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如何搞好多媒體輔助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應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明確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並認真研究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各自的優缺點,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試論如何搞好多媒體輔助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傳統教學 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就是利用現代化的視聽手段,以計算機爲核心,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多媒體技術可以使2維的平面演示爲3維的實體動感形態,產生前所未有的直觀性,它使課堂教學由靜態到動態,變抽象爲形象。但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製作課件時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準備階段要認真探討、論證所製作的課件是否將受到學生的歡迎,是否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對此,本文擬談些粗淺的認識。

1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認識

當前的多媒體技術帶給課堂教學的不僅是手段和方法的變革,而且是包括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在內的一場歷史性的變革。因此,如果不更新觀念、改變模式,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不會提高教學效果,反而會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是任何其它教學手段和工具所無法替代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只能處於輔助地位。因爲生動、活潑的教師形象(包括聲音、表情、形體動作等)不斷地與學生的反應相交互,特別是眼神交流和表情交流,使得師生間的溝通盡在不言中。國外一位心理學家在一系列實驗的基礎上得出一個公式:

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聲音+55%的面部表情

所以,教學中師生直接對話很有必要,教師對學生特有的人格影響是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替代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個性發展也正是在師生間、同伴間直接交往中實現的。以致有人說,上課時目光不敢正視學生的教師,尚未掌握課堂教學法的要領。教師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也時時接受和分析學生傳遞過來的信息(如皺眉、神色茫然、交頭接耳等),並對講課作相應的調整。

多媒體技術是實現教學目標和要求的手段,不應僅爲體現教學中的視聽和色彩刺激而沖淡課堂教學目標和要求,所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應收到以下教學效果:

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②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師生負擔;④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因材施教;⑤反饋、嬌正及時;⑥知識組織更科學;⑦提高教師個體勞動質量;⑧促進學生智力發展:⑨促進和推動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

2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製作、使用

80年代以來,國外計算機教育的有識之士指出:技術的發展,僅僅爲教育改革、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提供物質條件。多媒體教學雖有強大的優勢,但只有在良好的教學設計、學習理論指導下開發出合格的教學軟件,並加以正確使用,這些優勢才能發揮出來。

2.1要重視課件“腳本”的創作

課件的素材源於教材,但取得的效果又應高於教材。課件製作的過程如同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再拍攝成電影的過程,編劇、導演要投入大量的勞動,進行再創造,融入自己的理解,體現自己的藝術風格。課件製作也應如此,需要這樣的再創造,因此,“腳本”撰寫者應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一定的藝術修養。國內一些比較好的教學軟件,如清華大學的“材料力學課件”、科利華教學軟件都是由教育家、學科專家、計算機專家等分工協作,共同完成。目前高校中老教師大多數已退休,普遍存在教師青黃不接的現象,部分青年教師不願在教學上多投入,講課質量不如老教師。因此,課件“腳本”的創作尤其重要,應引起廣泛重視。同時,“腳本”撰寫者還應有“創意”,即立意有創造性。“創意”需要艱苦勞動、創造性思維,有時甚至需要“靈感”,所以有“創意”是最難的。"

2.2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多媒體的特點

實驗證明:生動的圖象、動聽的聲音配合文字,比單純的聲音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課堂教學實踐又告訴我們,學習過程中,如果過多地依賴感官刺激,勢必使課堂教學因片面追求“新”而重蹈單一枯燥的老路。從過去教師的滿堂講,演變成如今教師滿堂“放”。結果只是學生大飽眼福,而實質上並無大的收穫。在教學觀摩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追求新潮,在課堂上大玩電子遊戲,一堂課播放幾十張幻燈片,走馬燈式的切換,使學生根本沒有消化的機會,再配上多種動畫效果以及多種音響效果等,看上去課堂熱熱鬧鬧,但課後學生卻茫然不可知。長時間地把學生關閉在光線較暗的環境裏,視聽感官處於高度刺激之中,既增加學生的緊張度、疲勞感,也影響學生的視力。

因此,課件的內容必須要有選擇性,選擇那些最能體現多媒體特點的內容:①內容過於抽象或過程複雜;②難以口頭表述;③學生理解吃力;④傳統教學形式難以奏效的內容。

有些自然現象(如咫風、潮汐、海嘯、火山爆發等)、工程建築(如水壩、橋樑、海洋平臺等)、工程過程(如定向爆破、火炮發射等),學生往往難以實地考察,此時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大顯神通。藉助於慢鏡頭,可看清瞬息萬變的過程,如核裂變過程、碰撞時物體的彈性變形及恢復過程等;有些物理、化學變化過程,往往肉眼難以觀察,此時動畫就很有幫助;黑板上難畫的複雜圖形,在屏幕上則可通過不同的色彩、有層次的顯示、圖形旋轉、整體或局部縮放等手段,較爲清楚地表示出來。

2.3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應有機結合

無論傳播媒體怎樣先進,無論多媒體的功能如何完善,它們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教學設計中,將教師和學生排斥在教學過程之外的封閉系統是不受歡迎的,以計算機人爲的割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機聯繫,更是多媒體教學的大忌。因此,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應把二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特別是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

(1)直觀性與抽象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產生前所未有的直觀性,把抽象問題形象化。但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運用要適度,如果無處不用,可能扼殺學生的`思維力,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生學習立體幾何、機械製圖等課程時,若一味地藉助三維動畫的立體模型才能弄清空間關係,就不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實際工作中,面對平面的工程圖紙,則可能一籌莫展。所以,創新教育需要一定的抽象性!

(2)板書形式。現在有些教師主張取消黑板,他們認爲板書在屏幕上都能展現出來。對此,要作具體分析。對於圖形、公式複雜,需要較多時間描繪或書寫,則藉助課件的屏幕顯示,確實方便簡捷得多。但對於某些內容(尤其是基礎課程)來說,黑板有它的優勢。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既寫出了要點,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也是對授課節奏的調節和緩衝,缺少這種調節,學生會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因爲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差異,反應相對慢些的學生正可利用教師的板書時間消化理解已講過的內容。另外,使用課件時屏幕在某一瞬時顯示的信息量很少,缺乏前後聯繫,而課堂上(特別是基礎課)常常需要前後內容的對照和聯繫,如文字和圖形的對照、列式和圖形的對照等。課件雖也能切換到相關內容,但總不如一眼就看到前後內容方便,如果需時時切換,不免令人厭煩。

(3)學生的參與意識。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手段還是當前盛行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其主旨都應該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帶來了課堂教學技術的革新,其功效可以並且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但當前的大多數使用者似乎僅看中其新奇的一面,而忽略了對此方面的運用。有的教師在上課時,不是播放現成的電教片,就是演示自制的幻燈片,教師就象放映員或解說員,機械地按固定程序進行,其講課就是填補幻燈片之間的空白,或解說幻燈片上的內容。這樣一來,既失去了往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也影響師生之間真情實感的交流,學生只能被動地聽、看,機械地回答問題。所以,要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