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創新作文合集9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創新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創新作文合集9篇

創新作文 篇1

口氣讀完手中的書,不由得心潮澎湃:了不起,了不起!

波蘭女孩多明尼卡?芭蘭,一名哈佛大學學生,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況下,獨自由伊斯坦布爾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向東,穿越天山、黃土高原和沙漠到北京,再經深圳、香港轉往臺灣。有幾個人敢這樣做?她能在夜幕中一個人騎車進入沙漠,到達陽關;她能挨着飢渴爬上司馬臺長城的最高點;她能忍着病痛玩遍紫禁城;她甚至能尋找到天山盡頭的小教堂去住宿……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遊,它帶有探索的意味。那麼,是什麼使她決心這樣做並能堅持下來?我想是因爲多明尼卡具有一種百折不撓的毅力,更有一種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這個金髮女孩移民美國四年就進入哈佛大學社會學系。她精通五國語言,曾志願去波士頓貧民區及斯洛伐克教書。去烏茲別克斯坦做學問又獲歐奈爾國際研究獎學金。此後便獨自走過中國。其實哈佛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曾出過國。哈佛也鼓勵學生外出,越偏僻越好,甚至有獎學金贊助。多明尼卡的中亞、中國之行,就是這種鼓勵的產物。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豐富的人生體驗,積累豐富的人文素養,養成豁達的人生態度。哈佛之所以具有如此活力,如此聲譽,應該是與它包括鼓勵探索在內的許多教學方法分不開的。

與這位哈佛女生相比,中國的家庭和學校是不是把孩子寵得太嬌,教得太死了?一箇中國學生,在語言不通且只帶了少量錢的情況下,是否敢獨自走進哪個國家?中國的老師家長們,又放得下心讓孩子這樣做嗎?古人教誨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而,又有幾個人能“揹着書包走天涯”呢?恐怕只是天天把頭埋進課本中罷了。

中國學生在國際數理化奧林匹克競賽上屢屢摘金奪銀,但要說到發明創造,能達到“世界級”水平的恐怕爲數不多。青少年正處在最富想象、最有創新精神的年齡段,爲什麼中國青少年在這方面的靈感枯竭了呢?中國的孩子不用功嗎?椐統計中國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間在世界上排首位。

我想,怕吃苦是探索創新的敵人,而中國的不少青少年就怕吃苦。在一次中日合辦的野營拉練中,中國學生受不了長途跋涉之苦而中途退出了,日本的學生則沒有一個退出的,再苦再累也都堅持到最後。相形之下,中日青少年在吃苦耐勞方面的差距多麼明顯。

同時,沉重的負擔,枯燥的學習也束縛了學生們渴望自由和創新的思想。試想,如果哈佛也因其是名校而對學生施以重壓,抑制了學生的思維,那麼哈佛還是哈佛嗎?如果多明尼卡也因爲進了哈佛而對壓力與競爭產生恐懼,不思探索創新,她又怎能擁有這般人生?須知許多東西不是學校課本上所能學到的,必須親自嘗試後方能知曉。

讀了《我獨自走過中國》,感動之餘,我靜靜地深思着,我想,對每一個人來說,一樣的青春會有不一樣的內涵,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歷程。但不管怎樣,唯有不斷探索與創新的

人生纔是精彩的人生。而這對於缺少創新精神的中國學生來說,無疑會有更大的借鑑意義。

創新作文 篇2

創新,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如果你想有創新的能力。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不要緊,那麼爲什麼不努力?爲什麼要去抄襲?爲什麼不用創新去證明自己。

有些人讓自己的名字成爲抄襲的代名詞,被人嘲諷還好意思去告別人保護自己的版權。有些人甚至支持抄襲者,說被抄襲是那些原創者的榮幸。這算什麼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人怎麼可以活下去,一個沒有創新力量的民族又如何屹立於民族之林?一個沒有創新的時代又如何永遠留在後人的心中?

