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半截蠟燭

《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我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以“點燃──吹熄──重新點燃──熄滅”一條線精心預設,品讀全文。 課文需要調動情緒,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個角色,才能體會到文章背後的人物性格。

教學反思半截蠟燭

在教學《半截蠟燭》中,當我上到德國軍官從傑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我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覺得那時的形勢是怎樣的?你會怎麼做?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形勢!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動這個蠟燭的腦筋,那麼德國軍官必將懷疑到這隻蠟燭是不是有鬼,這時的形勢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又不得不動蠟燭的`腦筋,真是難辦啊! 孩子們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紛紛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做纔好,只能選擇和敵人同歸於盡了,這時候我適時的向大家像說故事一般的講出傑奎琳是怎麼做的,其實文章只是截選了傑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認爲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來的精彩得多,故事寫得更加緊張,於是經過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們一個個都佩服起傑奎琳,都誇她真是個鎮定的小姑娘,都自嘆不如,居然在那麼緊張的時刻,最後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啊! 文章本來到此已經學完,我又追加了一問:“難道僅僅是小姑娘一人的功勞嗎?”這一問引導學生回顧了全文,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全盤思想和合作意識。

我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對於預設,在備課中我是相當細緻的,從學生角度出發,設想了許多情境,同時也設計了必要的引學過程。但課堂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課堂上,我總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預設,特別是當學生的理解深度與預設有差距時,往往是“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這其實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