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這是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單元的第一課時《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新授部分的兩次教學過程,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的意義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例將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四、教學方法

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直觀操作

五、教具、學具準備:

16開方格紙、彩筆、尺子。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體驗。出示多媒體課件。

師:老師這有一張照片,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學生看不清楚。)怎樣才能看清呢?生會說把圖片放大,(板書:放大)教師將照片放大,使學生看清照片。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它的照片,拍攝照片是什麼現象?(板書:縮小)

2、聯繫生活實際。

(1)觀看主題圖。

師: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把物體放大,有時我們也需要把物體縮小。(多媒體課件)來看看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你們知道他們反映的是哪種情況嗎?可以聯繫人物的活動來談。學生自由發言。

(2)學生舉例。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象嗎?指名說一說。

師:看來放大縮小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應用還是十分普遍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圖形的放大。(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

師:我們已經認識過許多的平面圖形了。老師這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談。

(2)、理解要求。(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

師:你怎麼理解這個要求?學生自由發言。

(3)、通過畫正方形瞭解畫法。

師:按2:1畫出放大後的圖形,其實就是要把原圖形的各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誰能以這個正方形爲例來具體說一說怎樣畫出它按2:1放大後的圖形。學生試說。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後的圖形,並想一想你是用什麼方法畫得。指名代表用實物投影展示並介紹自己的方法。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爲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後正方形的過程。

(4)、經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多媒體出示要求)學生自己畫出兩個圖形按1:3縮小之後的圖形,並在小組裏互相檢查。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畫的過程。

師: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兩個圖形不同,它有一條斜的邊,誰能來介紹一下你是怎麼畫的。學生展示畫法。

(5)、置疑。學生提出自己的置疑。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學生提出的置疑。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學生試概括髮現,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導發現。學生比較放大後圖形和原來的圖形的大小和形狀,並總結概括。多媒體出示。

2.感知圖形的縮小。

師: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畫法以及放大後圖形的一些特點。如果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麼畫,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之後會不會也有什麼特點呢?出示縮小的要求。

(1)、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2)、交流評議。

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後畫出的圖形。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並嘗試總結。

(3)、總結髮現。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後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

(三)、目標檢測。

1、觀察判斷。

(1)選擇。(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放大和縮小的圖形)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

2、填一填。

(1)圖形在平移和旋轉後,()發生了變化()不變。圖形在放大與縮小後,()發生了變化,()不變。

(2)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時,這個比的比值比1()。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時,這個比的比值比1()

(3)一個正方形,邊長按照4:1放大後,周長擴大到原來的()倍,面積擴大到原來的()倍。

(4)一個圖形按照1:10縮小後,就是把這個圖形的周長縮小爲原來的()。

(5)把一個長方形按照4:1進行放大,就是把長方形的長(),寬()。【這些題的設計主要檢測學生對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含義的理解】

(四)、總結。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欣賞。

把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可以設計出許多美麗的圖案,我們來一起欣賞(多媒體出示)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到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現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們就能創造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用以豐富和美化我們的生活。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P56-5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難點:聯繫實際,建立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

【教學準備】

方格紙、直尺、鉛筆、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問: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請你們在方格紙上任意畫一個平面圖形;

2、請學生再在同一張方格紙上畫一個它(剛纔畫的平面圖形)的放大或者縮小圖;

3、展示學生傑作;

4、揭示課題。

圖形的放大或者縮小有什麼特點,要注意哪些問題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出示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設計意圖:在課堂上儘量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探究。在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中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做一回知識的發現者,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師生互動、得出規律

1、課件出示一張照片,先不規律的放大,問學生有什麼變化?

2、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畫法及教師課件的演示,談談自己的想法。

生1:圖1與原圖相比,只是長變了,寬沒有變,圖中的人變得又矮又胖。

生2:圖2與原圖相比,只是寬變了,長沒有變,圖中的人變得又高又瘦。

生3:圖3與原圖相比,長和寬都變大了,但形狀沒變。

師:長和寬都變大了,但形狀不變,這種現象在數學中稱之爲放大。

(設計意圖: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知識,現實生活中圖形的放大與數學領域中圖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原圖的基礎上出示了三幅變大後的圖,分別是長變寬不變、寬變長不變、長和寬都按一定的比變化,提出“和原圖相比你覺得有什麼變化?”很自然地從我們生活中通常所說的“放大”過渡到數學中圖形的放大,通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並結合平面圖形的特點展開比較,揭示圖形放大的數學本質,初步感悟圖形縮放的基本特徵:大小變化而形狀不變。)

三、嘗試練習、加深理解

1、理解含義,操作實踐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下面請看大屏幕,這是一個什麼圖形?如果我們要按2:1來放大這個圖形。請大家想一想:

①、這個“2:1”是什麼意思,你又是怎麼理解“2:1”的?

