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教學設計

《莊子》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莊子與惠子不同的志趣。

2.掌握“是““國”“相”等文言詞義。

3.引導學生鑑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莊子與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學方法:1、朗讀法。 2、比較法。 3、拓展法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秦時期,有一個人的才學和品質都非常出衆,臨死時,竟嗚咽有聲,情不自禁。大師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死生爲伴,通天一氣,你又何必悲傷?”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卻無以爲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後竟沒什麼陪葬。弟子所悲者,即爲此也!”大帥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爲連壁,以星辰爲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大師平靜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麼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

這個大師就是莊子!

二、通讀課文

1、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 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 》一書。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1)惠子相樑 (2)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於是鴟得腐鼠 (6)魚出遊從容 (7)是魚之樂也

3、翻譯句子

1)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2)於是鴟得腐鼠

3)今子欲以子之樑國而口赫我邪

4)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5)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三、品讀、探究

1.文中的鵷芻和鴟分別比喻怎樣的人?莊子講鵷鴟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2.莊子認爲“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3、《莊子與惠子游與濠梁》一文中,你贊同誰的觀點,爲什麼?

四、拓展:美文悅讀,說說《莊子》散文的有何特色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我已教過三回了,這次是第四回,這一次我想顛覆一下過去的教法,把課上得簡明一些,這就涉及到一個揚棄的問題。那些是該放棄的?我認爲,在故事一中,核心問題其實就是兩個:文中的鵷芻和鴟分別比喻怎樣的人;莊子講鵷鴟故事的用意是什麼。而故事二的核心問題也同樣只有兩個:莊子認爲“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莊子與惠子游與濠梁》一文中,你贊同誰的觀點,爲什麼。至於其他枝枝節節的問題,提多了反而淹沒了文章的教學重點。從實踐來看,我的想法是對的。

當然,這堂課下來,我覺得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首先,跳躍性大了一些,可能有部分學生聽課的效率會受到影響。其次,照顧的面不全,尤其是少數學困生。第三,由於字詞障礙上用時好多,學生對重點問題總結消化的時間不夠充裕。

這些遺憾,都只有留待以後去彌補了。

《莊子》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瞭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標

1.欣賞《惠子相樑》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遊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瞭解莊子的志趣。

德育目標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瞭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樑”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鑑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比較法 通過學生譯文和標準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 拓寬閱讀視野,瞭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過好語言關;引讀提高,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感知惠子、莊子的不同表現,過好思想關;美點尋蹤,欣賞兩則故事;延伸拓展,瞭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莊子和孔子一樣,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智者。但莊子與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讓我們走近莊子,感受他的機敏、幽默與詼諧。

設計(二)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二、資料助讀

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爲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爲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爲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僞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爲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闢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爲“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散文對後世的影響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說,都是屬於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後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語言關

1.學生白讀課文,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翻譯。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並思考譯錯的原因。

多媒體顯示:

1.惠子相樑

惠施做了樑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樑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着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樑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3.教師歸納總結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多媒體顯示: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1)惠子相樑

(2)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於是鴟得腐鼠

(6)魚出遊從容

(7)是魚之樂也

學生明確:(1)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2)同:國都、京城。 (3)止:棲息。 (4)安:疑問代詞,怎麼。 (5)於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6)從容:安閒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7)是:這。

四、引讀提高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

提問:(1)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2)莊子堅持認爲“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1)鵪鴇的故事裏,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着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2)莊子認爲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教師引申:《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願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從不幹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2.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突破思想關。

學生討論明確:《惠子相樑》中,惠子利慾薰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並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於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爲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3.美點尋蹤,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1)學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點並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樑》這則故事富有趣味。

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慾薰心,莊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鷯鵪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醜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輕鬆閒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後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一)

逍遙遊(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閱讀上面兩個片斷,體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學生思考,明確:《逍遙遊》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風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兩淡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聲勢,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歷歷如在眼前。

教師總結:從我們瞭解的《莊子》散文的四個片斷來看,《莊子》散文善於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故事集中表現了莊子的思想和《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如甘醴似瓊漿,讓人百品不厭。希望大家課後閱讀《莊子·秋水》,全面瞭解莊子,包括他的人生觀、政治觀、社會觀,探究莊子與孔孟的區別。

七、佈置作業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談淡你的理解。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堊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提示:惠子死後,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爲之。

2.課外閱讀《莊子》選段。

板書設計

《莊子》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莊子與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國相等文言詞義。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樑中的故事的寓意,體會莊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鑑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人物的志趣。第二篇還可以採用對話的形式展開爭辯,表現二人的差異。

