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看雲識天氣課件

《看雲識天氣》爲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單元第17課,提供了科學課《看雲識天氣》的課件給同學們學習!

科學課看雲識天氣課件

一、 文本分析

本文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文的內容是:看雲的姿態和色彩識天氣。本文的特點是:說明對象明確,從雲的姿態和色彩兩方面來識別天氣;說明順序清晰,採用典型的總分總的邏輯順序;說明方法豐富,如打比方、分類別、引用等;說明語言準確、嚴密,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二、 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中學到的是:說明文四要素--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提升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學生已經具備的相應的學習基礎:認知上,對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等已經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情感上,對雲朵的姿態和色彩與天氣存在一定密切的聯繫有一定的感受和體會。

學生需要採用的學習方法:誦讀法、體驗法、探究法等多種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 目標闡述

(一) 三維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能說出說明對象的特點和說明順序。

2) 能闡述說明方法的使用及效果。

3) 能理解說明語言的特點和運用效果。

2. 過程與方法

4) 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運用誦讀法。

5) 能在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運用體驗法。

3. 情感與體會

6) 能感受作者筆下雲的姿態美和光彩美。

7) 能體會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和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 教學重點:能說出說明對象的特點和說明順序。

(三) 教學難點:能理解說明語言的特點和運用效果。

(四) 教學方法:講授法、提問法、點撥法、多媒體展示法等。

四、 過程設計

(一) 教師激趣導入

你是否停下過腳步留心身邊的風景呢?除了看天氣預報,你還能從什麼地方預知天氣的變化呢?那麼,請擡起你的頭,看看天上的雲,它瞬息萬變,色彩斑斕。你會神奇地發現它身上的奧祕。想要更好地瞭解怎樣看雲識天氣,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看雲識天氣》。

(設計意圖:從認知和情感的雙激趣中導入課文的學習。)

(二) 學生通讀感知

每人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課標要求初中生每分鐘不少於500字,本文共1452個字符,3分鐘之內讀完。讀完後給每段話標上序號,全文共7段。

(設計意圖:加快學生的默讀速度,培養整體感知能力)

(三) 討論學習內容和學習順序

從文體角度看,這篇課文屬於什麼文章?

讓學生明確這是“說明文”。教材編者並沒有把這篇課文放在專門的說明文單元裏,可能想淡化文體。但從這幾年實施的情況看,淡化文體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因此還是要從說明文的角度來學習此文。

先討論學習內容:一篇說明文需要學習哪些內容?

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備用紙上寫下關鍵詞,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後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介紹。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促進認識的深化:說明文有四個方面需要學習: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

再討論學習順序:按照怎樣的順序能更好地掌握說明文?

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備用紙上寫下關鍵詞,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後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介紹。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促進認識的深化:說明文的學習順序一般是先學習它說明了什麼,即說明的對象(內容);再學習它是怎麼說明的,包括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和說明的語言。因此安排在第一位的是說明的對象,另外三個的順序沒有定數,但從宏觀到微觀的安排比較合適: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

(設計意圖:體現“非指示性”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四) 一讀文本,概括說明對象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師先引導,主動說明學習的三要素即任務、要求和時間:分別用一句話、兩句話和多句話來嘗試概括這篇文章的說明內容,儘可能運用文章中的原話,概括要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步提升),時間三分鐘左右。

學生獨立完成後先在小組內交流,相互評判,看看達到了三個級別中的哪一級。然後由每個小組長整合全組的典型概括向全班介紹,邊介紹邊用“全面”的要求去評判。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標題的原話“看雲識天氣”。從文中截取有效信息,用兩句話概括:看雲的姿態識天氣,看雲的光彩識天氣。用多句話概括,就需要把雲的“姿態”和“光彩”的各種名稱再具體化,如果內容較多,可以嘗試用表格的形式來展現:分兩列,分13行。兩列中,左列上端寫上“雲的名稱”,右列上端寫上“天氣的特徵”。13行中,第2行開始,左端依次寫上雲的名稱: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暈、華、虹、霞。要填入的內容依次如下:晴朗、晴朗、晴朗、晴朗、天氣轉陰、將要下雨或下雪、雨或雪降臨、下暴雨或下冰雹或起龍捲風、“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由小變大,天氣轉好;由大變小,轉爲陰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設計意圖:通過非指示性引導,培養學生自主概括本文說明對象的能力。)

(五) 二讀文本,概括說明順序

學生自主概括前,教師先引導,主動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現在先請每個人概括說明的順序;說明順序可以分爲三大類: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時間順序是指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來說明,空間順序是指按照由表及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等順序來說明,邏輯順序是指按照從主到次、從總到分、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等順序來說明。對照上面三種說明順序,本文屬於哪一種?(讓每人隨口說說。)對照之後我們發現,這是並不典型的邏輯順序;現在,請同學們以瀏覽的方式再讀課文,邊瀏覽邊概括出各段的關係。時間2分鐘左右。

