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課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

——“數形結合”在教學中的一點嘗試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了兩次不同的嘗試教學:

第一次教學: “小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來處理的:藉助課件直觀形象的優勢,讓學生在想象、類推中理解“小數的意義”。教學過程如下:

課件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觀察後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寫成分數是多少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學生回答後追問:這樣的3 份或7份用分數和小數又怎樣表示呢???學生藉助課件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後,引導他們觀察板書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概念 。 在“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也採用這個方法,讓學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爲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釐米,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1釐米放大。然而課件展示1釐米的長度和1分米的長度差不多。給學生一定的誤導.結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實際長度是多少?學生頭腦中一點印象也沒有。以至於在後面學習小數的“計數單位”時感到很空洞,他們不知道“計數單位”是指什麼?爲什麼要以0.1、0.01、0.001??作爲小數的計數單位?

反思教學上述教學,存在着這樣幾個問題:其一、沒有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體表象。學生以課件爲支撐,藉助想象去推理。由於缺乏操作體驗的過程,學生頭腦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幾個概念而已,至於 0.1米、0.01米、0.001米??實際長度是多少?頭腦中沒有印象。這樣抽象與表象之間缺乏應有溝通,影響了後面“小數計數單位”的教學。第二學生對小數的計數單位缺乏體驗的過程.教學中沒有設計用0.1、0.01、0.001??等爲計數單位來找小數的體驗過程.其三、課件的誤導。課件出示1分米、1釐米的放大圖,展示給學生的1釐米、1毫米與實際長度相差甚遠。反而對學生產生的誤導:認爲1釐米與1分米的長度相等。

針對上述問題我進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如教學110 米就是0.1米時,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這個0.1米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單指0-1之間的這一份。同時讓學生圍繞“0.1米”這個基本的計數單位在直尺上找小數的過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出0.3米的?0.3米是幾分之幾米? 0.3米里面有幾個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個0.1米,想一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數表示又是多少米???讓學生在“找”“說”的活動中,把0.1米的實際表象深深印在腦海裏,同時也感悟到一位小數都是由幾個0.1組成的,1米里面有10個0.1米。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第二、爲了防止放大圖給學生的誤導,在出示課件後安排了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釐米、1毫米的活動。讓他們在頭腦中建立1釐米、1毫米正確的表象。

按照上述兩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直尺上找0.1米”時思維非常活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時,學生欣喜地發現: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1米不僅僅是指0-1之間的長度,8-9之間的長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爲什麼表示的長度都是0.1米?”學生面帶疑惑。經過觀察、比較、討論學生明白了:原來它們都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他們還發現:1米里面竟然有10個0.1米??學生在 “找0.1米”的過程中,“0.1米”的實際大小已經深深地印入了腦海。同時學生對“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也有了一定的體驗和理解.這個過程正是他們自我吸收、內化新知過程,它較好地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二是:提問“暗示” 培養對應思維、可逆思維。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制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教學中我採用提問來“暗示”來突破這一難點,提問時圍繞“0.1米”這個基本的計數單位來設計問題: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說一說 0.3米是幾分之幾米? 0.3米里面有幾個0.1米。這個問題意在以0.1米爲基本的計數單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後根據小數0.3米找到相應的分數。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個0.1米,想一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數表示又是多少米?此問意在讓學生以0.1米爲基本的計數單位找出0.7米後,找到與之對應的分數。並同時滲透0.7米里面有7個0.1米。這樣一正一反的提問,讓學生能意識到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制的分數。有效培養他們的對應思維、可逆思維。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運用數形結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新、求異意識.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提升學生思維的必由之路。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2

兒童數學認知的基本特點:

1、兒童數學認知的起點是他們的生活常識;

2、兒童數學認知是一個主體性的數學活動過程。

3。、兒童的數學認知思維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徵。 兒童的思維要經過一個直觀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思考過程。

4、兒童的數學認知是一個數學的“再發現”與“再創造”的過程。

根據兒童數學認知的特點,我們在課堂中把課程內容與兒童的生活常識聯繫起來,通過嘗試、探索,實現“普通常識”的“數學化”;兒童是從自己的生活常識出發,並在自己“做數學”的過程中去發現、瞭解、體驗和掌握數學知識,因此,我們在課堂中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