創新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人們不願去觸碰它可以帶來的輝煌,他們選擇與它背道而馳,獲得短暫的榮耀,卻揹負上了道德與法律的枷鎖,永世不得翻身。

創新真的就這麼難麼?創新所帶來的,爲何不去接受。創新是不竭的動力,它的力量真正顯現的時候,連天地與時光都要爲它停下腳步,爲它高唱讚歌。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爲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樑,可以使一個人收穫他所沒有的榮耀與地位,創新的力量可以從頭到尾的改變一段本無法觸及的命運。

它讓我相信未來,它讓一個國家有未來,它讓世界爲之震撼,它讓時代爲之崛起。

創新作文 篇3

古人云:“滴水之恩,應涌泉想報。”在這裏不僅僅是你困難時幫助過的你的,你就要在別人危難時報答他,而更爲重要的是責任、

春天陽光普照大地時,用溫度回報了小河,讓小河的冰層消逝,使它能夠歡快的流淌。

夏天烈日,甘露用淚水回報了大地,讓花朵開放得更加美麗。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用身軀回報了大地。

冬日寒風刺骨,雪花飄落,萬物都死一般寂靜,唯有梅花,傲雪凌寒開放,以香味回報了人。

自然之物如此,何況是人呢?

當你在失意時,是他爲你點亮了那盞明燈,牽引着你;當你咋窮困時,是他和你共度難關;當你3時,是他爲你送來快練劑;當你不幸時,是他爲你帶來幸福的曙光;當你……然而在他累到時,你,你有沒有爲他送去了什麼,是冷漠,還是無微不至的關懷。這時。你心中的那份責任是不是已經模糊不清了,或者說根本心裏就沒有“責任”這個詞,如果沒有,我覺得可恥羞殺古人也。

古往今來,報恩不僅是報恩,還要有相應的責任,這樣纔是感恩真正的內涵。比方說: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報答了劉備的三顧茅廬的賞識;文天祥用忠心回報了君王的栽培和信任,以死回報了祖國對他的養育之恩。從以上可以看出,他們的感恩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是承擔或者揹負起那重重的責任,我想這隻有他們才能懂得,才能體會到的。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上,知恩圖報的人越來越來越少,再談不上要有責任呢?這不是危言聳聽,說的是真實的,有些還會落井下石,在二戰期間,有一個猶太人叫賈迪波默,他在商界的成功史已經沒有人知道,因爲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性的資料。1942年希特勒下令搜索德國所有的猶太人,賈迪波默召集全家商討對策,最後想出向德國的非猶太人求助,最後定下來向5銀行家金奧尼爾求助,因爲他一直把賈迪波默家族視之爲恩人,在不同的場合他也多次表示,如果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儘管開口。1948年7月,一個名叫艾森波迪默在檔案中查到在這麼一條記錄:銀行家金奧尼爾來電家中闖入一名男子疑是猶太人。一年後,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死亡記錄中查到他的親人與他分別後的第4天就被捕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披着羊皮的狼最終露出了尾巴了,人面獸心。對於這樣的人連恩的不知報答的,更不要說責任,還在背後捅刀子令人又悲又憤。

感恩與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相互聯繫的,缺一不可。“感恩的心,感謝命運……”一首歌道出我們的心聲,是我們懷着一顆感恩而又責任的心來回報幫助我們的別人。啊,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天堂。啊,只要人人懷着一顆感恩而又責任的心,那我們今生無悔。

感恩與責任便是撥開人間煙霧,脫去虛僞的外衣,讓真情的世界如初生嬰兒般純潔,是這傳承千年的'佳釀,纔會越陳越香。

創新作文 篇4

清潔是一個城市良好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爲了加強城市管理,有的地方讓環衛工人24小時連續工作根除落葉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北京市市屬公園首次嘗試無立即清掃景區落葉,打造出了20處最美落葉繽紛的賞秋景點,引來無數市民前往拍照留念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立即清掃落葉的做法是常規的,這樣的成果是確保了生活環境的乾淨清潔,而不立即清掃落葉的做法是創新式的,這樣不僅沒有耗費大量清潔工的時間,又大大提升了地方的形象,因此我們需要給自己留下一方落葉。