學生獨立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小組最佳答案。然後教師隨機抽取小組在全班交流,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最後形成班級最佳答案。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課文①至⑤段寫的是雲的'“姿態”,第⑥段寫的是雲的“光彩”,第⑦段是總說。

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後,深入一步,繼續探究:這樣的結構似乎不太完美,不是典型的總分總結構,那就請每人動手加一些段落,使之成爲典型的總分總結構。先在紙上寫一寫,時間3分鐘左右。

學生獨立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小組最佳答案。然後教師隨機抽取小組在全班交流,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最後形成班級最佳答案。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在第1段前面加上一個總說的段落即可,把雲的“姿態”和雲的“光彩”都寫進去,比如這樣寫:“看雲識天氣,可以通過看雲的姿態和光彩兩方面進行。”如果覺得原文第6段與原文第1段不太協調,還可以在第6段前面加上和第1段一樣的寫法:“天上的雲,也是光彩萬千,變化無常。它們有的像……有的像……”

(設計意圖:通過非指示性引導,培養學生自主概括本文說明順序的能力。)

(六) 三讀文本,概括說明方法

學生自主概括前,教師先引導,主動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現在請每人概括說明的方法;說明方法主要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列圖表、打比方、作引用等;請“對號入座”,說說本文主要的說明方法有哪些,分別引用一些句子具體說說,並說說這些說明方法各有什麼表達效果;時間5分鐘左右。

學生獨立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小組最佳答案。然後教師隨機抽取小組在全班交流,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最後形成班級最佳答案。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本文主要的說明方法有三種:打比方、分類別、引用。“打比方”主要集中在第一段,把雲彩的不同姿態比喻成不同的物象,生動形象,活潑有趣;“分類別”主要集中在主體部分,把雲彩的不同姿態和光彩分成多種類別,分別說明,顯得條理清晰,全面地說明了事物;“作引用”表現在第六段,引用了許多民間諺語,豐富文章內容,增長了讀者的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效果。)

(七) 四讀文本,概括說明語言

學生自主概括前,教師先引導,主動介紹任務、要求和時間:現在請每人概括說明的語言;說明文經呈奔洌合衷誶朊咳爍爬ㄋ得韉撓鎇裕凰得魑木常在一句話里加入修飾性的詞語,或者在一段話里加入補充性的句子;請自主找出這兩類例子,細細體會,並用詞語準確概括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時?分鐘左右。

學生獨立完成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形成小組最佳答案。然後教師隨機抽取小組在全班交流,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最後形成班級最佳答案。

最後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詞語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第4段中有“漸漸”、“慢慢地”、“往往”,第6段中有“大多”、“可能”、“常”,第7段中有“重要”、“反覆”。這些詞如果刪去,意思就有差異了。

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後兩句:“但是,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如果刪去這兩句,就片面誇大了看雲識天氣的作用。

由此可見,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準確和嚴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說明文的語言特色及效果。)

(八) 自由式補充學習

在前面統一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再給出一個自由學習的時間,讓每人個性化地補充學習,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由研習,或就自己有疑惑的問題自由探究,或就自己有想法的話題自由闡述,讓學生的心靈和智慧奼紫嫣紅地綻放。時間機動。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新思維。)

(九) 積累性美讀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因人而異,不要求統一。獨立掌握後先在小組內相互檢測,後由教師現場檢測。

再聚焦語言優美、情感優美的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對其中的妙語佳句,熟讀成誦,生成積累,並現場展示。

最後全班齊讀課文,帶上自己的體驗和理解,將課堂學習氣氛推向高潮。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的詞彙量,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和掌握。)

(十) 總結學習收穫或學習啓示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穫或學習啓示。要求總結收穫準確、全面,總結啓示深刻、獨到。每個人先在自己的紙上寫下來,時間3分鐘左右。

每個人獨立完成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並進行評判。之後教師隨機抽取3-4人進行發言,再選取3-4人自主舉手發言,邊說邊自評互評。隨機發言,能聽到真實的;自主發言,能聽到精彩的。

最後教師也發表自己的總結,繼續激勵學生的學習:今天學習的內容是看雲的姿態和色彩識天氣。說明文的基本學習方法是自主閱讀和自主概括:邊閱讀邊概括,先概括它說明了什麼,即說明的對象;再概括它怎樣說明,即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以及說明的語言等。我們不能把一篇說明文當成文學作品來上,也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科學課,必須上出說明文的原汁原味來。

(設計意圖:使學生再次明確說明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從而更好地學習說明文。)

(十一) 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同時“得益於課外”,需要適當進行課外閱讀以補充知識量。學完《看雲識天氣》,我向各位推薦兩類文章,一是天氣預報的科普文章,各位課自主上網查找閱讀;二是意大利科學家、畫家、音樂家達芬奇寫的《水》(選自艾瑪阿里斯特編《萊奧納多達芬奇筆記》),鄭福潔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已經發在班級羣裏,請同學們自行下載閱讀,讀後在羣內發表一句感想,並相互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