兒童的數學認知發展因兒童的生理、心理、環境、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區別,但總體來說還是有一般的發展特徵。就從兒童對概念的學習來說,兒童數學概念的發展是從以獲得並建立初級概念爲主發展到逐步能理解並建立二級概念;概念的獲得從以“概念形成”爲主逐漸發展到以“概念同化”爲主;從認識概念的自身屬性逐步發展到理解概念間的聯繫;數學概念的建立受經驗的干擾逐漸減弱;從數、形的分離發展到數、形的結合。

兒童數學技能的發展是從依賴結構完滿的示範導向發展到依賴對內部意義的理解;從外部展開的思維發展到內部壓縮的思維;數感和符號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運算向靈活性、簡潔性與多樣性發展。

兒童空間知覺能力的發展體現在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空間概念的建立逐漸從對外顯特徵的把握髮展到對本質特徵的把握;空間透視能力是逐步增強的。

兒童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語言表述階段——理解結構階段——多極推理能力的形成階段——符號運算階段。

世間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只要我們找到規律並加以應用,任何事情都可迎刃而解。教學亦是如此,只要找到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特點,我們的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3

一、教學內容

《認識整千數和一萬》是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認數》第一課時。它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1000以內數的認識基礎之上的,是學生對1000以內數的認識的延伸和擴展,同時它也是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初步認識計數單位萬,感受10個一千是一萬,瞭解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認識整千數和一萬,能正確地進行讀寫,並結合具體情境感受較大數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萬,學會讀寫整千數和一萬。

教學難點:感受一萬的實際大小。

三、教學程序:

爲了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順利地突破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下面幾個教學程序:

(一).關注生活,激趣導入

生活化、活動化的問題情境最容易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說了一句話含有很多數字,讓學生也學着我說說從而感受到數的無處不在,由此引出今天要學更大的數 ,再通過猜測體育館人數來引出今天的課題。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經歷數小方塊的過程,直觀感知整千數和一萬的含義

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小方塊過程,

從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十;

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

再 遷移到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一萬,來完成對萬的認識。

2、構建數位順序,在這裏我將書本原來的教學順序進行了修改將構建數位順序放到前面教學,爲了後面更好地教學數的讀寫。

(1)看着計數器一起回憶學過的數位。

(2)一千一千地數發現現有的數位不夠了,從而增加了萬位。

(3)教師依次從右往左板書出,並且引發思考表中的省略號表示什麼?

(4)同桌對照數位順序表互相說一說:從右邊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分別是什麼數位?

(5)師生搶答:從右邊起,第幾位是千位?第幾位是百位?萬位是第幾位?十位呢?萬位在第幾位?

3、藉助計數器,探索整千數和一萬的讀寫

通過在計數器上撥數、讀書、寫數,來探索完成整千數和一萬的讀寫

(1)在計數器上撥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並讀寫,(喚起原有的認識經驗;尋找新知的生長點)

(2)讓學生試撥3000在千位上撥3,表示幾個幾?(3個千,教學3000的寫法)爲什麼3後面有三個0?千位在數位順序表中從右邊數是第幾位?(第3位)

再在千位上撥上2個千是幾個千?(5個千,學生自己寫5000)

再撥上4個千呢?(9個千,也就是9000)再加上1個千是多少?(一萬)

(3)你還能撥出幾千?小組撥整千數,讀、寫;

4、介紹在數軸上表示數以及有序地數數

(三)迴歸生活,學以致用

本環節我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從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運用數學的意識。

1、結合情景讀出橫線上的數,讀圖中的句子,寫出你所聽到的數,感受數與世界的密切聯繫。

2、遊戲 找朋友 溝通讀法和寫法

3、自學整千數的加減法(已經預設到學生有足夠的能力來解決不必要教師重複講解。

4、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拓展知識,提升認識

數學的知識是系統的、前後有聯繫的,爲此我在教學的最後沒有采用傳統的總結感受的方式,而是以遊戲結尾,讓學生在讀數中發現還有佷多自己未知的知識等待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同時也爲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孩子創造了表現自己的舞臺。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結合新課標理念,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兒童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營造出生動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積極動手、開動腦筋、充分體驗,希望整個教學過程會成爲孩子們探索數學的發展過程。讓他們在知識、能力、心理品質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四、教學反思