留下一方落葉就有點像蘇軾橫看成林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滋味,了地方對待落葉的角度不同,有的城市把落葉看成是廢物,是影響環境形象的東西,而有的地方卻看到了落葉美好的那一面,把他們看作是邱毅的傳達者,對待落葉的方式也就各有差異了,是其爲垃圾的人安排環衛工人立即清掃,並且高喊確保地面沒有一片落葉的口號,是幾位美麗的人有意將落葉繽紛的地方打造成其美妙的賞秋景點,不僅節約了人力還推動了旅遊景點的發展。

反觀我們自身,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學習方式,我們之中是有多少人會給自己的想法留下一方落葉的,往往是思維的固定化模式,使我們少了許多自己的選擇。以至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不能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學習上空白時間是我們的落葉,我們本可以利用它去創造更有效的學習成果,然而固定化思維就像被下達命令的環衛工人將我們的落葉一掃而空,不允許在學習方式上有一絲的創新,沒有創新意識,這往往會導致一個個很嚴重的後果。

思維的固化讓學習上的空白時間被作業填空,在這段時間的歸納總結纔是一個被編織的秋景,我們甚至還沒好好感受秋夜繽紛落下的秋意,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狀態是很低效的。

爲被清掃的落葉編織成一個個美麗的秋景,我們不妨這樣思緒猶如塵世不斷緊繃的神經,就像一個個不分白晝黑夜,清掃落葉的環衛工人,在思緒中留有一方落葉,才或許會有一種更好的思路。

創新是每一個人應該有的方式,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如果一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思維固化,沒有一丁點創新意識,那我認爲這個國家終究是會走向毀滅的。任何時候都是要有自己的創新意識,不能一味的遷就,他們說的對,難道就是真的對嗎?我們也要有判斷意識。

創新作文 篇5

我聽過一個富豪小羽的發家史,看似簡單實則絕非偶然。

那是起於一種創新,對傳統工藝的革新鋪陳出光明的前景。創新是人類不竭的動力,歷史的車轍轉過時間的經綸,無數的事物被創造,被賦予新生,也有無數的舊物被淘汰,被時代遺棄。推陳出新,就如同物種的進化,就如同工業革命,就如同信息化產品的頻頻換代,是世界太過於正常的現象。物極必反,僞劣產品就是打擊新銳的利器。那麼最終成爲一屆富豪的小羽,是靠什麼扭轉局勢的呢?

答曰:一爲創新二爲取捨是也。

所謂創新,小羽產業的興起,是因爲對工藝的創新;而扭轉乾坤的關鍵,是對自身定位,產業結構的創新。通過試驗個專利,一個新的產業平地而生;通過規範整個想要分蛋糕的人的市場,來促進產業的集體發展,樹立自己的聲望。

所謂取捨,試想,倘若小羽只着眼於眼前的利益,又何嘗能想到放棄獨斷,公開工藝,通過宏觀的產業調控產業規則來實現致富呢?他捨棄了正版和專利的獨斷性,收穫了名望、財富和由技術者像領導者的完美蛻變。

想要成功,要有從內部打破雞蛋的勇氣,要學會創新,告別固步自封。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是自然世界的法則;閉關鎖國和改革開放,這是歷史的教訓……凡此種種,不盡詳述。

想要成功,還要有敢於取捨的魄力,果決地主動出擊和懦弱的堅守逃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軌道。各有對錯,但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被動的一方,沒有選擇成功與失敗的權利。一個成功者,當是自己的主人,對於自己的意志,要有當有的決斷。有舍必有得,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言而總之,敢創敢舍的天下,說的就是小羽這類人的成功之道吧。

創新作文 篇6

從外太空遙遠的地球上,可以看見那複雜美麗的光網,在無聲的黑暗中,顯得那麼熱鬧、溫暖。可你們有沒有想過,在沒有燈的世界裏,茫茫黑夜,會變得如此冰冷、淒涼。

在1801年之前,這個世界還正在用那隻能產生一點微光的蠟燭,那小小的火苗,好像只需一陣輕風吹過,就會被黑暗所吞噬。這樣的世界,如果沒有創新,怎能出現後面的故事呢?就在這時的英國,一位叫戴維的化學家,也許發現了創新的魅力所在,反覆試驗,亮起了世界第一盞燈。在其後,不斷有人去發現,去改進,其中就有我們衆所周知的美國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接後幾百年中,電燈已衍變成各種各樣,實用可靠的工具了。

