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統計與分析》課程教學反思

《數據統計與分析》這章第一課時內容,我的設計是按照教材第一節設計的,但由於備課前對學生的學前水平不夠了解,所以在備課和實際教學中都出現了較大問題。上節課爲拖延時間,我讓學生自學如何計算總分,當時只是爲了填滿課堂時間,也沒顧及那節課之後我該上什麼內容能使這章的內容呈現連貫性。所以在第二課時的備課前,我對該按照教材順序教學還是繼續上節課最後提出的算總分進行教學感到很糾結。反反覆覆翻看教材,覺得教學內容來個重組的話會實現有效教學,最終決定還是將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到底,就講如何計算總分,也就是教材的數據處理與統計——公式法和函數法。

《數據統計與分析》課程教學反思

有了第一課時的失敗經歷,這次備課我不急着去想怎麼使我的課堂出彩。在熟悉了教材內容後,我就逐個打開我學生上節課的作業。第一感覺就是很多同學都會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我的學生都很聰明。這值得欣慰也讓我擔心,他們又會了呀,那還要我教些什麼啊?自我感覺水平不高,又遇到這樣一幫“高手”,壓力甚大啊。看了大概十多位學生的作業後,看到有同學沒算總分的,最後覺得這樣光看不做記錄,容易把這些沒算總分的同學忽略,所以又重新打開之前看過的學生作業,並且將他們的作業情況一個個記錄下來,輸公式時輸的是具體的數字還是引用了單元格地址,或者是用了函數的方法,我都將這些詳細記錄下來。最後統計下來,還是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上節課沒有計算總分的,計算總分的學生中有四個學生運用了函數法。現在覺得做這份記錄很有必要,他讓我在喊學生上來演示的時候更有針對性。而且這份作業記錄使我的教學設計頓生靈感,可能有點小誇張,但它確實使我的課堂脈絡一下清晰了起來,於是首先形成了一個上課的流程:回顧與評價作業——學生演示公式法的兩種輸入方式——比賽環節(填充柄的自動填充)——“高手”引出函數法,教師教授函數法——學生練習——上課總結 。有了這個大致的流程後,再對其內容進一步細化。細化的工作是我和SC同學一起完成的,不過教案的話我主要負責呈現公式法的運用,SC呈現的是函數法,所以教案在這兩塊內容的呈現上是兩種風格。

先不說這節課上的如何,僅從這次的教學設計上說,自我感覺已經針對學生了,所以上課前我還是很期待將這堂課呈現給我的老師看的。

那天先聽了SC的課,他還是堅持一貫的教學風格,上課節奏把握非常好,很流暢,知識講解得也很全面很到位,這是我不及之處。他的這種淡定歸功於他豐富的教學經歷,還有就是生活中爲他人解決問題時,他會以一個教師的口吻去解釋。總之聽完他的課壓力好大的,這也可能是因爲太想把這節課正常得呈現出來吧。

我是按照我的教學設計去教學的。在回顧與評價作業環節,我對上節課的知識進行了下查漏補缺,沒辦法,我上課有個壞毛病那就是總是漏講。然後就是對學生的作業情況做簡要說明,當我說道“在十六位計算總分的同學中,我發現了四位高手,他們分別是學號是6、7、8、9的同學”,那四位同學開心地鼓起了掌,我沒想到“高手”這個稱呼能讓他們如此激動,這個稱呼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是對這四位學生的獎勵。這也印證了獎勵對學生積極性學習的重要性,今後千萬不要吝嗇對學生的獎勵,哪怕只是一個玩笑的稱呼,教案《Excel課時2教學反思》。

在講公式法的時候,我需要叫一個學生來演示下,我希望那個學生是用輸入具體數字的方法。當我問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的時候,有個女生很積極地舉了手,於是就讓她上來了,因爲在這之前,我給那四位“高手”打了預防針了,希望他們在講函數之前都先保密函數這個方法,所以我覺得上來演示的同學不會使用函數法的。結果出乎意料啊,她也是個高手啊,於是我只能打斷她,給大家解釋道,老師又發現一個高手,但是我現在不想用使用這個“高招”,想用基本的方法。接着我只能直接點我預設的同學,23號同學上來演示。還好她沒有瞬間修煉成高手,用她原來的方法輸入等號,再一個個地輸數字。

