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

十幾年的教學工作,“常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的腦子裏,已經不太願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爲資格的一個象徵。這顯然與教學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們已經將被時代out了。

半截蠟燭教學反思範文

一、在常規套路與創新之間遊走

語文教育應該是最靈活多樣的,最沒有套路的,也最忌諱套路的。只是鑑於學生年齡小,字詞的教學任務重,因此,一到五年級,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來做的,就是我們常規的做法: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教學方法,即由字詞入手,到結構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學生們都明白我們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厭倦了。

當接到要求講同課異構的任務時,尤其是針對這篇《半截蠟燭》這篇課文,要求講的第二課時的時侯。我感覺應該來點新的'

二、在教學任務與創新之間徘徊

首先想到以課本劇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反覆思考後感覺不妥:這篇課文是一個嚴肅的主題,在沒有排練的情況下倉促上場,在教室那種特有的氛圍下,如果被學生們演繹成喜劇,豈不是弄扭了?

第二個思路是:講故事的方式行不行?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情節相對簡單,無法滿足一堂課的容量。

在第二個思路的啓發下,決定來個反套路。即由面到線,再到點,即以線爲主,順帶解決字詞。這樣就解決了純粹講故事的單調和乾癟。

三、線索的梳理與情感價值觀的碰撞

課文的線索是比較好梳理的。如果僅僅用現成的線索掛帶必要的字詞,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鏈,也說得過去。但是,這樣能給學生帶去什麼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雖有所變化,到底還是一節平淡的課。深度,應該是一個需要着力解決的問題——

於是在情感價值觀上做文章,設計了三個小亮點:

一是提出四個危急情境,即“A.母親化解危機,B.危機再一次來臨,C.情況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機”來強化課堂氛圍。

二是剝離出敵對危急狀態下一般人可能面臨的三種選擇,即“屈服,反抗,周旋”來豐富和拓展課文的容量。同時教育學生:不管我們遭遇什麼樣的險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在儘可能保全生命的情況下,藉助環境,尋找轉機,不要做無畏的犧牲。

三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即敵人看到“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激發了對自己女兒的思念和疼愛,人性中最軟弱的那一點成爲了敵人麻痹大意,我們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機。以此來滲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時也提升了課文的厚重。

四、實際授課與教學設計的差距

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還是感覺到不小的差距:

1.創新的課堂實踐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適應了這種變化,整堂課學習興趣都很高,並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而大多數孩子好像顯得更安靜了,但我可以感覺到他們也在思考。

2.今天的課堂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爲一個媒體或工具,以此爲依託,挖掘下去,生髮開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願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備課時,備學生很重要。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圍繞他們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徹底改變牽着學生走這一現狀。只有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纔是活的課堂,教學纔有了靈動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