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一上冊課件

導語:初一上冊是剛接觸地理的階段,學生對地理還是很懵懂,下面小編分享地理初一上冊課件,歡迎參考!

地理初一上冊課件

第一章 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後消失。

(2)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

(3)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4)北極星的高度因緯度而異;

(5)麥哲倫環球航行;

(6)衛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1)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緯線(緯度) 經線(經度) 形狀 圓(除極點外) 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 長度 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爲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等長 (約爲2萬千米)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線赤道(0°緯線)(距南、北兩極相等的緯線圈)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度數範圍 0°~90°(南北緯) 0°~180°(東西經) 度數分佈規律 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判定:緯度向北變大的是北緯N,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 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西變大的是西經W 特殊線(點)赤道(0°)、南北迴歸線(23.5°)、南北極圈(66.5°)、30°和60°、兩極(90°)本初子午線0°、西經20°經線、東經160°經線、180°經線 劃分界線 赤道以北爲北半球N、赤道以南爲南半球S

0°——30°N(S)爲低緯度

30°——60° N(S)爲中緯度

60°——-90°N(S)爲高緯度

迴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 20°W以東到160°E爲東半球,20°W以西到160°E爲西半球(大大爲西,小小爲東——經度大於160的都在西半球,小於20的都在東半球,其餘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 4.經緯網:準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注意: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其他地點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經一緯組成,且要註明東西經南北緯(0°緯線、0°經線、180°經線不需要方向)

二、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 自西向東(俯視逆時針方向) 週期 一天(約24小時) 一年旋轉特點 繞地軸不停地自轉 地軸始終傾斜66.5°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引起現象 晝夜交替(週期24小時)

時間差異(東邊比西邊早)季節變化(正午太陽高度和白晝時間長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

五帶形成(各地一年中獲得太陽熱量不同,自北向南爲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1.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

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2.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3.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重點圖:P11圖1.19,P12圖1.20

三、地圖

1.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

①比例尺的計算: 比例尺是個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比較比例尺的大小與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之間的關係:

同樣大小的地圖:比例尺小→ 表示範圍大→ 內容簡單

比例尺大→ 表示範圍小→ 內容詳細

讀比例尺技巧:記住:1千米=10萬釐米=100000釐米(1後面5個0)

(2)運用地圖辨別方向

辨別方向: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②指向標法: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③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圖例和註記

圖例=符號 註記=文字和數字 識記圖1.24 一些常用圖例

2.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用等高線(海拔相等的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

①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線向高處凸出彎曲是山谷,等高線向低處凸出彎曲是山脊,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陡崖)(坡陡之處等高線密集,坡緩之處等高線稀疏)

識記圖1.29

(3)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200米,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500米,地面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500米,峯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海拔不高,<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盆地:海拔沒有一定標準,四周高,中間低。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第二章 陸地與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佈特點。

比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佔地球表面積的29%。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分佈:世界海陸分佈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佈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佈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佈和概況 識記P29圖2.6

①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

③洲界: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北美洲與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洲和歐洲連在一起叫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分界線最長,自北向南分別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內陸湖)、山和海、海峽。】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二、海陸的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喜馬拉雅山發現海洋生物化石三葉蟲等:海——陸)、海平面升降(臺灣海峽看到人類活動痕跡:陸——海)、人類活動(荷蘭填海造陸:海——陸)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提出)2億年前地球陸地是一個整體——分裂——分離——七大洲四大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識記P37圖2.19

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板塊構造學說認爲: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佈地帶。

①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a) 地中海— 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b)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② 阿爾卑斯山(歐洲):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亞洲):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地中海將消失:位於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處 紅海將擴大:位於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地區。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一、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 天氣 氣候 概念 一個地方短時間裏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區別 短時間 經常變化 長時間 變化不大 聯繫 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2.天氣預報圖

(1)氣象預報圖(衛星雲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雨區,其越濃說明雲層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氣符號圖:(識別常用天氣符號P46圖3.6)

(3)天氣預報圖: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內陰晴、風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知道:①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②氣溫是大氣冷熱的程度,氣溫的單位一般用℃表示,讀作攝氏度。

③風力和風向的表示方法。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力指風的大小。

④污染指數與空氣質量等級:指數小,質量好;級別大,質量差

二、氣溫和氣溫的分佈

1.氣溫的變化

氣溫的日變化: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會計算氣溫日較差。氣溫的日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

氣溫的年變化: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則相反。(會計算氣溫年較差。氣溫年較差: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

2.會使用氣溫資料,繪製氣溫曲線圖,並讀圖說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3.氣溫和氣溫的分佈:

(1)等溫線:同一時間氣溫相同的點連在一起組成的線。

(2)世界氣溫的分佈規律:P53圖3.17

①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② 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③ 在山地,氣溫隨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梳理

三、降水與降水的分佈

1.降水的形成

①降水的概念: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爲降水。

②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③測量降水量的基本儀器是雨量器。

④降水的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暖溼氣流上升運動)

2.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P56圖3.21

①從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②在南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③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少,沿海地區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赤道附近;最貧乏的是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世界“雨級”);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馬沙漠(世界“幹極”)。

3.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四、世界的氣候

1.降水的季節變化(時間)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

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40° 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

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40° 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羅馬;

