後,他又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每次時間都很短。在這十幾年中,他的經濟狀況不斷下降。到39歲那年,他不得不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在親友的勸告下,他再一次出仕。他做彭澤令時,郡裏派一個督郵來縣,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說:“我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離職回鄉,並且寫了著名的《歸去來辭》,表示歸隱的決心。這時候,他41歲。從此,他就“躬耕自資”,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文言知識歸納

(1)生字注音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劉子驥(jì) 詣太守(yì)

(2)古今異義:

①交通絕境

古:交錯相通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②妻子鮮美

古:妻子兒女古:鮮豔美麗

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

③無論如此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古:像這樣

今:表條件關係的連詞今:這樣

④缺乏

古:不值得

今:不夠

(3)一詞多義:

①舍:

捨棄 “便舍船”

房子,“屋舍儼然”

②尋:

尋找,“尋向所志”

不久,“尋病終”

③志:

做標誌,“處處志之”

標誌,“尋向所志”

④向:

以前,“尋向所志”

對着,“眈眈相向”

2作者名片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

3背景追溯

作《桃花源記》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十六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爲零陵王,改年號爲“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4瞭解文體。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事、寫景、狀物。可以分爲雜記和遊記。雜記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2)筆記文。以記事爲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內容豐富。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遊記的取材範圍極廣,文筆輕鬆,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1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交流點撥】虛構的。

2想象桃源之“美”,講解“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裏的_____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交流點撥】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這裏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裏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裏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裏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裏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

教師小結:聽着大家的描繪,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二)深層理解

1文中寫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哪幾句?

【交流點撥】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是哪幾句?

【交流點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人爲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交流點撥】桃花源人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桃花源人爲什麼“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交流點撥】因爲他們長期與世隔絕,不見外人。文中還有“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句暗示。

四、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瞭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後,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祕。這節課,我們將沿着作者的足跡,進一步探尋其中的奧祕。

二、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走進文本

理解桃源之“樂”,感受桃源之“奇”。

1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

【交流點撥】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爲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交流點撥】(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髮)“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師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2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爲--”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儘量用原文的句子同答。

學生討論,交流。

【交流點撥】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爲“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爲“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爲“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爲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二)走進語言

1文中說“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爲什麼此人的“具言”一句都沒寫?你認爲桃花源人爲什麼嘆惋?

【交流點撥】因爲漁人是從現實社會中去的,讀者也是現實社會中的人,當時的情況都知道的,故略去不寫。感嘆桃花源外的人們竟然還過着不幸的生活。

2漁人出桃花源時,“處處志之”,爲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交流點撥】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3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主要意圖是什麼?

【交流點撥】這段景物描寫帶點神祕色彩,“奇境”,爲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爲寫桃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4桃花源人爲什麼要說“不足爲外人道也”?從這裏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交流點撥】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願與世俗交往的心情,也爲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從這些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他嚮往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完美的統一,嚮往沒有壓迫、沒有紛爭、沒有憂傷的生活,渴望處處恬靜、和樂,人人淳厚、純樸。

(三)走進寫法

層層設疑。

【交流點撥】爲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採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並沒有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不著姓名。接着寫桃林奇景,似爲人間所有又似爲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爲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是奇特,洞口小而“彷彿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人桃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後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後再虛寫一筆,說高尚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未果”“病終”。這樣一來,桃花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既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又能激起讀者的興趣。

(四)走進主題

作者爲什麼要虛構一個桃源勝景?

【交流點撥】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爲了寄託其政治理想。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呈的環境裏,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在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有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紛擾,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這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三、拓展延伸

面對污濁的社會,陶淵明不屑與之同流合污,毅然辭官,歸隱田園。你贊成這種做法嗎?談談你的看法。

【示例一】東晉末年,陶淵明家鄉九江一帶,由於戰亂頻頻,民不聊生。面對這樣的現實,作者看不到希望,只好把自己理想的社會情形寄於《桃花源記》中,這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示例二】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社會是現實,但作爲一個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應該積極去改變現實。即使能力有限,也可像包拯一樣做中的一盞明燈,多少也能發出一些光亮,照亮一些苦難的人。否則,人人像陶淵明一樣消極逃避現實,國家將永無光明之日。所以,我不贊成陶淵明消極避世的態度。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2、技能目標: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切身體驗桃花源的自然美、風俗美。 教學重 點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重視對註釋的識記。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課前檢測:5分鐘

二、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爲創造性複述作準備8分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豐腴。

三、分步品味課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裏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確: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這裏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裏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裏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裏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裏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教師小結:聽着大家的描繪,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2.理解桃源之“樂”。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爲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髮)“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爲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儘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爲“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爲“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爲“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爲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桃花源美在何處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桃花源神祕在何處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芳草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說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不足爲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一、預習導學:

(一)、自讀課文

1、要求——結合課下注釋中的注音大聲朗讀課文。

——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畫出停頓不準的句子。

2、組內核對校正字音。

(二)、聽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

要求:——邊聽邊注意正音。

——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

(三)、朗讀練習:

要求: ——組長組織朗讀(形式組長依情況可齊讀可輪流讀)。

——朗讀時注意字音和停頓。

(四)、朗讀展示

——小組展示朗讀成果。

——全班齊讀。

(五)、預習檢測:

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豁然開朗( ) 屋舍儼然( ) 阡陌交通( )( )

黃髮垂髫 ( ) 便要還家( ) 及郡下( )

劉子驥( ) 詣太守( ) 與外人間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內合作疏通文意;不會的做好記錄。

(二)、知識點歸納

要求:小組內合作,歸納本課的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句子: 古義: 今義:

交通 句子: 古義: 今義:

妻子 句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句子: 古義: 今義:

無論 句子: 古義: 今義

不足 句子 古義: 今義;

(2).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屋舍儼然 ( )

尋: 尋向所志( )尋病終 ( )

志: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還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不足爲外人道也。

(三)、教師解疑、點撥

(四)、問題探究

(1)、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每段寫了什麼內容?讀後完成下題:

第一部分(第1節):寫 。

第二部分(第2~3節):寫 。

第三部分(第4~5節)寫 。

(2)重點研讀第二部分: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對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桃源人爲何“不復出”?

——村人“皆嘆惋”,是爲什麼?

(3)研讀第三部分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本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最後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4)體會思想主旨:

結合作者的經歷及當時的創作背景,談一談理解作者爲什麼要虛構一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還有哪些問題?

三、當堂檢測

(A級)

1.《桃花源記》作者 , (朝代)著名詩人。

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3.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

①漁人甚異之 ( ) ②具答之( )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 ) ④欣然規往( )

⑤詣太守 ( ) ⑥未果,尋病終( )

(B級)閱讀語段,答文後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緣:

②儼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1 2 3

4.末句中“黃髮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

A 比喻 B 誇張 C 借代 D 對比

5.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6.這段文字着重寫的是什麼?由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級)語言運用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2、“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