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幾點反思

《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爲 語文教學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要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導。《新課程標準》在試驗區實施五年來,在拓展學生視野、發展學生個性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毋庸諱言,通過五年的實踐和摸索,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反思,發現了在執行《新課程標準》時,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課堂教學的把握,都出現了一些偏差。

對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幾點反思

一、教材編寫突出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

雖然說《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思想性與審美性的統一”,但是在宣傳倡導方面,我們更多的還是側重於人文性。德育滲透、拓展延伸,更多方面都還是不自覺把重心移向了人文性。在教材編寫的安排上,我們發現現行教材(以人教版爲例,下同)明顯弱化漢語語法、淡化了文體知識、簡略了修辭手法、簡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甚至主語、謂語、賓語等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需要英語老師去補課。以致於學生寫出的作文“四不像”,像散文一樣散,但是沒有散文的“神”;像議論文一樣評頭論足,可惜又沒有充分的論據;像小說,但又沒有情節;像詩歌,又沒有詩歌的韻味……不一而足。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有時我們覺得汗顏。可以肯定地講,這幾年的教改,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學生使用“語文”這個工具的能力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許多。

二、強調了學科整合,忽視了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

教材中的36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涉及了生物、天文、地理、科學、歷史、社會等學科領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視野,突出了學科整合的特點。這是《新課程標準》一大特點,也是人教版教材的所謂一大靚點。但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應該是立足於語文學科,應該在體現語文特點的基礎上開展的綜合性學習。不是說這些綜合性學習與語文學科毫無聯繫(語文是工具,它和所有學科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是說沒有突出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

筆者認爲:一方面要保留目前教材中部分與語文學習結合較緊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外,另一方面還應該結合青少年的特點,添加一些他們既感興趣,又有很強的語文知識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如:漢字的起源與構造、語言的綜合實際運用(簡潔、準確、得體等)、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比較、廣告詞的妙用與設計、楹聯趣話等等。而其他的一些綜合性學習內容可以作爲課文補白予以保留,起到補充和拓展的作用。

三、寫作要求貼近學生生活,教材安排遠離學生實際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基石,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大法寶。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規定:“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可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卻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其一:缺乏完整的訓練體系。“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我認爲起碼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既要貼近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能力的實際,讓學生有話能說出來;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但是在教材中既無法體現其循序漸進的寫作要求,也沒有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每個單元的寫作訓練中提出指導性的訓練內容。

其二:缺乏較強指導性的意見。每個單元的寫作訓練,應該達到什麼目的、開展哪些活動、建議寫哪些內容、有哪些要求……教材中很少提出指導性意見,全憑老師個人的經驗和喜好來安排。這樣的缺乏針對性的寫作訓練可能由於目標的不明確,導致訓練效果不佳。

四、重視了語文教學的統一性,弱化了語文教學的靈活性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且要求“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該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的確,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對激發學生的主動意思和進取精神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於是,所有的語文課都必須有合作、有討論。

其實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值得或應該探究,這需要引起老師的重視。比如:有的學生認爲《背影》中的父親是一個不懂得教育孩子、溺愛孩子的形象。他不讓年輕力壯的兒子去買橘子,卻自己艱難地爬上爬下。還有的學生認爲父親是一個不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是一個自私的人,爲了買橘子少走路竟然過鐵路、爬月臺,不顧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這種討論不能不說學生沒動腦筋,但是這還能理解父親的形象嗎?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爲了一味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不管學生說出什麼答案,都予以肯定和讚揚。有的答案明明是自相矛盾,甚至錯誤,老師都不加以糾正。

在這裏,我絲毫沒有否定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意思。只是提醒哪些問題值得探究。任何一種變革和創新必須源於過去的基礎。教學的改革亦是如此,全盤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既不科學,也不可取。傳統的教學模式的確有很多弊端,有些已經不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應該摒棄。但是傳統中有些優秀的教學方法應該繼承。

《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是語文教學的一大幸事,也是適應現代教學的一種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而編寫的教材,在注重創新和貼近學生實際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上述吹毛求疵的意見,只是希望在《新課程標準》的統領下,語文教學能夠更好地提高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