2、比較法:

比較惠子與莊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拓寬閱讀視野。多介紹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瞭解莊子的生平,思想。課外讀莊子的文章,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莊子的故事導入

古時有一個人,才學和品質都爲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時,很多弟子極傷心,竟嗚咽有聲,情不自禁。大師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死生爲伴,通天一氣,你又何必悲傷?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隨您至今,受益匪淺,弟子卻無以爲報。想先生貧困一世,死後竟沒什麼陪葬。弟子所悲者,即爲此也!大帥坦然微笑,說道:我以天地作棺槨,以日月爲連壁,以星辰爲珠寶,以萬物作陪葬。我的葬具豈不很完備嗎?還有比這更好更多的陪葬嗎?弟子道:沒有棺槨、我擔心烏鴉、老鷹啄食先生。大帥平靜笑道:在地上被烏鴉、老鷹吃掉,在地下被螻蟻、老鼠吃掉二者有什麼兩樣?奪烏鴉、老鷹之食而給?

這個大師就是莊子!2400年前,就有這樣非凡的見識!

二、介紹莊子和《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身處亂世,博學多才,家境貧寒而又有志節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爲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的想象力極爲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爲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三、通讀課文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他們的語氣。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

⑴ 惠子相樑

⑵ 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⑶ 非梧桐不止

⑷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⑸ 於是鴟得腐鼠

⑹ 魚出遊從容

⑺ 是魚之樂也

學生明確:

⑴ 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⑵ 國:國都、京城。

⑶ 止:棲息。

⑷ 安:疑問代詞,怎麼。

⑸ 於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⑹ 從容:安閒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⑺ 是:這。

3、翻譯句子:

搜於國中三日三夜: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國及語序倒的翻譯)

於是鴟得腐鼠: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樑國而口赫我邪: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樑國來嚇我吧?

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鵷芻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鵷芻,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着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2、莊子認爲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爲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3、兩人辯論的結果且不論誰輸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人生態度不同,結合前一篇試作分析。

《惠子相樑》中,惠子利慾薰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五、課外延伸

1、莊子與惠子的友情:

莊子與惠子,由於性格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莊子與惠子由於基本觀點的差異,在討論問題時,便經常互相擡槓,而挨捧子的,好像總是惠子。在《逍遙遊》上,莊子笑惠子拙於用大;《德充符》上也說惠子:你勞費精力自鳴得意于堅白之論。這些批評,莊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學觀點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則在於借惠子來抒發己意。

他們兩人,在現實生活上固然有距離,在學術觀念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確是莊子生平惟一的契友。這從惠子死後,莊子的一節紀念詞上可以看出: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惠子死後,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爲之。

2、美文閱讀,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散文善於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佈置作業

1、課外閱讀《莊子》選段。

2、查找積累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進一步瞭解莊子的生平。

《莊子》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瞭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2、體會課文想象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

2、難點:

課文想象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爲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爲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爲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僞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爲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闢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教學設計>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爲“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學習《渾沌之死》

三、生字

倏(shū):<書>極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渾)沌。

(1)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如:混沌初開。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

四、詞語解釋

時:常常,時常。

七竅: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稱七竅。

五、結構分析

劃分本文層次,並概括大意。

《渾沌之死》可以分爲三層

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爲之開七竅。

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

六、課文翻譯

(略)

七、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渾沌之死》?

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莊子意在鍼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爲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爲而治;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啓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啓發。

2、“倏”和“忽”爲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蘊含了什麼道理?

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爲而治,但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啓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八、佈置作業

把全文譯成現代漢語。

九、板書設計

渾沌之死

開端:渾沌待倏、忽甚善

發展:倏忽爲報恩,爲開七竅

結局: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好心辦壞事

第二課時

學習《呆若木雞》

一、複習舊課

二、導入新課

三、字詞積累

1、生字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賴;倚仗。如:有恃無恐。

2、詞語解釋

方:正。恃:憑着,依靠。

猶:仍然。應:作出反應。

響:聲響,這裏指雞的啼叫。影:影子,指別的雞走近來。

疾視:怒目而視。無變:沒有反應了。

德:指精神。異:別的。

應:應戰。反走:轉身逃跑。

德:恩,恩情。 已:停止,這裏指訓練完畢。

四、結構分析

劃分本文層次,並概括大意。

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鬥雞。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鬥雞的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

五、問題探究

1、《呆若木雞》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爲”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於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閒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爲上策。

2、紀渻子養的鬥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於什麼?

