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上冊課件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1

第一課   散步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

○教學目標

① 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② 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①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②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① 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②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着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着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① 檢查生字詞。

② 教師可配樂範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③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④ 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b.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教師導學」

“讀”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部分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於形式。

[教師小結]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爲紐帶組建起來的。散步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只要意思對即可,給予肯定。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引導]精讀課文,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共同探討學習。

[提示質疑]a.母親爲什麼偏偏要走大路?

b.“我”爲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教師小結]

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爲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我”爲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學生根據課文可能回答,因爲一切都取決於我。本段中告訴了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這個祖孫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孫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於這四種親情糾纏在一起,而他們又取決於“我”,所以“我”感到了作爲中年人責任的重大。

[教師引導]展開想像,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麼,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裏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

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

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爲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麼?

a.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麼感情?

b.作者爲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家庭?

c.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揹着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爲什麼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於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着承前啓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着,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啓發。儘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重點研讀後,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後一段。

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後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① 這篇短文寫了什麼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

學生讀後,小組交流,教師鼓勵,並因勢引導:編者爲何把《散步》作爲本文的範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讚。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裏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②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

③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鑑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麼?在思想上感悟到什麼?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

《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2

教學目標

1、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2、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難點: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比比誰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

收斂      寬恕    短暫   脆弱    卑微    一絲不苟

三、作者借貝殼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思 悟

四、爲什麼說貝殼“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寶貝”?作者看到這美麗的貝殼感悟到什麼?

課外延伸(堅信自己,我真行!)

一、比較閱讀:試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二、收集一些有關小思和席慕蓉的詩文,自己去欣賞和品評。

檢測題(我努力我進步,我成功我快樂!)

1、貝殼的特點是什麼?

2、古人用貝殼做錢幣的原因?

3、作者倡導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4、《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後生髮了哪些聯想?

課後習題

春天到了,屋後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整夜聽着她歡快的腳步聲一路跳躍。

初搬到山上時,正值嚴冬,又是風又是雨的。我只好蟄伏在我的小屋裏。透過大大的玻璃窗,看雲天夕陽的變化,山間曉霧的瀰漫;除此之外,就是這條小溪終日爲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

我一直沒見過小溪的模樣,但我和她卻是那樣熟識。深沉的夜裏,當我讀累了,寫疲了時,我就放下書,擱下筆,靜靜聆聽小溪以她獨特的“溪語”訴說着大地的心聲。屋外寒風凜冽,冷雨敲窗,小溪的腳步也是遲緩沉重的,是她也難耐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熒燈光,體會些許我關懷的心意?略少時候,我倆是深相契連的。

天氣漸漸暖和,小溪的步子也開始變得輕快流暢。想來,他一路穿過青山,行過原野,驀然發現溪邊的小花結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蝸牛怯怯地探出了觸角,大地一片青蔥,萬物欣欣向榮,便不由得一陣驚訝,一陣歡喜,忙不迭地要將這好消息帶給大家,聽聽,這小溪正以多麼愉悅的聲音告訴你一個亙古彌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麼時候,挑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我也下到小溪,探訪我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將以怎樣的歡樂迎接我哩!

1、把“屋後的小溪突然活潑起來”中的“活潑”換成“活躍”好不好,爲什麼?

2、“這條小溪終日爲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動的音符”,句中“生動音符”指的是什麼?

3、請談談你對“靜靜聆聽小溪以她獨特的‘溪語’訴說着大地的心聲”句的理解。

4、小溪的腳步“遲緩沉重”是指小溪的什麼狀態?“輕快流暢”又是指小溪的什麼狀態?

5、“忙不迭地要將這好消息帶給大家”中的“好消息”指的是什麼?

6、作者在本文裏主要是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把小溪寫得活靈活現的?

初一語文上冊課件3

教學目標

1、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2、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1.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2.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比比誰知道的多。

1、小思:

2、席慕蓉:

二、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

收斂      寬恕    短暫   脆弱    卑微    一絲不苟

三、蟬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四、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裏?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2、聯繫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含義。

(1)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3)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觀看,反覆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而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五、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麼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