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1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與變換方面的內容。面對這一新內容的教學,我從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及這一內容在教材整體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

首先,數學裏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含義與生活中的變大、變小是不同的。數學裏的圖形放大或縮小,它的每條邊都按一定的比變化,即每條邊的長度都放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一。所以如何處理好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圖形的放大、縮小之間的矛盾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其次,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特徵就是形狀不變、大小改變。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形狀不變”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

針對這兩個教學難點,本課教學中我將整個教學過程我分爲課前遊戲、情境引入、小組合作自主探究、鞏固提高、聯繫生活拓展延伸幾大環節。教學時我力求通過有價值的數學活動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留給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和時間,以便於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獲取新知,積累數學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發展推理能力。

1、充分挖掘並對比生活中的概念與數學中的概念的區別。

當我們平常說到放大時,一般沒有嚴格的定義,有可能出現變形了的“放大”或“縮小”,而我們的數學中研究的是具有特定數量關係的,對應邊成比例的變化,是一種不變形的圖形的變化,爲此,設計時,由照片的放大,引入新課,課件出示放大的三種形式,充分揭示問題的實質所在:即有沒有變形,只有不變形纔是數學中研究的“圖形的放大”,學生一開始就體會到,原有的圖形雖然變大,但不是數學意義的“放大”,爲後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以有效活動促學生思想方法的感悟與形成。

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索獲取新知,積累數學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發展推理能力是本節課的數學思考目標。研究“圖形的放大”時,我先是從簡單的長方形入手,放手讓孩子先自主嘗試畫法,交流畫法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對應邊長的比,明確對應邊長的含義,並通過對比觀察放大後圖形與原圖形的關係,初步感悟圖形放大的特點。然後又通過研究直角三角形、普通三角形的放大,在交流畫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驗證,從而發現變化後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係,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圖形放大的特點:即對應邊長髮生變化,所以大小變了,而對應角度不變,每一組對應邊的比相同,從而保證了圖形的形狀不變。在畫圖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的放大不是隨意的,而應講究方法。

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圖形放大的數學含義後,再借助遷移,放手讓學生根據自身對圖形縮小的理解對原圖進行縮小,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合適的比進行操作,展示時引導學生髮現選擇的比不同,縮小後的圖形有大有小,但形狀不變。最後通過對比觀察:圖形的放大、圖形的縮小的異同點,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變化前後的圖形大小變了,形狀沒變,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理解初步感知比例的意義。

3、以關鍵問題促學生思維更完整更深入。

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意通過關鍵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整體化的認識、更深層次的思考。

①在探究長方形的放大時,學生先自主探究畫法,展示交流時,老師提出疑問:“題目要求中說,要讓放大後的圖形與原圖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那你能不能指一指,哪和哪的比是2:1呀?”,在指的過程中讓孩子理解對應邊長的含義。

學生交流完之後再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放大

的長方形與原來的長方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學生對圖形放大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②在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放大時,展示交流環節中,提出問題:“兩組直角邊對應邊長的比都是2:1,那這組斜邊的比也是2:1嗎?”引導學生進一步來驗證想法,這樣有助於學生建立完整的思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積累一定的探究經驗,同時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圖形放大的理解。

③學生自主研究普通三角形的放大,交流畫法時,師適時提問:爲什麼要畫高?只考慮高的長度,不考慮位置行不行?爲什麼?從而引導學生交流出高的正確畫法:不僅考慮長度,還要考慮它的位置,從而體會圖形的放大不是隨意的,而應講究方法。可以看出問題的提出,不僅引發了學生有效地思考,也解決了本課的難點。

④學習完圖形的放大與圖形的縮小之後,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剛剛我們學習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仔細觀察,你有哪些發現?有沒有相同點?不同點呢?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進而發現圖形放大縮小的特點,加深學生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理解。

⑤鞏固練習第2題,“下面哪兩個圖形有放大或縮小的關係”這一問題的提出引導孩子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客現象引向更深層、更本質思考。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數學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內化,對知識的理解也比較全面,但仍有不足之處:

1.教育機智不夠靈活,不能夠很好的處理課堂生成的問題。孩子在交流普通三角形的放大方法時,細節處理的不太到位,有點草草收兵的感覺。

2.練習的設計有點單一,也需進一步挖掘。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腦中並不是一片空白,他們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所有的教學都應基於學生的經驗來教學,從生活入手,爲了解決生活中的矛盾而引出學習新知的慾望。在過程中能由學生觀察、發現就會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維的浪花。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使老師領略到更多的精彩!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2

