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2004年3月黑龍江省教育學院舉辦了一次全省普通高中課改成果展示會,我有幸能參與聽課,聽了包括4節語文在內的12節課,感受頗多,結合平時的學習,下面就語文這一學科談談對於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新課程背景下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教學設計要有創新

    新課程必然帶來“教案的革命”,教案應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特別是語文課,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都要根據課文和學生的特點來設計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的創新。這次展示會中李廣芹老師的《我與地壇》和董一菲老師的《邊城》體現了這一點。《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有很多優美且富有哲理的句子,爲了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餘地,李老師採用了自主開放型的課堂模式,設置了一些話題如“用一句話來表達對文章的深刻印象”、“把自已認爲最精彩的一句話推薦給大家,並說明理由”、“師生互動,質疑解疑”來讓學生討論,這些設計體現了執教者“以學生爲主體”的強烈的教改意識。雖然這樣的設計由於有不可預測性而帶來調控的難度,致使教學失敗,但是李老師的大膽創新意識還是可敬的。《邊城》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說,篇幅較長,無論作品的語言還是人物以至於景物都給人以審美感受。董老師對文章合理取捨,圍繞教學重點設計了三大板塊:“風起萍末--雲裏邊城”,“那水、那城、那人--美哉邊城”,“驀然回首--理性邊城。條理清晰,具有很強的文化氣息。爲了突出作品理性特點,又模仿王國維的“三大境界說”,運用“戀歌、讚歌、輓歌”三個詞,結合對課文的理解進行仿寫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又鍛鍊了語言運用能力,很有創新。更有執教者充滿詩意、富有感染力語言和旁徵博引的教學個性,給課堂營造了濃濃的文化氣息,使課堂教學和課文相得益彰,給在場聽課的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學需要創新,但要處理好與繼承的關係,比如精心處理重、難點,由於課堂放手給教師調控帶來了難度,老師有可能被學生牽着走,而忽視了知識重、難點的處理,如《四子侍坐》那一課,重點應放在能體現孔子思想的曾析的談話上,但由於學生用現代觀念解讀古人,沒有得到老師及時糾正,導致學生在子路言論上糾纏不清,造成重點不突出。還有新課程要求師生與教材平等對話,而大多數教師只注重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而忽視了與教材的對話,如《邊城》教學時,在對主人公翠翠的性格分析時,竟然脫離人物描寫和細節描寫來分析,使分析成了空中樓閣,結果發言的同學越來越少,因此閱讀教學不要忘記緊扣文本。

二、要正確處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係。

    在新課程中,課堂由以教師爲中心轉向以學生爲中心,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個性,教師不再主宰課堂。教師的角色由單純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一堂好課應該明確地突現教學主體學生的地位。這四節語文課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了教師的這種課改意識。小組合作學習能較好地體現課堂的民主特徵,又符合課程標準中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觀三維並舉的`要求,因此被教師廣泛採用。通過學習,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抓實課前預習,才能保證討論順利進行。

    這些展示課大多數課堂討論能熱烈進行,除了學生素質好和老師的有效調動以外,還在於課前的預習效果,否則會出現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不知所云或無從下手的局面,學生根本無法參與,這樣會出現個別好學生一言堂或鴉雀無聲的現象。

2、加強激勵機制,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是民主平等有對話過程,教師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起信心是十分重要的,聽課中發現,凡是善於鼓勵的老師,學生討論就熱烈,而老師不重視這方面的課堂就顯得沉悶。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有的教師爲了保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發言無論是否有挑戰性,是否真實準確,只要學生髮言就一味表揚,這應該怎樣對待呢?我覺得要辯證對待,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看法和見解的習慣,因爲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的課程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新閱讀的評價”。所以學生見解未必盡然甚至謬誤的時候,我們還是首先要保護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權利和積極性,同時引導或教師自己平等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說明他們見解不夠合理的理由。教師的語言要經過藝術處理,幽默委婉地讓學生明白自己的錯誤。如《邊城》一課,當教師提問後對一個學生說:沈從文告訴你了嗎?”學生不會,但很機智地回答:“他沒告訴我,但告訴了我的同學”。而讓另一個學生回答也沒答對時,老師說:“雖然你沒正面回答同學的問題,但你也談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樣暗示了答案的不正確,也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由於教師這樣處理,後來我發現這個同學在後來的討論中一直很活躍。同時對待基礎差亂髮問的同學也要辯證看待,只要學生髮了言,說明他思維放開了,這不是壞事,只要學生不是存心搗蛋,教師都要給與關注,否則積極性會大打折扣,也會給其他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會導致課堂進程放慢,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就連73中重點校學生,而且經過課前精心準備,但由於採用這種方式了,幾乎每個老師都不能在45分鐘完成教學任務,但應這樣看,雖然表面上沒有完成任務,但從學生的實際效果看,這種慢還是有效的,除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領悟得到落實,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了好的保護,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意義 還是很大的。

    當然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是離不開教師的培養和塑造的,教師在教學中仍然起着主導作用,離開了教師的精當的講授、巧妙的點撥和漸入佳境的引導,離開了老師的專業素養,同樣也出不了好課,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解讀的權利是平待的,我們不主張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說實話,教師的作用在任何時候都是重要的,在碰到需要老師發表自已見解的關鍵時刻,教師主動講一點也未嘗不可,只是總體上不要回到以前只管教師授,不顧學生理解的那條老路上去。《我與地壇》之所以失敗,關鍵在於教師點撥和引導不到位,致使對學生放任自流,課內任務沒有完成。

三、新課程需要教師要有更高的素質。

     新課改、新教材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董一菲的《邊城》讓聽課者拍手叫好,讚不絕口,除了教學設計巧妙之外,主要在於教師知識積累廣博,文化底蘊深厚,語言精妙生動、字字珠璣。短短的45分鐘竟然恰到好處、信手拈來地引用了15篇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爲課堂營造了濃濃的文化氛圍,激起了學生探求小說,進行課外閱讀的熱情。由此可見,一個語文教師,既要有系統的學科知識,又要有相當的文學修養,方能領悟教材,把教材上“活”。另外語文老師還要博覽羣書,各門知識兼容幷蓄,成爲雜家,不斷學習新的課改理論,轉變觀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炒現賣,照本宣科,浮光略影的方式,無法適應新教材更無法適應學生的需要。

     語文教師的成長週期比其他學科更長,因爲學科特點要求語文教師有更高更全面的綜合素質,新世紀之初,面對嶄新的高中語文教材,面對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語文要教師不斷完善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趙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