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於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遊刃有餘的大氣。

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

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嘆、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

六、寫作特點

(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爲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後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爲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於內,才能修養到家。

(2)想象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爲渾沌開竅的故事想象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啓迪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七、小結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願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鬥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爲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

八、佈置作業

把全文譯成現代漢語。

九、板書設計

呆若木雞

開端→爲王養鬥雞

方虛驕而恃氣;猶應響影

發展→疾視而盛氣

雞雖有鳴,已無變

結局→呆若木雞,德全,無敢應者

精神內斂

《莊子》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瞭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3. 感受"遊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瞭解莊子的志趣。

4. 對"遊濠梁"引發的辯論作出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都對莊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瞭解,在上一課裏,莊子狠狠地嘲諷了惠子一番,相信大家的印象一定還非常深刻,這篇文章裏,他們兩個人又怎麼了?現在,讓我們來齊讀課文,在朗朗讀書聲中,找出答案。(全班齊讀課文)

二、整體閱讀,通過提問感知文意。

讀過課文,相信大家對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請一個同學來用最簡短的話說一下,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和惠子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他們之間進行了一場辯論)

說到辯論,相信同學們對上學期年級的辯論賽還記憶猶新,在辯論賽上,雙方辯手雄辯生風的英姿讓大家傾倒,而千年前的這一場被後人譽爲"史上最著名辯論"更有着說不盡的魅力,現在就讓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研究一下這一場辯論。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來源:學,科,網]

1.這場辯論賽的辯題是什麼?(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

2.辯論雙方是誰?(莊子,惠子)[來源:Z#xx#]

3.正反雙方的觀點是什麼?(正方(莊子):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反方(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惠子反駁莊子的觀點後,莊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個句子中有哪些關鍵字詞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稱代詞;安知,怎麼知道,疑問詞)

那惠子如何反擊?(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一句有個一詞多義的詞,是哪個?(固,固然、本來;)這一句該如何理解

莊子的最後結論是什麼?(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問答提問中落實重點字詞,理清文意)

三、深入理解雙方觀點。

相信大家現在對文意應該有了一定的瞭解了,但是,作爲一篇文言文,我們當然不甘心於只是把文意搞懂,還想要對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現在,就讓我們來再次分析一下課文。先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請注意語氣。

1.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雙方的語氣。

2.六人小組討論雙方觀點,最後定出小組支持莊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觀點。

3.每小組派一位代表闡述小組觀點。

4.正反雙方自由辯論。

5.總結,初步歸納莊子的思想。(莊子崇尚自然,板書:莊子樂=魚樂=萬物樂--天人合一)

四、通過討論莊子和惠子的辯論到底誰是贏家得出兩人的思想差異。

1.討論並自由發言

2.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關於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佔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後,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裏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麼(能)知道"。(要理解最後一句的意思,最後一句是莊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魚之樂",他回答"從濠橋上知道",實際上是答非所問,偷換概念)板書: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問)安知:怎樣知道(莊子),怎能知道(惠子)莊子--詭辯。

(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纔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於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纔是勝者。

(3)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並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裏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不過,我們先把這場千古爭辯放一放,來關注莊子爲什麼非常固執地認爲魚兒是快樂的? (課後練習:莊子認爲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因爲莊子本來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來就是快樂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4.提問: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麼?( 惠子好辯,對於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而莊子偏於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鬆、閒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併爲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賞哪一種思想?爲什麼?

五、總結全文,拓展課外。

1.迴應開頭莊子的思想。

2.通過《郢人匠石》的故事讓學生理解莊子和惠子的關係,加深對莊子思想理解。(看動畫視頻)[來源:Z&xx&]

3.總結全文: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禍福、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並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 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於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爲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讀來,也猶如撲面而來的清風一般,清爽怡人。

《莊子》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①掌握"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切中肯綮"等詞語的意思,瞭解"乎""然""爲""於"等虛詞的用法。

②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有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知識,方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

〖學習重點〗

1、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

2、第二段,理清層次及運用兩個對比寫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語設計

著名詩人郭沫若曾說過:"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載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的,這絕無僅有的一個便是莊子。"先秦的諸子百家之中對後世的影響之大莫過於以孔孟爲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莊爲代表的道家學派,莊子主張"無爲",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鬥。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反對人爲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學生回憶並介紹莊子後多媒體顯示:

"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莊子,走進莊子的哲學,領略莊子哲學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庖丁:庖,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說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規律,纔有好的效果。

這篇課文是《莊子?養生主》裏的一則寓言。題目是後來加的,原意是講養身之道。養生主,指養生的主要關鍵。

補充:關於養生主的解釋

①養生二字連讀,意爲保養生命,主在這裏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②生主二字連讀,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這裏養生主指保養精神。

