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論文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對我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這句話在我心中久久地迴盪,使我深感責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於是,作爲中學語文課改實驗教師的我,常常思索着這樣一個問題:語文新課改應該給學生一個什麼樣的課堂,什麼樣的生活?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課的思考與實踐論文

一、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首先,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其次,要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做學生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他們學會交往互動,增強合作意識。

再次,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堂的開放性就在於讓學生去“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知”,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知”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着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除此之外,讓語文走進生活。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二、讓教師成爲課堂的引導者。

第一、滲透一個理念——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鬆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爲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眼裏只有你。”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衝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爲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短信和迎春對聯,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迴歸生活,再從生活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必須走的第一步。

第二、堅守兩塊陣地——閱讀和寫作 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爲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爲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爲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爲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爲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爲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第三、關注三種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現在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爲思考了纔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纔可能有定力,內心纔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三、讓師生成爲選修課的暢遊者。

第一、正確處理必修、選修課的關係 高中語文設置選修課,是爲了進一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針對不同學生有側重地培養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以適應並滿足其興趣和潛能、未來學習和就業的需要。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力求避免新教材舊教法,選修當作必修上。在選修課的學習中,緊扣基礎知識,聯繫必修課內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發揮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作爲一線教師就一定要能夠轉變觀念,不要簡單地把選修課程看作是必修課程的補充和附庸,選修課程是和必修課程同等重要的。正確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過渡與銜接,是我們更好地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基礎,這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始終關注的問題。

第二、靈活處理選修課的教法。

①將文學欣賞和基礎積累並抓。具體做法就是重點性的講解示範,把基礎積累落到實處。選修的課文都是文學性欣賞性價值很高的作品,教師的講解示範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教給學生積累基礎知識的方法。語文知識的範圍很寬泛,涉及面廣,爲了便於積累,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語言知識、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三方面去積累。

②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顧及學生的個別化特徵,這也就是要顧及學情。在同一選修模塊中,有的學生對這個專題、單元或領域有興趣,有研究基礎,另一些學生在另一專題、單元或領域有基礎,可充分尊重其學習需求,准許其在學習探究的領域、角度有所側重,儘量使學生各取所需,同時也要使其各盡所能。

③講究教學藝術。應該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權利,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體驗“過程”,使課堂“活”起來。

④嘗試讓學生在選修課上自主進行課堂教學。做法是,每次上這樣的課前,都由學生自己備課。備課組以小組爲單位,負責課堂教學的設計。同學們從圖書館,資料室,以及互聯網上查閱大量資料,集體商量,有時還找老師請教,出謀劃策,創設情景,發揚團隊精神。這樣的實踐活動是具有價值意義的。

第三、讓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成爲上好選修課的助推器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人們的學習環境,教學方式產生巨大的變化。在語文選修課教學中,多媒體成爲教學環節中多功能的、方便靈活的輔助性手段。它能爲教學提供並展示教學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圖像、聲音並能實現人機對話,激發學生興趣,有着極大優勢。同時可有效解決選修課容量大,課時緊的矛盾。

多媒體手段參與進來,可以渲染氣氛,創設情景,把學生引到情景氛圍之中,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基調。

多媒體的使用還增多了信息傳遞的通道,它能爲教學提供各種資料並能隨機抽取。如文學資料包括教學所需的背景、作者簡介、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以及同一選題的其它作品等。解決了語文老師在教學選修課時緊張的問題。

由於多媒體交互性、可控性很強,很適合個體單獨運用,所以多媒體不僅能在課堂上發揮優勢,在課後個別化教學中甚至可以替代教師,如在“第二課堂”的選修課中,教師只要安裝教學光盤,學生只要擁有一臺電腦,通過上校園局域網,就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自控學習,自己調整學習方法,這一改以往傳統課堂的單純被動接受,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節省了教師的時間精力。

第四、讓選修課成爲高考的催化劑 好的課程設置,好的教學形式,必然最終能表現出學生好的考試成績來。那麼,面對這麼多的選修內容,我們就必須從量與質的關係來考量。選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都教,我們可以從幾大模塊中選教幾篇,有的要精讀,有的略讀。比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長恨歌》《六國論》《過小孤山大孤山》選段可以精讀,與高考接軌。其它幾章節的內容,可以只選擇一兩篇有代表意義的選段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詩歌流派的各自主張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夠了,不必面面倶到。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比較思考、提綱挈領的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與高考順利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