常年溼潤區:在南、北緯40°~60° 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溼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2.影響氣候的因素和氣候類型的分佈

(1)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試舉例分析。

緯度位置影響——赤道地區終年炎熱,而南極大陸則冰雪覆蓋

海陸位置影響——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乾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比較溼潤

地形影響——臺灣島臺灣山脈東側降水比西側多。(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2)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大要素。 氣溫 降水 緯度位置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赤道附近多,兩極地區少,從赤道向兩極越來越少(限於大陸東岸地區) 海陸位置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從沿海到內陸降水越來越少(溫帶地區最明顯) 地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3)主要分佈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西岸的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溼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4)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佈 P58圖3.23

①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a.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b.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佈在非洲和南美洲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溼季。

c.熱帶季風氣候: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爲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爲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d.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佈在南北迴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②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a.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亞熱帶是低溫少雨)。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爲界,此線以北爲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爲亞熱帶季風氣候。

b.地中海氣候: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30°~40°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佈最集中,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c.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佈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在夏季。

d.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40°~60°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佈最廣,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③寒帶氣候:分佈在南極洲和北冰洋沿岸;終年寒冷。

④高原山地氣候:分佈在高山、高原地區;氣候複雜,有垂直變化。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一、人口與人種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

(1)世界人口增長:從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口所需時間逐漸趨短,這表明在這段時間內,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趨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總數已達65億。(說明人口數據是一個動態的數據,也就是說是一個變化的數據。所以要說清楚人口數據是哪一年的數據,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佈的數據爲準。)

(2)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A.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就高。B.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

(3)人口的分佈:人口密度 = 總人口/總面積(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人口分佈:a.人口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原因:①社會經濟條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這裏聚居的歷史悠久,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②自然條件:這四個地區都分佈在中低緯度近海地區,氣候較爲適宜;同時,都在平原地區,所以自然條件都比較優越。)

b.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溼的雨林地區、終年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寒、熱、高、幹)。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亞馬遜平原 北冰洋沿岸 青藏高原

(原因:極端乾旱;過於溼熱;終年嚴寒等。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①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帶來問題: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環境污染、資源減少等。

②人口不斷減少停止增長,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國家用於老年人的社會養老等費用增加等問題。

③採取措施: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3.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1)原因:a) 鄉村人口增長造成勞動力過剩。

b) 城鄉差別:城市就業機會、物質生活條件、文化教育等條件較鄉村好。

(2)帶來的問題

a) 一方面爲城市提供大量的勞動力,有力地支持城市建設;解決鄉村人多地少的問題。

b) 另一方面則可能造成城市人口過多而引發城市物質供應問題,城市就業問題,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城市環境問題等。

4.世界三大人種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佈地區。

(1)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來劃分。(世界上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

(2)世界三大人種的主要分佈區:白種人:歐洲、西亞、北非、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黑種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及大洋洲西北部

(說明:三大人種既有大範圍的集中分佈,又有小範圍的零星分佈,其次還有各人種混居區。)

二、語言和宗教

(一) 主要語言的分佈(見教材P75圖4.13)

1.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

2.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分佈在 歐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其教徒被稱爲穆斯林,分佈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宗教建築: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 佛教——寺廟,佛塔。)

我國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包括鄉村和城市。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

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佈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房屋 道路修築情況 商店的多少 學校的多少 醫院的多少 有無農田 有無果園 有無魚塘自然景觀改變大小 密集度 高度 鄉村 小(稀疏) 矮 少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稠密) 高 多 多 多 多 無 無 無大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1)影響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環境因素:地形、氣候、資源、交通等P80

(2)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當地氣候特點 民居的建築特點 因紐特人的冰屋 嚴寒 冰塊構築,低矮,無窗,門小,牆厚,保溫性好。黃土高原的窯洞 乾燥,冬冷夏熱 利用厚厚的黃土層,挖鑿成窯洞,冬暖夏涼。 傣族竹樓(高架屋) 潮溼,炎熱多雨雙層,樓上住人。涼爽,通風,防潮。 新疆的平頂屋 乾燥,風沙大 平頂房,屋頂可以曬莊稼。 西亞的鄉村 炎熱,乾燥牆厚,窗小。減少白天太陽熱量的傳入和熱風。 (3)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

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甚至任意破壞,將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國家和地區: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20多個(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

(1)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2)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其中中國和印度人口超過10億。(中國人口最多,印度居第二位)

(3)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非)、土耳其(亞歐)、俄羅斯(亞歐)、美國(北美、大洋洲)

(4)領土:國界線範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的總稱。

(5)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它用來劃分國家間各自行使主權的範圍。國界是人爲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如: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爲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爲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爲界,有一段以經線爲界。)

(6)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劃分:依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分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的日本等。發展中國家主要分部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2)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 (南北差異)

課本P89 圖 5.6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

地圖冊P41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人口約佔世界的1/5 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的4/5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3/4 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的1/4

生活、教育水平高 人口高增長

生產力高度發達 生活、教育水平低,以第一產業爲中心

(3)知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佈特點。

發達國家: 主要分佈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亞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南”

“南北對話”—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南南合作”— 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3.國際合作

聯合國: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宗旨:“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有6個主要機構,5個常任理事國(中、法、俄、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