可以說創新是人們進步的階梯,事物永遠都在變化可能昨天沒有的,今天就會出現,在時代的腳步下,越來越多的人,會去發現身邊事物的優缺點,加以修改,或是運用。就像電燈,在科學家們的手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在蛻變之中,變得完美。

或許在今後,人們的科技達到了一定高度,這小小的電燈,會有更多更大的用處。未來,電燈可以淨化空氣,並把有害物質當做燃料,爲自己儲蓄足夠的能量;可以探測礦產,精確指出下面的位置;可以爲病人看病,並且能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皆有可能出現。

在這個世界裏,已經不再需要那些陳舊老套的規矩,更多的,是想要新奇的想法和實施的動力。電視中,可以經常看見那些手捧獎盃,臉掛微笑的人們,他們用無限的智慧和辛勤的雙手開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大千世界,都圍繞着一個詞:創新!它是給予人們財富的寶庫,沒有它,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平淡無奇;也是它,使我們期盼明天會不一樣。

現在,我們是祖國的新一代,將來祖國的創新需要我們去發現。在這個無奇不有的時代中,因爲創新,世界才明亮,才令人讚歎。朋友,在最後,我想用哥德的一句話結尾:“不斷變革創新,就會充滿青春活力;否則,就可能會變得僵化。”

創新作文 篇7

馬爾滕曾經說過:水不流動,必至污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着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說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歷史就像一輛時空之車,它從古駛到今,並將繼續向前方行進,創新便是它前進的車輪。因爲創新,歷史纔不斷地發展。回首望去,在農業的發展史上有這樣一段足跡,皇帝炎帝發明農耕器具,到後朝代中使用水車,到如今的噴灌技術和農業土地多利用,這是一個又一個的創新,這個創新,使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可以養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無論是北孝文帝通過改革創新使國家興旺,還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再想想,數學上無論笛卡兒創立了解析幾何學,還是祖沖之將“π”算到小數點後9位;再想想,科技上無論是我們國人爲驕傲的四大發明,還是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再想想教育上無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法。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着創新的力量,揭示着,創新推動者整個社會的發展。

有的朋友說:‘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心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種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於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不都證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爲只有創進纔可以發展,只有發展,纔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當年清政府的閉關鎖國,缺乏創新使中國被其它國家蹂躪,使國家落後,也正是共產黨的改革開放的創新意識,讓中國重新回到世界民主的發展大潮中去。細細數來,方正集團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已經成爲世界領先技術,神舟七號的發射成功,龍蕊1號CPU的研製成功,還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等,這些創新的技術使中國快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定會位於世界民族之首,而這個成功便是源於我們不斷的創新。

創新就是這樣與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讓我們去學會創新,爲了自己的前進,爲了國家的前進,爲了世界的前進!

創新作文 篇8

小羽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發出一種新式花茶,並獲得專利,可批量生產不久後,大量假冒僞劣商品充斥市場,小羽不願看到剛興起的產業迅速走向衰落,決定把工藝流程公之於衆,帶領大家把市場做規範,最後花茶產業越做越大,而小羽團隊也不斷創新,成爲衆望所歸的致富帶頭人,我認爲創新是走向成功的路上的一段不可避免的路。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你不發展不創新,對自己本身來說並沒有變壞,可對於發展着的社會來說,這已經是落後了,我國古代的科技水平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直到近代的清朝,自以爲獨領風騷,變自大自傲,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最後只能落得個捱打的下場,同樣的,現在也是如此,生在生產力飛速發展的社會,如果依舊固步自封,最終只能被淘汰和創新,作爲民族發展的永恆動力,便是避免社會淘汰的唯一方法,因此是創新,是走向成功的不可避免的一段路。