9月19日經過上課之後的自我反思和在吳老師的提點之下發現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比如:

1、在遊戲與計算之間的過渡與上需要更加仔細推敲如何更好地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2、在教學讀與寫的過程中還要加強練習力求做到整千數脫口而出,一寫就準。

3、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再多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力求讓孩子們自己說出第二種方法。

儘管以上說的有些地方不會影響到整個課堂的結構和效果,但是我想如何讓課堂做到精緻化、精細化這些細節恰恰是至關重要的,在此也感謝吳梅香老師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聽課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想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努力,不斷學習力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4

直線、射線、線段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圖形,是研究複雜圖形的基礎。這節課學生第一次接觸幾何語言,第一次使用幾何符號表示幾何圖形,因此這節課對於幾何的學習起着奠基的作用。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情景抽象出三種圖形,讓學生經歷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在三種圖形的學習中學生還感受了類比的數學思想。

一、設計理念

貫徹落實數學課程標準,建立新的數學教學理念,實施課程教學民主化,促進開放式教學的深入研究,結合我校的課題研究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充分暴露和展示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使學生經歷一個再發現的學習過程,向學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間,緊緊抓住“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這條主線,主動探索並獲取知識,將面向全體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學生實際分析:

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線段,爲學生學習本堂課提供了基礎。這節課對學生來說,通過課件形象感知直線、線段以及射線的特徵,進行分類整理,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分類思想的培養。通過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師根據概念的特點組織感知活動,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課目標設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學會了根據三線各自的特徵區分直線、射線、線段。知道了線段、直線、射線是最簡單、是最基本的圖形,是研究複雜圖形的基礎,也是以後系統學習幾何所必需的知識,線段的得出經歷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同時,直線、射線的表示法是由線段延長而得到的。

三、這堂課我覺得比較滿意的地方

1、對教材的處理、設計銜接比較自然,學生學習不感到吃力,讓學生先通過線段的特徵總結方法,過渡到學習射線、直線,進而總結射線、直線的特徵,學會三線的異同點,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自己又對單元教材進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於對教材的進一步理解。

2、課中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時間、空間。多次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做到手、腦、口並用,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這既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有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啓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3、能培養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敏感性,引導學生去主動思維。學生先從線段、直線、射線去分類思考,感悟到了端點在其中的重要性。把書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數學知識恢復到那種鮮活的狀態。實現了書本知識與學生髮現知識的一種溝通,增強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敏感性,這也是新教材教育數學教學中所一直倡導的。

四、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堂課因爲內容設計較多,怕教學時間不夠,加快了整個教學節奏,有些地方就顯得有些匆忙,不夠從容。最後總結全課後就正好下課了,機動的拓展題目可以不出現,拖延的那幾分鐘時間出現思維拓展題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夠集中,沒達到預期效果。

2.氣氛不夠活躍。可能由於不是我自己班的學生(我是八年級教師)彼此之間不熟悉,另外七年級新生有些緊張,所以我們配合的不是很默契,不過在我的調動下,後半節課有所改觀。

3.課件要和動手實踐相結合。這是使用課件教學的不足之處,特別是講授幾何課,更要再使用課件的同時動手畫出圖形,讓學生看到作圖的全過程,有助於學生更深刻把握重點內容。

4.對個別同學回答問題時的幾何語言糾正的不及時。

總之,我會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探索並且不斷的進步!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5