②、“2:1”就是表示把一個圖形放大到原來的2倍。請大家想一想,應該怎樣來畫呢?

③、回答得非常好,那就請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把這個正方形在方格紙上按2:1放大。

展示學生作業,請學生在實物臺上邊演示邊說說作圖理由,課件演示作圖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圖形放大的數學含義,藉助遷移,對於圖形的放大或多或少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因此,利用屏幕中的一個正方形較圖,放手讓學生根據自身對圖形放大的理解對原圖進行操作,指名學生上實物展臺操作後教師計算機演示,幫助學生檢驗對圖形放大的理解是否正確。再通過屏幕中的兩幅圖:原圖、放大後的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仔細觀察屏幕上的每個正方形的長和寬,你有什麼發現?”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放大和縮小後的圖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發生變化,而且這個比是不變的;變化前後的圖形大小變了,但形狀不變,加深學生對圖形放大的理解,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2、嘗試練習,加深理解

同學們畫得真棒,如果我們把這個正方形換成長方形或三個形,你們有信心完成嗎?(屏幕出示長方形和三角形)

學生獨立完成,請學生在實物臺上邊演示邊說說作圖理由,課件演示作圖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掌握了根據指定的比將一個正方形放大的操作技能,因此,在這一環節中將操作的對象從正方形拓展到其他平面圖形,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畫法。在交流環節中引導學生觀察變化後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並與原來的三角形斜邊相比較,發現斜邊也是按相同的比縮放的,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圖形放大的理解。)

四、拓展應用、完善認知

師:把圖形放大我們已經掌握了,下面我們該研究什麼了?

生:縮小。

師:對,如果我們要把我們剛纔放大後的圖形按1:3畫出來,圖形會發生什麼變化?

師:“1:3”你是怎樣理解的?交流後在方格紙上畫出來。

展示學生作業,請學生在實物臺上邊演示邊說說作圖理由,課件演示作圖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畫圖形的放大圖基礎上,進行知識的遷移,從畫車圖形的放大圖轉移到畫圖形的縮小圖上,再一次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樂於合作,勇於探索,避免了常規課的枯燥乏味。)

五、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你對它有興趣嗎?自我感覺掌握得怎麼樣?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總結再次對知識進行梳理,對於知識經驗相對貧乏、思維相對較弱的學生辨析異同,從而認識並理解知識的本質。同時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找一找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親近數學,體會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56至5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

3、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難點:會把圖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教具準備:方格練習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照片上的人是誰呀?現在我來拖動鼠標將她放大,看的更清楚,好嗎?橫拖,有什麼感覺?

那怎樣放大呢?板書:不變形

2、其實,現實生活中,經常要將圖形和物體進行放大或縮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揭題

二、探索放大

1、出示方格圖(長4釐米、寬2釐米)

你能將圖形放大嗎?

要求:

1、大膽嘗試,利用方格紙畫出放大後的圖形?

2、填寫表格,觀察長和寬的變化?

小組討論:

1、判斷哪些是正確的放大?

2、現在的邊與原來的邊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個人思考操作——小組交流

2、彙報:2倍是怎麼來的?具體說說誰是誰的2倍?

還可以怎麼說?引出比

也就是按2:1放大。

3倍?誰能用比來描述下。

出示1.5倍的,你能說說是按幾比幾放大的?

3、有沒有收集到錯誤的例子?爲什麼不是正確的放大?

A、長6釐米,寬4釐米的長方形,判斷是不是正確的放大?

B、長8釐米、寬4釐米的平行四邊形,判斷是不是正確的放大?

試一試:三角形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

三、教學縮小

1、(圖片,請問是將圖片按幾比幾縮小的?爲什麼?

2、練習。練一練

還可以按其它比縮小嗎?縮小後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四、比較

1、搶答:哪些比是放大?哪些是縮小?

2、討論:放大和縮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例題2

五、鞏固練習

1、說出生活中放大和縮小的例子?

2、練習九第1題

3、我是小小設計師。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