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爲小學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一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幾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教師能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教師創設了"玩積木"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積木"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玩積木"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四種圖形的認識,教師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2

“認識平面圖形”是在“認識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平面圖形的認識要比立體圖形抽象。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將體和麪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再抽象出平面圖形,便於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過教學,現將反思如下:

一、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於一年級學生愛玩玩具,抓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徵,我將本節課要學的數學知識設計成一輛學生喜歡的動態玩具車,學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車,馬上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明白這輛車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組成時,他們覺得這些圖形很神奇,激發學生認識這些圖形的求知慾,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高複習總複習總複習

由於立體圖形學生已認識,請學生從立體圖形中找出平面圖形,並將它畫在紙上,然後同立體圖形進行比較。通過這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學生從中深刻領悟到面就在體上以及面和體的不同之處,將面和體有機結合起來。既鞏固了舊知,又能爲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圖形的特徵。

由於平面圖形的特徵比較抽象,而一年級學生又是以形象思維爲主的。因此只有藉助直觀、形象的圖形,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折一折等活動,從中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這樣組織教學,讓學生親歷新知的形成過程,既能較好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培養。

四、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

學生初步認識了平面圖形的特徵之後,組織學生找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樣,既能鞏固平面圖形的特徵,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爲生活服務的,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3

認識平面圖形這節課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對於一年級學生,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徵。基於學生在學習以前,已經對這些立體圖形有了初步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因此,在設計情境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粉筆盒、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後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對於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 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於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從作業反饋情況看,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分辨出各個圖形,但也有少數學生會因爲圖形不是正面擺放而判斷錯誤,比如會把傾斜的長方形看成平行四邊形,而把四邊長短較接近的平行四邊形看成其他圖形等,還有些會認爲球體可以印畫出圓形等,總之,在認識圖形上,應該讓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這些圖形,並通過摸一摸、印印、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對它們的認識。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4

平面圖形的認識這個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這些圖形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以前安排在一年級上冊,現在調到了下冊。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和課程目標是:突出“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現實背景,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從而拓展“空間與圖形”學習的背景,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對這些幾何形狀的特徵有一些瞭解。“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基於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以前,對幾個立體圖形有了一些瞭解,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現實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教學活動,增加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思想是想通過動手操作、遊戲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課堂效果,看出本節課教學目標完成很到位,學生也學得開心、輕鬆。

這次上課,有一點讓我非常感動,我們配套的學具袋裏沒有這節課要用的立體圖形,學生多數都是帶來積木,形狀很齊全。有的學生沒有合適的積木,家長就動手用紙板或木塊給孩子做,做得非常規範,孩子們課上學習時用的非常開心,直觀地認識了這幾種平面圖形。這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我們老師的教學這麼關心,孩子們又都這麼喜歡學數學,他們的數學能學不好嗎?

這節課唯一的一點不足就是讓孩子們說生活中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時,很多孩子對平行四邊形比較陌生,的確,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不太多見,但是一班的趙昱航卻說出吃過平行四邊形的海帶,這個孩子真是太細心了,因此,我囑咐學生以後在生活中要多留意,期待每個學生都能做個有心人。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5

1、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問學生“說說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說”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因爲在老師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立體圖形的時候,學生們並沒有因爲沒拿到最心儀的物體而有微詞,也是高高興興地拿起其他物體與同組小朋友進行交流,有個別學生與別的同學商量着互換手中的物體。

3、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直接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樣的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爲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說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

2、在設計“面”由“體”得時我沒有爲學生準備這麼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鉛筆沿着立體圖形的邊描等,大部分學生直接用鉛筆沿着物體的面的輪廓畫。這樣的結果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說是打了折扣。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6

平面圖形的認識這個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這些圖形的初步認識,其實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這些平面圖形,都能正確辨認。

《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和課程目標是:突出“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現實背景,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從而拓展“空間與圖形”學習的背景,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個單元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對這些幾何形狀的特徵有一些瞭解。這個單元的教學思想是想通過動手操作、遊戲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得開心、輕鬆。