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抽象難以理解,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如何理解這個概念的意思,於是我們年級組就推薦我來上一節概念課進行研討,我一般上概念課不急於馬上讓學生會讀某個結論,而是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先領會概念的產生、是怎麼來的,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這個概念有什麼作用等等。如:畫圖理解、舉例說明理解、課件演示理解、打比方理解,把難懂的知識容易化,讓學生根據畫圖、例子、比方等,自己用語言來描述,再歸納,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又提高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這節課我設計的是首先讓學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用米表示,再量一量自己的桌面長和寬用分米表示,當測量都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必須引進新的數也就是小數來表示,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實際上我的這節課課少了一個環節,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

小數的意義推導時,充分運用幻燈片演示,實物觀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1份用整數表示是多少?用分數呢?十分之一寫成小數是0.1,緊接着出示4份、7份讓學生回答,於是得出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由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尋找規律,這裏主要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有幾個合作小組發現得好,其一是得出十分之幾是一位小數,百分之幾是兩位小數,千分之幾是三位小數??,其二是發現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與第一個規律相反的說法,第三個發現是分母是10、100、1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孩子們的發現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設計提問時有兩套方案,一是從三個表中你有什麼發現?二是問題答不出時,就會提問明確些,三個表中它們分數分母與小數的位數有什麼關係?如果再答不出就直接看分母是十的寫成了幾位小數,分母是一百的寫成了幾位小數??由於自己平時的概念教學都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的,着重孩子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只到方案一就基本解決問題,學習小數的計數單位也是讓學生根據老師展示的幻燈片一步一步得出結論,同時運用了舊知識的遷移,由整數的計數單位引進,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或0.1,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或0.01,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或0.001??,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借用了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分析,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這節課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課件發現知識規律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每個環節的知識點儘量讓學生總結,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點撥一下,自認爲還是比較成功的。

但是犯了一個基本錯誤,就是課前忘記帶米尺進教室,結果減少了一個量黑板長度的過程;開始提問“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一份用整數表示是多少?”當學生沒有及時答出來時就改成“用分米表示是幾分米”會更直接,因爲纔開始學習,學生還沒有弄懂老師的提問是什麼意思,是的,當學生不能及時答出問題時就要換個角度提問會更好。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6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爲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爲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組織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欣賞的和諧氛圍。學生學會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困難。

(2)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嘗試着將問題變形、引申和推廣,反思解題思路,從而認識到數學問題千變萬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數學思想、方法,這些對於學生形成綜合解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教學中還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中,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係。因爲教學的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的過程。其次,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智慧,根據學生認知程度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體現自己個性的案例,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課中,我在備課時總覺得用七巧板進行拼圖來設計寓意也就那麼幾種圖案,不會有什麼更新的花樣,但在實際課堂上,學生卻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後,充分展示了小組合作的力量,他們不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種小動物等圖案,而且還創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陽》、《憫農》、《百花齊放》等美麗的圖案,更令我驚喜的是有的小組的同學結合邊境口岸的實例,拼出了《國門》的圖案,使當時的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再加上投影的應用,使學生的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節課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學生還能在活躍的氛圍中指出課堂中應用的數學知識。

三、多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鬆氛圍,便於展開有意義的討論。由於所處的教學環境相似、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知識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展開對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相互聽課、做課後分析等等。交流的話題包括:我覺得這堂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我覺得這堂課比較糟糕的地方是……;這個地方的處理不知道怎麼樣?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我本想在這裏“放一放”學生,但怕收不回來,你覺得該怎麼做?我最怕遇到這種“意外”情況,但今天感覺處理得還可以,你覺得怎樣等等。

四、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爲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爲“經驗型”的,認爲自己的教學行爲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爲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經過一段時間課改的具體實施和不斷的反思,我發現也真正體會到,許多曾經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都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也使我真正體會到只要你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便會還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7

在我們班有一名女生長得很可愛,平時也很活潑,在老師講課時也能集中注意力聽講,對於本節課所學的新知也能理解,但是在練習時她總是東張西望。每次上數學課做題她都不能當堂完成,最多能完成5道題。所以每次做題時我總是要批評她,慢慢地我發現她在做題時不再東張西望,只是看着題發呆。這時我開始反醒自我。以一堂數學課,在做題前我對她說:“你是一個可愛的孩子,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相信你這節課必須能完成任務。”下課時她雖然只做完了一半的題,但我並沒有批評她而是對她提出了表揚。就這樣我開始以鼓勵與表揚相結合的方式教育她……