一、注重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理解“放大”含義,我把圖片進行“變大”和“放大”,讓學生有直觀的體驗,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放大的含義,學生不能準確地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清楚時,這時我就用標準的數學術語指出:“現在的圖片形狀與原來的相同,只是圖片的尺寸變大了,這樣改變圖片的大小,我們數學上稱爲把圖片放大”,學生有了明確的術語指出“放大”的含義,就會從直觀的體驗昇華到理性的認識,便於學生在思維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視難點的突破

教學中,做到重視放大與縮小的比的理解。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我覺得按什麼比放大與縮小比較難理解。教學中,當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圖形A到圖形B的變化過程後,我隨之追問:“我們怎樣將圖形B變爲圖形A?你是怎樣理解 “2:1”的?”(有的同學就會說出:“我覺得這個比是現在與原來的比。”還有的同學說:“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將圖形放大比的前項就大,將圖形縮小比的後項就小。”??學生的智慧碰撞,內心的欣喜溢於言表。)

但我覺得還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幾點:

1、儘量放慢語速,讓學生更好地聽準確,聽明白。

2、利用各種形式,多種不同語言,對學生進行激勵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善於等,等待學生的發現,等待學生的補充,等待學生的完善,或許會有更大的收穫。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3

今天,我懷着愉快的心情走進課堂準備給學生上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第二課時,這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根據要求正確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上課前自己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在複習了位似的`定義和相關性質後,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使學生很快就掌握了作圖的方法,緊接着自己親自用一道例題做板演,想以此加深學生的記憶,做完這些工作後,自己下來給學生安排了大量練習活動,結合學生的課堂反響,我認爲練習完後一定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於是我自信滿滿的等待着學生的練習展示,黑板上叫了一個學生,他很快做完了,但底下不時有說話聲,原來有好多人沒帶圓規,原本會很成功的一節課卻出現了這種情況,這節課成功之處在於留給學生大量的練習時間,但由於環節上的一個疏忽而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雖然帶作圖工具這是上數學課的常識,而且自己堅信學生通過預習會很自覺的帶來,但自己昨天忘記強調忘記檢查,這是這節課教學中的最失敗之處,今後對於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應考慮周全,這是我上完這節課最深的體會。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材說明:本課教學內容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六年級(下)教科書第56—58頁“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比例的意義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逐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並能利用方格紙按指定的比將一個簡單的圖形放大和縮小;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課堂中我提出問題,“如何判斷要求給的比是放大圖形還是縮小圖形呢?”有一個學生的回答讓我耳目一新,跟比例尺的意義入手更能讓學生理解。他說:“題目給出一個比,算出比值,如2:1=2,那就是把圖形放大到原來的2倍,像1:3=1/3就是把圖形縮小到原來的1/3.”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不會搞不清楚是放大還是縮小,對解題也很有幫助。看來還是要把問題拋給學生,說不定有不一樣的驚喜。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教學反思5

1、注重數學術語表述的明確性

教學中讓學生體會、理解“變大”與“放大”含義的上不同時,教師把圖片先進行“變大”後再“放大”,讓學生有直觀的體驗,再直觀體驗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放大的含義,學生因爲是第一次接觸,不能準確地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清楚,這裏就需要教師用標準的數學術語指出:“現在的圖片形狀與原來的相同,只是圖片的尺寸變大了,這樣改變圖片的大小,我們數學上稱爲把圖片放大”,學生有了明確的術語指出“放大”的含義,就會從直觀的體驗昇華到理性的認識,便於學生在思維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2、注重教學磨到細微變化處

在練習“試一試”教學中,學生在練習把三角形按2:1放大後,教師應細心觀察學生所畫情況,雖然有部分學生在畫前有了教師對三角形特徵地提示後知道三角形按2:1放大的後,不僅底和高會按2:1放大,第三條斜邊也會按2:1放大,但大部分學生沒有直觀的進行驗證,只有空談的概念是沒有辦法在頭腦中形成強烈的直觀意識的,所以對與放大和縮小是把條邊的放大和縮小體驗不深刻,不利於對放大和縮小含義的理解,不利於對比例含義建立。

教學時,圖片原來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放大2倍後的圖片長是16釐米,寬是10釐米。但實際上格子比較大,圖片的邊又在格子上,使得學生要得到放大後圖片的長和寬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我細細研究一下,把數據相應調小,也就不會出現得到數據比較難,不利於學生觀察的狀況了,也節約的時間,讓課堂的學習效率更爲有效了。

3、注重教學隨機變化

在教學新授中當圖片原來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放大2倍後的圖片長是16釐米,寬是10釐米。當時我第一次把圖片的長放和寬放大相應的倍數時,沒有放大到2倍,當時可以作爲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師提到那如果在進行放大呢?放大到2倍時,觀察一下現在的長、寬與原來長、寬的變化,適當的調整教案靈活的處理,第一次讓學生初步體驗,第二次放大學生有了第一次的體驗,第二次就更易感知了,教學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