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

作爲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桃花源記教案4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瞭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以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

教學時數: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範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範。)5.對照註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後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爲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爲職業。(有一天)他順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着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並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着)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裏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裏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於之"、即"從這裏"。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裏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爲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叮囑他說:"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爲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裏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並背誦全文。

⑵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⑶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⑴掌握課文中重點詞彙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⑴反覆朗讀法

⑵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爲我們開啓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麼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學習《桃花源記》。

二、 採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祕和優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採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採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現桃花源後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爲什麼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爲何會有這麼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裏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境真美,那裏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裏牛羊在安閒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餘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裏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麼?

武陵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託?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爲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願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託,爲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於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三、 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爲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雲,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着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盪盪,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着問:“秦朝之後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後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後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後是魏,魏之後方爲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後,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裏環境優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太守大人派人隨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 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 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後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爲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連連的環境裏,中年以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本文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亦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現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之間互不聯繫,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髮垂髫:釋義 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後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後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五、 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具有永恆的魅力。儘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總是懷着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願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祕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儘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着“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爲它不同於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徵。

六、 作業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並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着更爲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麼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①範讀課文

②學生仿讀並思考: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爲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爲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爲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於地也:憎惡

i不必藏於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徵?

b如何理解孔子關於“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爲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爲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爲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爲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後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於“五帝之世”同時又高於“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爲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爲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爲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爲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着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儘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爲現實,但它卻成爲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爲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②背誦並默寫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爲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範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着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範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着眼於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並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麼“樂”表現在什麼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爲什麼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並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並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特徵,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髮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2、歸納: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中華大地的千年世態變,怎能不豪情滿懷?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如果陶淵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爲如何?

(解說:本環節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二、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爲乃

(二)閱讀後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爲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後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髮垂髫”指,這裏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後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離,()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麼?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引導自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爲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後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鑑賞水平,瞭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後世的影響。挺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