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效語文課堂(蘇教版必修教學論文)

 自新課程教學改革以來,我們在各個方面提出了許多嶄新的理念,摸索出一些非常符合學生,符合語文教學發展,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語文教學手段和方式,應該說,伴隨着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研究走過了這樣一條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語文課堂”向“有效語文課堂”轉變,由“有效語文課堂”提升到了“高效語文課堂”。

構建高效語文課堂(蘇教版必修教學論文)

在我們倡導的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麼樣的姿態纔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如何才能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爲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 導語精妙,能抓住人心

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係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人很形象地形容優秀的文章開頭、中間、結尾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說開頭應該短小精悍,神祕動人。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生機盎然,充盈着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

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考察一些著名教師的教案,會發現他們對導語的設計無不精心備至。從一定程度上說,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導語設計。那麼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導語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說一樣充滿懸念,跌宕起伏,極盡峯迴路轉、一波三折呢?其實不然,從這次聽課來看,成功的導語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即可深入人心:

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不少時隔久遠,且內容深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湖北孝感一中方豔平老師關於魯迅的《藥》的導語就獨具特色:“剛剛同學們感受到了純情的翠翠,體味了湘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其實大師們都是寫人的高手,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的筆下也大多是血肉豐滿的人物‘藥’我們見過很多,有……等等,可是在這篇文章裏,藥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作者爲什麼把它寫入文學作品呢?”在這則導語裏,一個“其實”便很快將學生的注意力從上節課中拉出來,隨後運用高超的懸念藝術,層層設疑,絲絲相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爲學生深入地鑽研教材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設計精妙的導語,總是蘊含着豐富的懸念,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觸及重點,短小精悍

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3、創設氣氛,營造氛圍

語文課程蘊含着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着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薰陶感染,併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總之,“教無定法”,一堂課的導語設計可根據課文的內容、學生的程度隨機應變,但不管採取何種形式,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導語設計的原則是注意啓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都是成功的導語。,即:能夠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學。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學過程

(一)課堂提問的整體優化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係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啓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從課堂設問的性質和方法上做出評價。提問應掌握火候,選準時機,巧設疑難。具體來說,提問要注意:置問於教材的關鍵處;置問於教材的疑難處;置問於教材的矛盾處;置問於教材的含蓄處。

課堂提問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的目的是爲了學,教學活動的協調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仍然是爲教學這一活動服務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學生,所以,爲了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對學生的作用,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我覺得語文教師在處理課堂提問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階層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3、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這種做法在本質上仍然是注入灌輸的)方式。

設問的形式主義傾向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問題或過簡,或過瑣細,或過於雷同、千篇一律,或過於空洞不知從何答起,這些都是形式主義的設問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啓而不發,課堂沉悶,或者相反,課堂表面轟轟烈烈實際卻一無所獲。還有的教師自己閉門設計好了問題與答案,卻與學生的實際不符合。學生答問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善於變通引導,而是仍舊反覆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準答案一致爲止。這種鍥而不捨一再追問的做法,也是主觀主義與形式主義在作怪。

4、設問要儘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教師的提問在實際操作時應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盯住幾個尖子生。應該利用問題的系統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設計階梯式的問題,不僅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當堂能積極思考,而且給他們指出攀登的途徑,激勵了他們攀登的勇氣。如內蒙古包頭市33中的張俊峯老師教授《哀江南》一課時,設計的四個臺階式問題就很有代表性:

(1)前六支曲子描寫蘇崑生故地重遊,憑弔了哪些地方?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學生只要看了都能回答:南京城外……;破敗、淒涼、蕭條)

(2)是什麼樣的人才會看到這些?纔會產生這樣的感情?(根據背景學生也基本上能回答:愛國之人,思鄉之人)

(3)從[沉醉東風]或[折桂令]的景物描寫中可以發現曲子在寫景上有何特點?收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大部分學生通過過去的東西和今天殘不忍睹的情狀就能答出“對比”的特點,從而體會欲情入景,將“哀”瀰漫開來的藝術情韻。)

(4)第七支曲子中哪些唱詞點明瞭全篇的主旨?運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什麼表達效果?(半數學生能答準確具體語句,教師再適當點撥,便可使學生明白,並答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啓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裏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二)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爭創個性化的教風

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着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着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

其次,高中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而有的教師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有的教師思維敏捷,注重設疑問難;有的教師嗓音清脆,通過誦讀課文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有的教師表達言簡意賅,從不經意處入手引導學生步步深入。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鬆、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多種要素,但最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要做到爲學生服務,爲學生服務的教學,才能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師永遠要懷着一顆愛心進課堂,慈愛和微笑是聯繫師生情感的紐帶,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是創設和諧的,愉悅的教學氛圍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三)靈活地處理教學

任何事情“變則通,通則久”,人的思想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要隨時隨地改變我們自身的東西,才能適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適時有效的保證高效的語文課堂。