慢慢地她改掉了思想不集中的壞習慣,當堂課的任務也能當堂完成了。

這件事我懂得了對待學生要多些表揚、多些鼓勵、多些微笑。“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務必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成才觀,堅信每個人都會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充滿愛意的關切,會改變一個學生的行爲;反之,哪怕是一次不當的批評,也可能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8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本堂課中創設了一個探索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圍繞“去數學廣角遊玩”這樣一個主題情境,通過數字城堡開超級密碼鎖、到智慧闖關、百花園塗色等活動,由淺入深,開展探究學習,實現了課堂教學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探究過程趣味化。對於本堂課的提問的價值性,我作出如下反思:

課堂中一問齊答有16次,一問一答有7次。

導入過程中的問題:

1、大門上的星星鑰匙我們能把它裝上嗎?怎樣安裝?(一問一答)(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2、裝上紅黃,門有反應嗎?鑰匙這樣裝對不對?(一問齊答)

3、除了兩種顏色交換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嗎?(兩次)(一問一答)(意欲引導不遺漏)

新授:

1、超級密碼鎖怎樣才能打開?(多餘)

2、那你們知道密碼是什麼嗎?(一問一答)(引發思考)

3、密碼是由1、2、3中的兩個數字組成的兩位數,會是什麼?(一問多答)(引導學生踊躍嘗試)

4、由1、2、3組成的兩位數到底有幾個呢?你們能不能把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不重複不遺漏的寫出來呢?(兩次)(鼓勵學生思考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5、我們看一看這幾位同學擺的,你們發現了他們擺的順序了沒?(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尋找規律)

6、他是先把1放在了哪個位置上?(一問齊答)

7、十位選了1,個位可選什麼?(一問齊答)

8、十位選了1,個位先選2,爲什麼先選2?(生答順序)(一問齊答)

9、我們把1放在十位時,能拼成幾個兩位數?(一問齊答)

10、我們能不能把2也選出來放在十位?那個位上可以是?(一問齊答)

11、我們這裏是先固定了什麼位置?(一問齊答)

12、換一組,展示第二種方法,他們採用了什麼樣的方法?(一問齊答)

13、我現在選了1和2了,還能選別的嗎?(一問齊答)

14、這兩張卡片還能拼成其他數嗎?(一問齊答)

15、誰能給這種方法命個名?有補充的嗎?(一問一答)

16、我們除了可以固定十位之外,還有沒有哪個位置可以固定呢?(一問齊答)(意在引出固定個位法)

17、我們找到的密碼有幾個?(一問齊答)獅子大王會不會還給我們一些提示呢?(引出下面的內容)

18、獅子大王還要考考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嗎?(一問齊答)(激發繼續學習的熱情)

19、有沒有做到不重複也不遺漏?是不是可以參考一下黑板上的方法呢?(思考,方法的靈活運用)

20、我們先嚐試黑板上的哪種方法?(一問齊答)

導入過程中的星星鑰匙怎樣安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級密碼的探索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小組內合作,讓他們的思想產生碰撞,給他們創造思考條件,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超級密碼的探索過程中直接給出條件,要求學生不重複不遺漏的寫出這些密碼,讓學生初步感悟要按順序思考的價值並初步掌握排列的方法。

獅子大王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戰嗎?讓學生躍躍欲試,並迫不及待地動手做起來,藉助了前面剛學的固定十位法,固定個位法和位置交換法,絕大部分孩子很好地達成學習目標。紅黃藍三種花分別給男生女生,有多少種不同的送法?是不是也可以借鑑前面的密碼的排列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內化和遷移,感知這些方法不僅在數字中適用,在色彩中也適用。課程設計中有一個拍照環節,讓生體會固定位置與交換位置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序排列,課程設計中特意選取這樣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實際的素材,讓生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但由於時間問題,沒能在課堂上實現。

最後同學們帶着思考題下課,3個人兩兩握手,一共要握幾次,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熱情。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9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的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小數產生的過程。