在講了這個辦法後,運用比較的方法,強調了下等號的作用,給Excel發佈指令要計算等號後的式子,PPT打出了兩段文字,關於公式法的,感覺自己在講公式這個概念的時候還是有些生硬的,只是將概念性的文字直接呈現,但沒有做再多具體的解釋。然後爲了引出公式法的引用地址方法,又生硬地過度了下,“公式中是不是隻能引用具體的數字呢?”,如果變成“我們來看下Excel對公式有沒有什麼要求呢?”然後再打出PPT的第三段文字,即“公式中能引用……”然後針對其中的能引用單元格地址,讓學生演示引用地址的公式輸入。此時學生演示時是手動輸入單元格地址,然後學生“如我所願”地在輸入單元格地址的時候出錯了,於是我就提出單擊單元格地址的方法,在公式中會自動出現單元格地址,但是在講這個步驟的時候,可能操作有些快,也沒講還要鍵盤輸入“+”,所以在學生自己操作的時候有幾個學生都問我老師選中單元格後怎麼不會出現“+”。不過這樣的錯誤在教學中也難免,學生總是會出現些教師意想不到的錯。後來對此我又廣播做了補充。

我預想這節課的亮點在比賽環節。對於上節課算好總分的同學,我給他們一個獎勵是給予一個提示,讓他們在書本上的實踐學習中尋找方法,能在算總分比賽環節中出奇制勝。也就是希望那些學生能自學填充柄的使用。由於提示語不夠細,學生都沒發現,我忘了學生說過不喜歡看大段的.文字的。(上節課我上過一節Word綜合課,由於顧及同學層次不同,爲了讓那些落後的同學能將之前落下的作業補齊,於是就讓他們沒完成作業的同學繼續做,而完成的同學製作名片。名片的製作,我沒有講如何去做,而是給他們準備了一個製作指導,是把李冬梅老師上傳的一張製作說明的圖片直接轉爲文字了。文字有些多,包括名片的要素、操作要點、還有學生製作發表感想。我設想前兩部分內容學生是來得及看並操作的,發表感想麼我也不做要求了,但是事實證明,學生都不願意去看這麼大段的文字,就參照我給的名片樣章去做了)現在想,如果我這樣提示“爲了獎勵大家,我給大家一個提示,參照時間學習中的表格,仔細觀察指針的變化以及各種狀態下他們有什麼功能”。這個環節,雖不如願,但是學生讓我很感動,他們一個個很認真地算着,每個學生都很專心地算着。還有幾個同是用了函數的方法,他們也是誤打誤撞的,選中了所有數據,然後調用Sum函數,結果就全部出來了,不過我還是勸他考慮基本的方法去計算。

既然學生不知道怎麼使用填充柄,那隻能我來演示了。在演示的時候,我太想把這招教給學生,所以演示了兩遍後我都沒有告訴學生十字指針叫什麼,後來忽地意識起來,趕緊補一句,打開書看下他的名字。之後李老師在評課的時候說,我在演示指針變化的時候就可以追問學生這個叫什麼,有什麼功能,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拖動指針,然後告訴我結果,印象也許會更深刻些,也省得我講個來回得在那重複步驟,卻沒說出是什麼方法。最後在評課時,李老師說我又口誤了,還很嚴重。話說我在講課的時候真沒意識到,我的口誤這個毛病真的是很嚴重啊!

在講函數這個環節,其實我有些小亂,還是之前的準備工作不到位吧。小亂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解的前後順序性。我在講課的時候還在猶豫我該什麼時候將數據區域的選擇,還有就是我在講選取數據區域的時候又忘記將數據區域的表示方法了,後來只是在Sum函數時,單元格中函數含義的時候稍帶了一下。下節課我又要查漏補缺了。

每次的上課都會有些或大或小的失誤。不過現在找到一個教學設計的路子,那就是一定要了解學生的情況,這樣設計的教學纔有針對性,而且通常教學思路也能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