1、運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要必要、恰當、有效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多媒體手段的運用是近幾年方興未艾的教學手段,它能優化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而爲許多教師所接受和實施。新頒發的“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恰好可以爲這一目標“加一把火”。良好氛圍的營造有利於學生儘快進入鑑賞情境,並在音樂與畫面的推動下,激發審美情趣,提高品德修養。例如,《雷雨》的教學中,“雷聲”的出現,《再別康橋》教學中,康橋美麗風光的重現,都曾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只適合於創設文學情境的文學欣賞課與加大課堂容量的常識介紹課。如果不注意課型特點,濫用多媒體也會弄巧成拙,干擾教學效果。

多媒體課件儘可能地適應教學內容的需要,適應學生的需求和口味,還應考慮多媒體課件是否有利於幫助講授和理解教學內容,是否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否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完全沒有必要爲了一種“時尚”、一種“裝飾”、一種“目標”而放一些影片,配一些音樂等。試看過去那麼多優秀課例,一沒課件,二沒投影,三沒音樂,不是一樣深入人心,千古流傳嗎?所以要運用好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必須熟悉其特性,熟練掌握,揚長避短,才能達到完美境界。

2、能根據課堂實際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刻意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在40分鐘的時間內,不可能把一篇課文所包含的所有內容統統講完。面面俱到、唯恐遺漏的教學,實際上是在塗萬金油,與其說是教學的周到,不如說是教學的敗筆。

聯想到筆者曾經執教的一堂彙報課時,當時我選的是一篇文言文(龔自珍的《病梅館記》),由於特定的情況,課文譯文已經附在後面。根據我的教學設計,針對字、詞落實這一塊只能用5-6分鐘的時間帶過,然後轉入欣賞、拓展式思辯練習,才能順利完成教學計劃!整堂課的設計,如果拋開學生的因素,單純的就課來說算是很完整的了。可進入課堂教學時,自己卻在字、詞上花了大半的時間,最後是可想而知,只講到基本的領會文章大意,“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時,下課的鐘聲便響起來了,所謂精彩的內容都被扼殺在搖籃裏了。過後,我懊悔不已,一直在想其中的原因。當我和另外一位老師聊到此時,她深有感觸的說,她也有類似的情況,並說:“語文不在於上沒上完,而在於一堂課教給了學生什麼,這纔是最重要的。否則,一味的形式只是過眼煙雲,好象雁過的叫聲,學生學不到任何東西,纔是課堂教學的大失敗!”工作在一線的語文同僚們一定體會深刻。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不斷雙向交流的動態變化過程,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充分考慮到課堂教學的這種動態性,並做到根據課堂教學實際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機械地根據預先的教學設計,刻意追求該課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爲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

(1)及時調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偏差,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以更好的促進教學爲目的做好及時的調控。

(2)靈活變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動態過程和當堂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思維實際的需要,適當變通已設計好而不適應課堂教學實際的教學步驟和過程,可以前後變通,也可以主次變通,也可以是教師的講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的變通。

(3)恰當取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和學生當堂所表現出來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適當的取捨。取捨,有時候甚至是忍痛割愛,把那些不適合學生實際甚至超出學生當堂學習承受限度的環節和內容捨去,不刻意追求預先設計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完整性或內容的全面性。而對那些學生沒有掌握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可以增加時間,強化講授和訓練,以求達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們認爲在一節課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大綱的要求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解決好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或一個問題,豐富了知識,培養了能力,訓練了思維,學生確有收穫,就是一堂好課。

三、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嚐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爲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四、作業佈置

選擇什麼樣的時機佈置作業看似無關緊要,但是如果運用得好也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規的作業佈置一般都是放在一節課快要下課或下課鈴響了之後。說者匆匆,聽者急急。不宜使學生形成優勢興奮,反而容易引起學生反感。何不把作業佈置的時間放在上課或課中呢?先佈置作業再授課。首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信號--這是我要認真聽的,否則作業就完成不了。當老師說到有關內容時,學生往往會聽得非常認真。因此完成作業也就相對容易些。

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作業應因人而異,分層設計,使每個學生都能受益。而作業分層,就是爲了使不同程度的學生跳一跳都有可以摘到“桃子”使作業處在他們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提高他們寫作的興趣。對分層作業的評價也不應建立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都應當給予積極的評價。這樣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嚐到作業的甜頭,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形成作業上的良循環。

學生是學習、作業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必須讓學生明確:“自己是作業的主人、作業即自學、語文無處不在”這三種觀念,是語文課外作業改革成功的前提,而“作業即自學”則是三種觀念的核心。要讓學生從傳統的“作業即按老師的要求鞏固課堂上已經學過的知識”這一認識誤區中走出來,明白作業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爲了自己提高能力、掌握知識,作業過程完全是自我學習過程。第二,培養學生養成三種習慣。(一)、自我檢測、自我激勵的習慣。(二)、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三)、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習慣。同時相應地引導學生設置好三種作業本:一是基礎田園--教材同步作業本,二是增產田園--課外學習摘抄本, 三是試驗田園--課外練筆或日記本。高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最好時期,只有這種符合變化的實際的形式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人。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的改革是一項由觀念到行動,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作,需要教師付出開創性的努力。我們已經邁出了開創性的第一步,但是我們的研究還相對滯後,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構建新課標下高中語文的高效課堂還需要語文界的同仁們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