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桃花源記》教案3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桃花源記》教案3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2、技能目標: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切身體驗桃花源的自然美、風俗美。 教學重 點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別。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語境理解詞語。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重視對註釋的識記。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課前檢測:5分鐘

二、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爲創造性複述作準備8分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豐腴。

三、分步品味課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裏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爭相回答,用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確: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這裏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垠,就像是一塊偌大的氈子……

這裏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裏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裏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裏的阡陌美,你看,它們交錯相通,將田地劃成整齊的方塊,像一個巨大的棋盤……教師小結:聽着大家的描繪,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2.理解桃源之“樂”。提問: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學生明確:男女、老幼、漁人

提問:他們分別爲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髮)“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爲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儘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爲“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爲“彷彿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爲“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爲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桃花源美在何處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祕 桃花源神祕在何處 桃林神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祕: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林中人神祕: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祕: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 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芳草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味道)新鮮 阡陌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今義:交通運輸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說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豁然開朗 無人問津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不足爲外人道也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託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並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根據漁人的行蹤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1-2節的詞語。

一,導入新課:

1,根據《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雲南發現“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後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的詞語。

四,學生分組閱讀課文,並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可以結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文章以什麼爲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標出文中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後思考題五。

五,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以漁人行蹤爲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爲:地點的轉移。

2,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緣溪性忽逢桃花林復前行便得一山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停數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復得路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瞭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並讓學生藉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後,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爲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爲了後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並反覆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於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並能嘗試着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覆朗讀並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並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並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着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佈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後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爲下一課作準備。

課後說明:板書是隨着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於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