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設計範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設計範文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設計範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將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

3.感受圖形放大與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學習難點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PPT課件學具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出示寫有“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小紙卡。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麼?

(因爲紙卡上的字爲小五號字,所以學生躍躍欲試後會有些失望,因爲看不清。)

把紙卡放到展臺上,調整縮放鍵,逐漸調大。

提問:紙卡上到底寫的是什麼?

爲什麼紙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看清了?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25分鐘)

1.感知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1)課件出示教材第59頁主題圖。

(2)提問:上面物體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將預置在電腦中的一幅圖片,通過拉動鼠標的方式,分別得到放大和縮小的圖片。

2.操作探究,理解圖形放大的含義。

(1)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例4。

(2)小組交流: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

指名學生回答。

(3)學生動手在教師發的方格紙上畫圖。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展示學生作品,交流畫法。

(5)引導觀察發現。

①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放大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從內角、邊長、周長方面觀察)

②深化小結:每個圖形各邊的長都擴大到原來的2倍,周長擴大到原來的2倍,內角不變。圖形變大,但形狀不變。

3.合作探究,理解圖形縮小的含義。

(1)提問:如果把放大後的正方形按1∶3,長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縮小,各個圖形發生了什麼變化?(猜一猜)

(2)學生動手畫一畫。

(3)交流。(可課件展示,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4.總結提升: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麼異同?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圖形的各邊的長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的大小變了,形狀不變。

學案

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思考相關問題,進入新課學習。

1.(1)學生觀察主題圖,分辨物體的放大與縮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鏡看書、投影儀放映圖表、燈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體放大,而照相機照相是把物體縮小。

(3)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感知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2.(1)學生觀看課件,獲取相關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圖形的各邊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

(3)學生畫出放大後的圖形。

(4)學生展示作品,交流畫法。

(5)學生觀察發現放大後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係。

3.(1)學生猜想各個圖形縮小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2)學生畫出縮小後的圖形。

(3)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學生總結圖形放大與縮小的變化特點。

三、鞏固練習。(6分鐘)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頁第1、2題。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4分鐘)

1.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

2.佈置作業。

課後小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是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發生變化的過程。

教學中,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明白這部分知識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藉助對例題的研究,弄清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特徵,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大小發生了變化,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

課後習題

1.你能舉出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現象的例子嗎?

2.(1)一塊正方形手帕,邊長15cm,將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後,邊長變爲60cm。

(2)一個圖形按3∶1放大後,圖形的周長將擴大到原來的(3)倍,面積將擴大到原來的(9)倍。

3.將圖形(1)按1∶2縮小,將圖形(2)按3∶1放大。

4.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釐米,把它按10∶1放大後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後的圖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釐米。

板書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大小變了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數學教案設計範文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體驗。

你見過下面這些現象嗎?誰來描述一下!出示多媒體課件,56頁生活情境圖。這些生活中的現象,有的是把物體放大了,有的是把物體縮小了

2、學生舉例,自由發言。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象嗎?指名說一說。師:看來放大縮小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應用還是十分普遍的。這些現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數學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圖形的放大。

(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例4.)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師:我們已經認識過許多的平面圖形了。老師這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

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學信息?

學生小組自由談。正方形邊長3個方格、長方形長6個方格,寬3個方格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個方格、6個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2:1畫出這個圖形放大後的圖形。

(2)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後教師說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3、通過畫正方形瞭解畫法。

(1)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

(2)彙報:原來的邊長是3個方格,放大後圖形的邊長是6格。

(3)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後的圖形,

(4)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爲

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後正方形的過程。

4、經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1)接下來我們繼續按照2:1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覺得需要知道些什麼條件呢?點名學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們的方法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請畫在方格紙上。

(3)學生彙報畫法

(4)觀察放大後的直角三角形,相鄰的兩條直角邊放大了2倍,那麼他的斜邊也放大了2倍嗎?你怎麼知道的?彙報測量結果。

5、置疑。

觀察一下,放大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1)放大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解決學生提出的置疑。

(3)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 (4)學生試概括髮現,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圖形變大了,但形狀沒變

(二)感知圖形的縮小。

師: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畫法以及放大後圖形的一些特點。如果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麼畫?

1、出示縮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後的三個圖形的各邊按1:3縮小,圖形又發生了什麼變化?畫畫看.

2、說說對1:3的理解

3、學生作圖,並相互檢查。

4、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並說說是怎麼畫的。(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後畫出的圖形。)

5、觀察原圖和縮小後的圖形。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並嘗試總結。

按3:1畫出下圖

6、 總結髮現。

(1)學生討論。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後,所得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2)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後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所得的圖形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鞏固應用

畫一畫,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後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後的圖形。畫完後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介紹畫法。

1、按4: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後的圖形.並說理由。

2、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後的圖形.

3、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後的圖形.

4、下面哪個圖是圖形A按2:1擴大後得到的圖形?

5、按3: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後的圖形.

【主要是評價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對放大和縮小圖形的畫法的掌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到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現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們就能創造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用以豐富和美化我們的生活。

五、課堂作業:

課本1、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