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參考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人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爲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參考

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情緒,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才能體會到文章背後的人物性格。當我上到德國軍人從傑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我讓學生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會怎麼做?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怎麼做好呢?一個個想法馬上被一個個駁倒,大家都覺得的確棘手。如果一家三人中再有人動蠟燭的腦筋,那麼德國軍人必將懷疑到這支蠟燭有鬼。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但能不動蠟燭的腦筋嗎?真難啊!

學生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紛紛表示真不知道怎麼做纔好,只能選擇和敵人同歸於盡了,這時候我引導學生學習傑奎琳是怎麼做的,通過“打了個懶懶的哈欠、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笑容像百合花一樣、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實在太困了、晚安,各位先生”的學習理解,學生一個個都很佩服傑奎琳,都誇她真是個鎮定機智的小姑娘,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國軍人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居然在那麼緊張的時刻,最後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啊!

這時,課堂上一隻小手舉起,“我覺得傑奎琳是機靈,但也是有巧合的原因:德國少校正好有和傑奎琳這麼大小的女兒,他看到傑奎琳想到了自己的女兒,不忍心做出不同意傑奎琳的請求。”可不是嗎?一家人保護情報成功與這位德軍少校的惻隱之心應該有關係,但與文章背景是矛盾的,不適合學生展開討論。但這樣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讀得多麼細心啊,這是他獨特的閱讀體會,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是真正的讀者!

在有些人看來,半截蠟燭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本文中,它與生活在一個特定時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場重要的鬥爭息息相關,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是圍繞着它展開的。《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敘述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國軍人巧妙周旋、化險爲夷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利用板書,展現了課文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情節。當危機出現時,我們的'心就會提起來,當危機過去,我們的心又會落下來。我請同學們用向上的斜線表示危機出現,用向下的斜線表示危機過去,然後在適當的位置加上簡單的文字,說明危機出現、過去的原因。這樣,用簡單的線條,就畫出了課文一波三折、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老師不需要過多的敘述,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課文內容。

在課後的練習中,要求學生編排課本劇,我也以板書爲基礎,把它分爲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提醒學生弄清,:這部分的主要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明白了主要人物是誰,演好他的關鍵是抓住他的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等。在找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的句子後,進行了反覆朗讀,體會,進入角色,爲表演做好準備。根據板書內容,學生選擇了其中一部分內容進行了排練,在表演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