教材上還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讓學生能用幾塊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長方形,空間觀念強的孩子拼的特別快,例如劉明羲,以前上課很少舉手發言,在這個單元他很活躍,我鼓勵他說,長大了一定是個優秀的工程師。在這節課上,我先讓孩子們欣賞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圖,孩子們非常驚奇,興趣盎然,激發了他們自己動手拼圖的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行動起來,興趣十足的開始拼圖,他們多數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會,就照着圖畫拼,也玩得很開心。

對這個單元的教學我有一點困惑:

練習一安排了兩道習題,一道是補牆問題,一道是想一想一個拆開的正方體,哪個面和哪個面相對。在歷年的這個時候,這兩道題都會難道相當一大批孩子,這個單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學生以後還要深入學習內容,現在安排這些題目有必要嗎?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7

《認識平面圖形》這個教學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之後進行學習的,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我的安排是這樣的:

1、讓學生準備好學具並看書預習。我先讓學生在家找好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並看書預習,進行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把自己的發現與父母分享,然後把準備好的學具帶到學校。

2、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複習立體圖形,通過立體圖形引入到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平面圖形。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又先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並摸一摸、畫一畫這些立體圖形的的面,讓學生經歷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體會到“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於探索,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第三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各個物體的面。在上面的環節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在玩中學、學中玩,樂此不疲,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

4、動手設計美麗的圖案,並且在小組裏面說一說自己的設計。學生興致很濃,個個都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整節課學生都在想學樂學的氛圍中輕鬆地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鍛鍊,但學生在說的時候沒有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的能力不強。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時僅僅侷限於簡單的房子圖,思維還是沒有得到拓展開放。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引導加強。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8

1、玩中學,樂中悟是這節課一個突出的特點。本節課是通過學生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來完成的。在活動中讓學生親自感知、親身體驗。在感知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探索,通過思考和探索來發現新知。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嚐到了由於自主學習而獲得新知的喜悅。我注重從感知入手,安排了較長時間的動手操作活動,通過想一想,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印一印、畫一畫和討論、交流、認識平面圖形等活動,使學生們體會到面在體上,獲得對圖形的最直接的體驗。課堂上學生用鉛筆沿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的邊畫下來、用立體圖形的一個面蘸上印泥印在紙上,在實踐中獲得了平面圖形。這些活動把操作與思考、探究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把操作作爲探索知識的手段,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和學習方法,還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結合學生展示。整個課堂上,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2、通過你們這麼聰明他們很不服氣,現在他們藏到我們身邊了,快去找找!創設出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很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上,我出示了各種交通標誌牌,這樣的師生互動,不僅體現了師生在課堂上的平等地位,還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瞭解到圖形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又讓學生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交通標誌和交通規則,發揮了數學的社會功能,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了人文教育。

3、本節課教學環節環環緊扣,課堂密度較大,新在回想當時課堂上需要很好的掌控各項活動的時間,才能使整節課顯得更爲流暢。

《平面圖形的認識》教學反思9

本節課“平面圖形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是一節大感受課,是生本教學數學課的一種課型,主要是對每一單元整體的一個初步感受,感受部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重要體現。在感受部分我們做到“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意思就是說學生能感受多少就感受多少,可能由於個體差異,有的學生感受的較深,有的學生感受的較淺,這些都沒關係,因爲接着我們還有認識課,熟悉課,在認識課中對於學生沒有感受到的地方還會加以補充,加深它們的印象。就本節課來看,它是一節大感受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平面圖形,知道各自的名稱和基本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拓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首先由從立體圖形引出平面圖形,因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數是立體圖形,從立體圖形上“分離”出面。讓學生很直觀的認識到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

接着進行了小組交流,主要交流前置性作業中6個圖形的名稱。我的例子,以及我的發現。名稱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來,我的例子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數學與生活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我的發現主要是讓學生先自己去發現這些圖形的特點。

通過小組交流,上臺交流,全班交流。學生對6個圖形已初步認識。瞭解了他們的一些基本特點,最後拼一拼就是讓學生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通過動手操作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圖形的特點。

這節課時圖形認識的第一課,這節課中我看到學生們積極發言,思維很活躍,發現了好多圖形的特點。但是這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就“面從何而來”這一點,只是給學生感受了一下。還有就是由於學生思維活躍,帶來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不一樣的答案,讓孩子們盡情發揮,展示自己,以至於時間有點緊張。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還會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畫一畫,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平面圖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