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音樂課堂的教學反思

人需要華麗外衣的裝扮,是爲了更美,同樣,我們的課堂也需要,一位年輕教師的話至今還震撼着我,“既然我不是名師,不是特級,我無法讓我的一支粉筆說話,無法讓一支粉筆生動起來,無法讓本色的課堂帶給孩子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美的薰陶,那麼,我只能讓我的課堂披上華麗的外衣,讓我的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習音樂。”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音樂課堂比前幾年鮮活、華麗了許多。老師們鼓勵的話語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學生們的發言自由度寬了,活動參與度高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學現象。可是在深入第一線的音樂教學中,我卻隱約間發現在這種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的華麗外衣下,似乎已經隱含着一種傾向化、曲扭化的東西,音樂課抓住的只是華麗的外殼,失去的卻是音樂的本性。因此作爲一名基層的教學研究工作者,我覺得很有必要對這些形式多於實質的教學行爲進行剖析,以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

新課程下的音樂課堂的教學反思

一、尋找華麗外衣,當前音樂課堂上存在着哪幾件華麗外衣呢?

1、膚淺——興趣唯一

如果說學生對語文、數學等主課的學習和重視是因爲升學考試的外力推動的話,那麼,對音樂的興趣就成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甚至是唯一的動力,沒有興趣,音樂課程就可能成爲虛設。可是在音樂課堂中,我們不安地發現,老師爲了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了,設計了許多時髦的教學形式,如教學手法很新穎、課堂氣氛很熱烈、音樂活動很有趣,卻把內在的,本質的,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拋在了一邊,最終並未使學生獲得音樂能力的發展,形成了學生玩過了,有趣過了,也就忘了的現象。在現在的音樂公開課中,再也看不到視唱曲譜這個環節了,再也聽不到一堂紮紮實實的.二聲部合唱教學了,甚至再也聽不到學生柔美的歌聲了,有的只是熱鬧與浮躁。爲什麼?老師怕啊?怕一涉及到跟基本技能有關的東西,學生就沒興趣了,怕一進行技能訓練,課堂就冷下來了,更怕一出現劃拍視唱的環節,就有人說:老套。對於興趣,我們教師很有必要冷靜下來分析,如果你的學生對怎樣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不感興趣,對一個個的小音符不感興趣,對欣賞經典的名曲不感興趣,這是真正的音樂興趣嗎?

2、時髦——參與無效

音樂作爲一種非語義性的信息,決定了它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說它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課標中指出: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啓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聽音樂做各種動作,聽音樂用色彩、線條表達自己對音樂地感受都是老師常用的一種參與體驗方法,,但是,我們許多教師在設計這些方法時較多考慮的是學生的參與熱情,參與方式,很少會想到我的這個參與活動真正對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起作用了嗎?學生必須在認真聆聽音樂的前提下參與嗎?於是,在教室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學生邊聽音樂邊做動作,邊做動作邊打鬧的現象。如《動物說話》教學片斷:

(師):小朋友都喜歡動物嗎?

(生):喜歡

(師):現在請大家聽音樂各自表演自己喜歡的動物,看誰模仿的最像?最可愛?

接着教師開始播放音樂,學生自由表演,這下可熱鬧了。孩子們做着各種小動物的動作,可有的孩子你推我,我推你,一不小心,一個滾到了地上,一瞬間,一堆人擠到了一起,沒有一個在仔細的聆聽音樂,根據音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動作變化,課堂上簡直亂成了一片。

這並不是真正的參與體驗,而是圖熱鬧,圖形式,是無效的。

3、花哨——綜合大拼盤

對於綜合這件華麗的外衣,我想,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各個學科或多或少都披上了些。許多老師爲了體現綜合,將教學重點偏離,本末倒置,把音樂課上成了美術課,將美術課上成科學課,將語文課上成地課等等現象時常看到,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到其他省觀摩音樂課,一教師在上《金孔雀輕輕跳》這一課時,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瞭解傣族風土人情,孔雀的種類,學跳孔雀舞等等。惟獨沒有花時間好好地指導學生怎樣唱好這首歌,怎樣把傣家的韻味表現出來;課上一直播放着豐富的多媒體,惟獨沒聽到老師彈一句琴,唱一句歌。一位聽課的其他學科教師說:現在的音樂課流行這樣上了嗎?現在的音樂課不用唱歌了,不用彈琴了嗎?是呀,沒有鋼琴,學生很難找到準確音準概念,沒有鋼琴,無法培養孩子敏銳的聽覺,更嚴重的是,不彈琴,不唱歌,我們音樂教師的特點、優勢如何體現,光用多媒體,別的學科教師也能勝任音樂課,久而久之,我們自己的基本功共會越來越生疏。

二、剖析華麗外衣,是什麼導致了華麗的外衣華而不實?

1、沒有正確處理好形式與目標之間的關係。

形式是“把內容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組織結構或表現形式”,是事物的“外殼”,任何教學形式都必須爲教學目標服務,服從於教學目標的需要,決不能遊離於教學目的去大談特談。有的教師誤將新課程改革理解爲教學形式的改革,因而將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變化上,希望通過手段和形式的變化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光追求表面形式,反而會遠離新課程。新課程的形式與實質必須統一。

2、沒有正確處理好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雖然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使他具有了特殊的學習方式——體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過程比學習結果更爲重要。因此,課標表述:音樂教學重結果,更重過程。但新課程並不是只要過程,不要結果,其實,結果不好,更應反思是我們的過程出現了問題。曾有一位特級教師在聽了一線教師的研討課後,感慨地說,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新課程理念不好,而是我們的一線教師在理解上出現了偏差。

3、沒有正確處理好學科本位與學科綜合之間的關係。

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爲本的綜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一切教學方法、一切的綜合應該是充分利用“音樂”這一情感藝術中: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必須以音樂爲主線展開教學,從而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滲透和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一節課上得熱鬧非凡,但實際內容已遊離於音樂之外,沒有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學生也就不可能從中獲取音樂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因此缺少了“音樂性”,就會使音樂課變得“是似而非”。我們不應該籠統地改變學科本位,必要的學科本位還是要的。其實,我們強調突出學科特性,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突出學科本位。我們要改變的是片面地,簡單地堅持以本學科知識爲本的學科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