莊周認爲,人類社會充滿着錯綜複雜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尋求解脫,就須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遊刃有餘,不受損傷,以求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反映了沒落階級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今天我們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得到一種有益的啓示,這個啓示是什麼呢?請大家認真聽讀課文。

2、聽讀正音

多媒體播放經典朗讀,學生聽讀正音。

學生自由讀:一字一詞一句的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字詞,理會文意。

3、把握內容

播放"庖丁解牛成語故事",瞭解文章大意。

學生整體閱讀,理清思路。

概括主要內容: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寫庖丁解牛的一個場面,突出庖丁的技術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庖丁技術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從故事引出養生之道。

三、知識積累

1、字音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中音技蓋至此乎

批大郤導大窾肯綮更刀大軱新發於硎謋然

2、一詞多義

①庖丁爲文惠君解牛(介詞,替,給)

②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都是動詞。前一個,"解"的意思;後一個,"作爲"的意思。)

③視爲止,行爲遲(兩個"爲"同義,因爲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兩個"爲"同義,因爲。)

①技蓋至此乎?(疑問語氣詞,呢。)

②進乎技矣(相當於"於",可不譯,教案《《庖丁解牛》教學設計》。)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況大軱乎!(表疑問語氣,呢。)

⑤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形容詞詞尾。加強語氣,表示強調。)

①奏刀騞然(擬聲詞詞尾。)

②因其固然(副詞詞尾,表"…的樣子")

③雖然,每至於族…(代詞,這樣。)

④怵然爲戒(形容詞詞尾,表"…的樣子"。)

①合於《桑林》之舞(介詞,引出對象。)

②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介詞,從。)

③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介詞,對於。)

④雖然,每至於族(動詞後綴。)

2、古今異義

所見無非牛者(古:沒有不是;今:副詞,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裏或輕裏說))

依乎天理(古:天然結構;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本來的樣子;今:a.表示承認某一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b.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

雖然,每至於族(雖然,古:雖然如此,儘管那樣;今:常用作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至於,古:動詞"至"和介詞"於"連用,相當於"到了";今:a.達到某種程度;b.另提一事/族,古:(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今:事物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一大類)

行爲遲(古:動作因爲;今:受思想支配表現的活動)

3、通假字

砉然向然(響)

技蓋至此乎(盍)

批大郤(隙)

善刀而藏之(繕)

4、詞類活用

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詞作狀語,每年,每月)

5、積累成語

遊刃有餘:現在使用比喻技術熟練高超,做事輕而易舉。

目無全牛:現在指技藝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

躊躇滿志:指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樣子。

切中肯綮: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現在指關鍵。此語指能正好擊中最重要的關鍵。

6、翻譯句子

①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觸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手之所觸"等句均由指示代詞"所"加動詞"觸"等形成名詞性詞組,它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名詞,意爲"接觸的地方"。"手"爲句中定語,"之"是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的結構助詞。)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從未碰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的地方,更何況大骨頭呢?(嘗,動詞、試,這裏可作"碰到"、"接觸"之意。技經肯綮是"嘗"的賓語,這裏提到動詞"嘗"的前面,"之"代詞,復指前置賓語。)

③恢恢乎其遊刃有餘必有餘地矣。

骨節間的空隙寬寬綽綽地,它對於刀刃運轉必定是有餘地。(恢恢寬綽的樣子;乎,形容詞尾;"其",代詞,代上文的"間"。)

③怵然爲(之)戒。

怵然,害怕的樣子,等到於說小心翼翼也。(戒,警惕;爲(wèi)介詞,後面肯略了賓語"之"字,下面"爲止"、"爲遲"皆同。)

四、合作探究

1、欣賞"解牛之美"。

①劃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給我們什麼樣的一種感受?

明確:視覺(動作):手觸,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聽覺(響聲):砉、騞--莫不中音(音樂化)。

教師提示:庖丁解牛的場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觀看。作者以寫動作爲主,一連用了五個動詞:解、觸、倚、履、踦,(總動作爲"解";分別描寫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動作爲觸、倚、履、踦、)簡直是一系列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並用兩個擬聲詞:砉、騞,描摹他解牛進刀的聲音,用兩個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生動描繪出庖丁解牛的動作節奏感,刀鋒所到異乎尋常。

這段描寫引人入勝,對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後面敘述抽象道理的依據。有之,才能使讀者對庖丁的"經驗之談"心服,纔有其感染力。

②作者爲什麼要強調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經首》的節奏?