新課開始,我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爲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讀商品標價理解標價的意義和測學生的身高(測綵帶的長度)來引入小數的.產生,使學生感受到在測量和計算時,有的能用整數表示,有的得不到整數的結果。像這樣得不到整數結果的例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聰明的人們於是想到了用分數、小數來表示,於是小數便產生了,學生親身經歷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第二個環節,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爲背景,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學習過程,學生體會到了小數的意義,然後全班交流得到: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表示……儘管這是一種規律,但教學時,我是通過舉例的方式,從0.1米還能用什麼數來表示,引導學生利用1米=10分米找到小數、分數、整數之間的聯繫,依次類推, 0.5米、0.9米是多少分米,用分數怎麼表示?接着,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允許並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在實踐運用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的不同爲他們設計了三個不同發展層次的練習,人文性的提示更激發了學生展示的熱情,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他們的知識得到了充實,思路得到了拓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對教材鑽研不夠。在教學相鄰小數的計數單位的進率時太倉促,處理的不到位,在課中應引導學生回憶並舉整數的計數單位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0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課堂能夠歸納爲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實行高效課堂是給學生一個自我的舞臺,給老師一種新的期望,給學校一個更完美的未來。對自我的數學教學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高效課堂來自多姿多彩的情境創設。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每一節課都有必須的教學任務。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啓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教學情境應具有必須的時代氣息。

當今的信息社會裏,學生能夠透過多種渠道獲得超多信息,教師創設的情境也應具有一種時代氣息。

二、學生的自主學習很重要。

以學生的自習課時光和其他時光內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前預習,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導學案起到十分明顯的作用。我們的數學課堂正是透過:基礎知識填空的完善、典型例題的學習、課堂同步練習的訓練、幫忙學生預習新課、解決新課中的大部分簡單問題,把以往學生在課堂上的任務放在課下課前提前解決,讓學生帶着問題聽課,經過這麼長時光的的推行,覺得效率還是不錯得。

三、高效課堂來自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設置。

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取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激發探索新知識的用心性,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

四、課堂展示,展出自信和魅力。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教師要發揮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帶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高效。

1、課前展示就應在上課之前安排某一個同學根據本節課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生進行激情展示。若需要激趣,可安排學生介紹歷史人物、故事等;若學生有潛力可說突破難點,可安排學生有梯度的複習需要的知識等。

2、學生課堂激情研討: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課前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案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問題設計的好壞也直接關係到教學目標完成的狀況。上課學生對問題的激烈討論,更能知識能條理化、系統化和整體化,同學間互相幫忙,增進學生間的感情,與此同時,在講題中,學生更能找到自信。

3、課堂展示,讓學生在有限的黑板空間,使學生能很好的表現出書寫功底和概括潛力。

4、激情點評,最好是脫稿,此環節讓學生有了對題相應的知識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講的過程中做到條理清晰,環節明確,到達對題的方法的總結和對知識點的歸納。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概括潛力。增強學生得自信心和勇氣,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

五、高效課堂來自不斷地教學反思。

“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我們自我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必須會更好。

總之,對於高校課堂我雖然也抱有過懷疑的態度,也怕學生雖然上課討論的很用心,不明白他們是否真正能融入到新課堂中,是否真正的討論過導學案中的問題。但是經過實踐,我如釋重負,學生的整體水平不但沒有下降,還稍有提高。另外,改革就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比如導學案的編寫我自我還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課堂上一些問題解決課、鞏固練習課、迴歸複習課具體操作還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一些學生學習的用心性還沒有提高上來;怎樣能讓那些愛學習的學生更加喜愛學習並幫忙那些用心性不高的同學等等很多問題。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開端,我就會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有收穫。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1

我們發現教材把比的認識放到了六年級的上學期,學完了百分數之後就認識了比,而刪除了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解比例以及應用正反比應用題。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圖片),加入了變化的量(圖片),、畫一畫(圖片)、探究與發現(圖片),等內容。

爲什麼加變化的量、畫一畫、探究與發現等內容?

