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平面圖形》數學教學反思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是教學任務的執行者,是知識的化身,是代替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啓動者,是名副其實的課堂權威和課程實施的工具。課堂上要麼是教師講學生聽,要麼就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高高在上唱獨角戲,強調的是知識的系統性,以自己的教爲主,對學生的潛力估計不足,包辦代替多,講得多,佔用了學生大量寶貴的自學自議、嘗試實踐的機會和時間,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的整體發展。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要從關注教師的“教”轉爲關注學生的“學”。

《認識平面圖形》數學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開課時創設了活潑、有趣的“與老朋友打招呼”這一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以舊知啓新知。然後引導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上找到圖形,這些形狀多樣的素材,是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尋找的物品,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接着提出問題:“你能不能從其他的物體上找到其他的圖形?”用了先扶後放的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學生探索的難點。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尋找等活動,將原有的生活經驗數學化。同時,我還注重了學法指導,讓學生從“體”上找“面”。這種讓學生充分參與操作和探究的學習活動,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生初步學會了在“體”上找“面”的方法後,再讓學生嘗試用“體”描“面”,進一步感受“面”在“體”上。學生要描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必須懂得從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也就是多種信息)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幾何形體(的信息)。學生在剪圖形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的活動中,就是讓學生對圖形進行分類,在分的過程中感知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在引導學生髮現這些圖形的特徵時,我並沒有讓學生直接就去觀察發現,而是創設了給小汽車配上漂亮的車輪的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帶着興趣,自己去探索、發現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到快樂,使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以及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學生獲得了這四種圖形的特徵後,我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今天學的圖形和以前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異同,深化了對兩類圖形的認識,對平面圖形的感知,使學生從具體事物操作發展到抽象的認識圖形。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意識。如讓學生在物體上找到圖形,摸給小組的同學看一看,並說一說等活動。爲學生提供了交流、探索、互助的平臺,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對圖形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如在創設請學生給小汽車配車輪這個環節,我只是用汽車的圖片進行教學,只是讓學生看到了正方形的車輪和圓形的車輪。如果改爲利用課件,給小汽車配上長方形、三角形的輪子,再利用課件的動畫形式,讓學生觀察會出現什麼情況,最後再用上大家討論出來的最佳方案——圓形來做車輪,讓學生更直觀的獲得對圖形特徵的體驗。這樣,也許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