明確:爲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2、探討解牛經

學生讀第三段,思考:庖丁是如何達到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確: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規律),不滿足於技藝,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總的概述技藝高超的原因。(總說)

②長期的摸索,反覆的實踐,去了解牛的複雜的結構(必經之路)。

解牛的三種境界:始臣之解牛,所見無非牛者(不懂規律,目有全牛)→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律,目無全牛)→方今之時,以神遇不以目視(運用規律,遊刃有餘)。

③雖技藝高超,卻不掉以輕心,尊重規律(態度)。

教師提示:庖丁學解中的頭三年,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無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創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他已經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後,當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時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肯綮與大軱,遊刃於彼節者之間,遊刃有餘,把又髒、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牛活計,幹得漂亮極了、高級極了--第三境界。

莊周不愧爲大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幾百字內寫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歷程,寫出了出語驚人的三個境界。用對話方式來寫,從庖丁回答中得知。

3、知識拓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提出古之做學問的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教師提示: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着和最終的頓悟。

4、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別比喻哪兩類人?

明確:不懂規律固執蠻幹,容易受到傷害;遇到事情不知道變通,也容易受到傷害。

5、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後,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

《莊子》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安”、“固”、“全”等常用文言實詞的意思,能準確翻譯全文。

2.學習移情於物的寫法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師生以讀解文,落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4.學生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明確莊子和惠子的認知、態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能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的喜怒哀樂。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文言詞語積累,準確翻譯課文。

2.難點:學生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明確莊子和惠子的認知、態度。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遷移法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積極、主動預習,自主疏通文意,並能形成自己的初步閱讀體驗。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教學內容(含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導讀

導入新課

由故事《鼓盆而歌》導入新課。

聽故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譯讀

疏通文意1.全班齊讀課文,正字正音。

2.解釋關鍵字、詞、句。

3.師生一起逐句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4.全班齊讀譯文,進一步疏通文意。齊讀課文

搶答

批註

疏通字詞句,解決教學重點。

(三)演讀

理解文意以現代文還原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用現代文還原人物對話,進行悟讀。

(2)還原文言文對話,再讀鞏固。

自由悟讀

演讀、聽讀以“讀”解文,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真正理解課文,鞏固知識。

(四)辯讀

合作探究

辯論不分輸贏,莊子和惠子其實也不分上下,他們的答話各有所長,各有各的智慧,他們的智慧都體現在哪呢?

(莊子:超然物外、重主觀感受

惠子:求真務實,重邏輯推理)

小組討論

交流

明確讓學生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對莊子和惠子的認知、態度,感受“遊濠梁”中莊子詩意的生活態度,進而瞭解莊子的思想。

(五)延讀

拓展延伸“移情於物”的寫法、作用及相關的詩文。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學習

齊讀

體悟

讓學生了解寫作手法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六)引作者

瞭解莊子

莊子,戰國時哲學家,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並稱爲道學之祖。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

莊子思想基本上屬於主觀唯心主義;主張“無爲而治”。

瞭解

積累

增加學生對莊子及其思想的瞭解。

(七)總結莊子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活法,聖賢能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于丹《<莊子>心得》

感悟

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七、續讀作業

1.摘抄出自《莊子》的成語和名言。

2.課外繼續閱讀《莊子秋水》的其他故事或《莊子》、《〈莊子〉心得》,更全面地認識莊子其人。

《莊子》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情感與價值目標:

瞭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課文想像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爲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爲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爲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僞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爲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闢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教學設計>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爲“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整體感悟 中學語文在線-免費資源站:

1.結構分析

(1)劃分本文層次,並概括大意。

《渾沌之死》可以分爲三層

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爲之開七竅。

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

《呆若木雞》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鬥雞。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鬥雞的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

2. .《渾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莊子意在鍼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爲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爲而治;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啓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啓發。

3.《呆若木雞》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爲”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於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閒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爲上策。

三、問題探究

1.“倏”和“忽”爲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蘊含了什麼道理?

【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爲而治,但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啓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2. 紀渻子養的鬥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於什麼?

【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於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遊刃有餘的大氣。

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

【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嘆、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

4.寫作特點分析

(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爲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後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爲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於內,才能修養到家。

(2)想像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爲渾沌開竅的故事想像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啓迪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四、課文翻譯

《渾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對他們非常殷勤。倏與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厚重的恩情,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着爲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雞》

紀渻子爲周宣王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還虛浮驕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過了10天,王又來問,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 它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來問,這回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在它面前打鳴,它也無動於衷,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看見它掉頭就跑。”

五、小結(揭示強調寓意)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願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鬥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爲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