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輔助教學例談

湘潭鳳凰實驗中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例談

楊柳青

2005年8月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第五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件大獎賽的評比標準對作品的教育性、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使用性都有明確的要求。而事實上很多一線老師參賽使用的多媒體軟件是請專業人員製作的,這就難免於更注重藝術性和技術性,從而忽略了學科知識體系的科學性、邏輯性。我校就有一位這樣的美術老師,幫一位語文老師製作了一個課件去參加省裏的比賽,得了二等獎。據說評委認爲課件的製作精美絕倫,無懈可擊,只是老師的教學過多地服務於多媒體課件,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因此,一線教師要想通過現代教學媒體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必得在科學性、邏輯性、使用性方面多下功夫。

近年來,我在“中學語文資源網”上註冊了,交付五十元錢,一年能下載1500個課件或資料,內容全面、紛繁,真正用於課堂,常常讓學生眼花繚亂、“神龍見首不見尾”,時間長了,興味索然,效果每況愈下。於是我嘗試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製作一些簡單的課件,或豐富形象,或突破難點,或引發興趣,往往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下面列舉多媒體教學中的幾個實例,與同仁探討如何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功能。

一、 展示圖片,欣賞美點

大凡優美的寫景散文,字美句美文美景更美。比如《紫藤蘿瀑布》(七年級上)、《觀舞記》(七年級下)、《三峽》、《湖心亭看雪》(八年級上)、《與朱元思書》、《岳陽樓記》(八年級下)。教師若能從網上精選相關圖片或鏈接網站,給學生直觀的美的感受,不僅讓學生深入領會了作家語言文字的魅力,更平添了一份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讚歎之情!我在《觀舞記》這個課件中着力展現了印度的服飾文化、舞蹈藝術以及中印人民的友好交往,再加上課文結構分析、寫作特點探究、美句品讀,所用幻燈片沒有超過十張;簡潔的版面融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下課前水到渠成地讓學生表演了一段自編自導的中式印度舞蹈《天竺少女》。在陣陣掌聲中,我捧回了學校首屆多媒體教學比武一等獎。這是我親手做的第一個課件。

後來市裏組織“學科教學與多媒體整合”的教學競賽。接到通知後,我調了課,從第一節課一直聽到第七節,大開眼界啊!領悟於心,早就躍躍欲試。我選擇的課文是酈道元的遊記散文《三峽》。既然是整合課,必定準備豐富的可供查找的文獻資料,資料不能過多,否則學生難以把握學習要點和難點。爲方便點擊,我將整堂課設計成四個環節:初讀、細讀、品讀、悟讀,然後在主目錄上方依次排列並製作成可隱藏有鏈接的按紐。主目錄以陽光下的巫峽爲背景,課題和作者設計成顯現形式,文字縮放。初讀部分鏈接作者和作品介紹、難點字音和長句節奏;細讀部分鏈接重點字詞的解釋、特殊句式的翻譯;品讀部分鏈接全文結構圖和寫作特色賞析;悟讀分三個層次:1.配圖朗誦 2.閱讀理解(鞏固練習) 3.三峽風光(網上旅遊)。課件先用Powerpoint做,然後導入到Flash修改,每個幻燈片都有返回主目錄的按紐,學生可以在上機時段根據個人需求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爲了實現最優化的學習效果,初讀和細讀環節在第一課時的常規教學中已經完成,在整合課上只作爲複習鞏固的'導學部分,時間應該控制在五分鐘左右。課堂上的互動交流重在品讀環節:理順全文結構;品味山的壯美、不同季節裏水的或奔放或清悠或悽婉之美;朗讀感悟語言的節奏美。品讀環節總用時不能超過十五分鐘。最少留二十分鐘給學生上機,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進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交流。最後五分鐘總結學習情況,重在引導學生進一步利用網絡爲學習服務。爲此我用一首小詩作結:網絡世界真神奇,萬千世界收眼底。廣聞博見莫錯過,互動交流收益多。

我的一位老同學用我的《三峽》課件參加他市的語文整合課競賽,果然得了一等獎,她無限感慨地說:“這個課件比網頁的好用,就在於簡單,容易控制!”

二、 聲色並茂,感悟氣勢

有些課文(如:光未然的《黃河頌》)氣勢恢弘,適宜朗讀,再配以相應的聲響或音樂、圖片,不僅能帶給學生全方位的視聽感受,更能振奮人心,激起學生沉鬱於心的愛國熱情。這時候,有些音樂欣賞磁帶效果更佳,《黃河大合唱》、《九.一八》、《松花江上》都是極富感染力的作品。

教學周密的《觀潮》,不做課件,不讓學生親聞潮來之聲觀潮來之勢,那就等於沒有學此文!錢塘江潮來之狀聲色並俱,撼天動地;水軍演習之盛況動如“崩山”,靜似“無跡”;吳兒弄潮之技令人歎爲觀止!觀潮者人潮涌動。此聲此勢豈得泛泛文字來解說?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平時注意蒐集素材:圖片、音像資料、視頻資料、文獻資料……我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上註冊了一個個人網頁,自己製作的或者網上下載的素材都可以上傳到個人網頁中,需要多媒體素材時又可以調用他人的,真正實現了與全國各地語文教師的資源共享,用起來也算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三、 引用文獻,解決疑惑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八年級上)運用欲褒先貶的手法,前半部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後來又寫到“我產生新的敬意了”“她確有偉大的神力”。怎樣引導學生理解這種感情的突變呢?向學生介紹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狗貓鼠》一文,可以網上閱讀:“隱鼠┅┅使我非常驚喜┅┅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謂‘若有所失’。我的隱鼠,是常在眼前遊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這一日卻大半天沒有見,大家吃午飯了,也不見它走出來,平時,是一定出現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沒有見。┅┅長媽媽,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女工,也許是以爲我等得太苦了罷,輕輕地來告訴我一句話。這即刻使我憤怒而且悲哀,決心和貓們爲敵。她說: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但許多天之後,也許是已經經過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着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原來隱鼠事件是我憎惡阿長的源泉。

那麼繪圖的《山海經》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改變少年魯迅的情感傾向!向學生推薦這本古典書籍是不明智的,少年魯迅感興趣的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下載有關《山海經》的圖片,引領學生一道欣賞圖畫的奇異精妙,也感同身受着少年魯迅的欣喜!一個把“山海經”唸作“三哼經”的保姆,能帶給我這份驚喜,確實令人感動,油然而生敬意!

引用原始的文獻資料,往往能夠達到任何解說都無法替代的效果!

四、 精設圖表,理順思路

陳壽的《隆中對》敘述了無人無地的劉皇叔三顧茅廬求賢問計的歷史。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從錯綜複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式的發展,以此確定了蜀漢建國的策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初見端倪。史實證明,諸葛亮爲劉備謀劃的“興漢安邦”之計有很強的預見性和可行性。其思路嚴謹,條分縷析,入情入理。怎樣讓學生明確這些?可在Powerpoint中用圖表展示如下:

實際操作時,我採用的是倒推的方式: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 實施這一藍圖的戰略方針 實現這一戰略方針的依據。最後用孟子的“天時地利人和”說總結文段:果其然,三足鼎立局面必成,匡復漢室纔有了希望!當此時,學生對諸葛亮的文才韜略、運籌帷幄又多了一重景仰,順勢引導學生再讀《三國演義》自在必然!綜上所述,只是教學實踐中一些粗淺的嘗試,但求拋磚引玉,使學生學得快樂、輕鬆、紮實。實現這一戰略方針的依據參考文獻:多媒體教學的基礎知識(廣東省佛山教育學院)、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魯迅《朝花夕拾》。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