馬雲,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最大的成就永遠是下一個作品,但人們提起他的成功,仍無法避免的,還是他不顧衆人反對一手創辦的阿里巴巴,當時他打破了購物就要出門的常規,開創了網上購物的新時代,這不正是創新的一種表現嗎?而當時極力反對的衆人,又剩幾個還在堅持着自己最初的言語呢,而小羽也是一樣,他知道茶作爲是聞名世界的飲品,必須大力傳承下來,而他在此基礎上創新的花茶的生產,使得茶的流傳又達到了一次,新的高峯,是插在世界的人生,永垂不鏽,當他看到有假冒僞劣產品出現時,無私的分享花茶的製造工藝,既沒有是僞劣產品禍害社會,又收穫了名聲,何樂而不爲呢?而小羽只要再創新一次,又能重新成爲花茶工業的領頭人物。再創一次新的高峯。

創新是發展的永恆動力,不竭源泉,只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創新,對於同一問題提出新的觀點,尋找新的思路,樹立新的觀念,開拓新的境界,以全新的姿態來改善這個需要創新的社會。

創新作文 篇9

近兩年,“創新”的口號喊得是越來越響。創新作文、創新管理、創新創意……各類創新層出不窮、鋪天蓋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夜之間席捲了每一條大街小巷,我們的宣傳部長恨不得把那兩個字紋在臉上。

當創新的春風灑滿神州大地的時候,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大概是中國人被各種條條框框領導慣了,到了真正自由的時候卻一個個都不知所措。就像在河裏遊慣了的魚到了海了連泳都不會遊了一樣。那可怎麼是好:一面要游泳,一面連方向都搞不清,根本就不知道往哪遊!別怕,聰明的中國人總是不會被困難所難倒的:創新,不就是要新嘛,與原來的不同就行了。至於怎麼個不同法,按原路倒着走不就行了麼?

你看,這個一來創新的問題就解決了。於是所有的魚紛紛轉身倒遊,一夜之間似乎人人都學會了創新。而所謂的創新,也不過陷入了一種逆向駕駛的模式。

就拿創新作文來說,“反彈琵琶”“倒騎毛驢”成了衆多學生創新作文最重要的手段——讓我寫“亂世出英雄”,我就寫“亂世未必出英雄”;讓我寫“不要輕易說‘不’”,我就寫“誰說不要輕易說‘不’”——如此一來,創新作文成了“逆向作文”,能自圓其說尚好,而有些所謂的“創新”根本就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那哪裏是創新,純粹是扯蛋!

與其這樣來“創新”,倒不如不創更好。

究其根本,還是因爲無法剔除思想中的條條框框,因此連創新也需要另一種套路和模式來領導。而真的創新,是拒絕一切套路、拒絕一切模式的。真正的創新應當是一種無拘無束不受任何制約的天馬行空,是完全意義上的思想自由,一切的模式與套路都是創新的絆腳石。如果大家都按套路和模式來思考的話,十三億人的思想跟一個人的思想又有什麼區別?

郭沫若與李四光曾經邀請國學大師陳寅恪到中科院工作,對此陳寅恪回信答覆說:“我絕不反對現在政權……但我認爲不能先存在馬列主義的見解,再進行學術研究。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思想自由和獨立的精神……”陳寅恪所謂“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便是創新的首要。

“創新”是要創出新意,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子,如果沒有獨立的思想與精神,人人都按一種套路一種模式去思考,放出來的屁都是一個味,哪還有何創新可言?擁有了“獨立精神”與“自由思考”後讓自己的意識隨意飛甚至四處亂飛,這便是一種創新。

另外還有一個“敢不敢”的問題。衆所周知,中國人向來是極好面子的。然而每個人在創新的過程中都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會出現一些錯誤遭遇一些挫折,以致常常遭到他人的冷嘲熱諷和打擊,這是很正常的。可因爲面子的關係,許多人,特別是好面子講臉面的中國人都不敢犯錯,以求面子的保全。於是沒有人敢爲人先或是敢爲人先後不敢堅持到底。泰戈爾說過: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流過。可有的人因爲不敢犯錯,連真理也一同捨棄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這是落後愚昧無知的表現,是所謂的民族劣根性的表現!太多的人做了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口號喊的響亮,卻不敢去實踐,創都不敢創,還能有下文嗎?

我想,如果我們都能拋下面子,都能“無恥”一些,再有一些真正的創新意識,十三億顆腦袋即使再創造一個四大發明也不成問題,估計登月都能提早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