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課件免費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邊城》課件免費

《邊城》ppt課件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小說的創作可謂百花齊放,魯迅、巴金、茅盾、郁達夫等人在現代文學史上都各樹一幟,而沈從文的作品也另闢新徑,爲現代文學注入了一股難得的清新之氣。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衆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爲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羣"。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爲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燜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 間或 悲憫 信口開河 自言自語

四、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開端: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

發展:夢中人的夢或爲了誰

高潮:可憐天下老人心

結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本小說的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爲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着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淒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麼?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後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爲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爲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爲什麼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麼感興趣?

提示: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爲什麼用了那麼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本節任務:分析二三四部分,賞析小說中的風土人情

一、講析作業:課後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爲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伕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爲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爲什麼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啓齒。

5..老船伕爲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爲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爲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爲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爲什麼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裏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爲什麼?

提示:她一心等着儺送爲她唱歌,卻等不來,心裏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爲她唱過的是什麼歌。

四、作者爲什麼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願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爲了表現作爲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作業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教學反思

在瞭解沈從文的生平時,有兩點應當給予特別注意:一是身份的轉換,他是由一個下級士兵經過不懈努力而成爲文人的,這與魯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對社會下層有更廣泛、更深入的瞭解,同社會下層人民的關係也更加親密;二是地域的轉換,他是由邊城來到京城的,對京城的污染空氣十分不滿,因而總是心繫湘西那片聖潔之土。這樣,與魯迅描寫中國農村的封閉、落後不同,湘西封閉的環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優勢,百姓的未受啓蒙也成就了其淳樸不欺的民風。於是,作家筆下的邊城和生活在那裏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徵:淳樸的民風湘西是一片從未受到過儒家道德傳統污染的化外之地,這片土地也從未受到工業文明的污染。這裏沒有以強凌弱的現象,於是年邁的祖父與年幼的翠翠平靜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裏沒有爾虞我詐的明爭暗鬥,由於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與弟弟“爭奪”翠翠的競爭。這裏充滿了浪漫的氣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拋開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拋開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緊身束縛,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樣淳樸的民風在大都市是無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說邊城中的人物,沒有魯迅筆下的中國人那些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處處表現出正直樸素、富於關懷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還在爲過渡人擺渡。祖父對翠翠關懷入微,翠翠對祖父充滿依戀,祖孫二人的關係是那樣的和諧,二人的行爲又是那樣的毫無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