由困惑引發了我們的思考。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課標》中,更強調了通過繪圖、估計值、找實例交流等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體會、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豐富了關於變量的經歷,爲以後念打下基礎。學生繪圖的過程可以說是他親身體驗的過程,是他“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只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體會、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豐富了關於變量的經歷,加深了對函數的認識。多種研究也表明,爲了有助於學生對函數思想的理解,應使他們對函數的多種表示———數值表示(表格)、圖像表示、解析表示(關係式),有豐富的經歷。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學習中,應十分重視三種方式的結合。函數圖像更有利於學生直觀的理解變量的變化關係,並且利用規律解決問題,更好的進行函數思想的滲透。這一點可以從課堂和課後的作業中找到答案。

其二爲今後對函數進一步的學習做準備我們再來看一看函數課程的發展鏈。

小學:數的認識,圖形數量找規律,數的計算,圖形周長和麪積,字母表示數—變量,統計—變量,商不變的性質—常函數,正反比例—函數。

初中:一次函數,二次函數,正反比例函數,函數概念的初步認識。

高中:函數概念的映射定義。一些具體函數模型—簡單冪函數及其拓展,實際函數的模型——分段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列,函數思想的廣泛應用。

到了大學還在繼續着對函數的學習,可以看出小學階段的只是對函數的最初級的最淺顯的認識,但卻影響着孩子今後對函數的學習。從多方面理解變化的量,打破了思維的侷限,利於今後函數概念正確的建立。

這節課我談談個人的觀點: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學習了比和比例的知識以及積累了一些常用數量關係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正反比例這個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正好是規律探究的知識,因此高老師嘗試用整體進入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主要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使學生從變量的角度來認識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從而初步體會函數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學正比例的意義和正比例的圖像,例3教學反比例的意義,而高老師第一課時並沒有進行圖像教學。而是對教材大膽地進行重組,第一課時進行正、反比例意義的教學,第二課時進行正反比例圖像的教學。從意義和圖像兩方面進行對比,用結構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這節課高老師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現出學生“分類方法”的多樣化,在兩次“分類”中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兩種相關聯量變化規律。學生學的比較愉快。

探討的地方有:

1.在出現表格的時候最好加上一個不是相關聯的量的表格讓學生進行分類。如人的身高與體重等。這樣對比更明顯,讓學生知道不相關聯的兩個量要歸類在不能成比例一類,

2.可以讓學生把一組組對應的數據寫出來進行對比,教師也可以板書這樣學生更能直觀的發現他們的比值一樣的.或乘積是一樣的,以便發現規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夠,規律可以讓多個學生嘗試歸納,然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看書得出規範性的數學語言.

4.教學中增加對比練習

5.增加拓展練習,抽象實際事例中的數量變化規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2

自從上學期開始接觸課程綱要,我一直就比較困惑,究竟何爲課程綱要?就這樣在思考困惑中編寫了上學期的課程綱要,與其說是編寫,還不如說是照着學校提供的表格框架“比葫蘆畫瓢”。懵懵懂懂寫了兩個單元,後續大家也沒有在一起溝通交流,以致在寒假中編寫下學期課程綱時還不知其爲何物,仍然是照着框架“比葫蘆畫瓢”,困惑的問題還有不少,特別是關於“實施策略”和“評價策略”的困惑,打電話和外校的同學溝通,她和我一樣困惑。

對於“實施策略”和“評價策略”這兩個方面,我自己的理解。比如“實施策略”,我個人認爲是建立在運用細化課程標準的方法細化出每一節課的目標之後再總結出來的每一節課的具體“實施策略”;而“評價策略”則是延續去年鄭州市舉行的“基於標準的教學設計”比賽中要求的每一節課的具體“評價設計”。如果按照我理解的方法,編寫全冊的課程綱要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因爲據以往的經驗可知細化一節課的標準便會很繁瑣,更何況有部分老師迄今爲止還沒有獨立地對一節課進行過細化課標分析及評價設計。於是在實際具體編寫課程綱要的過程中,老師們往往是從網上或教參上摘錄部分語言即可,完全沒有達到最初編制的目的和效果。

開學第一課,按要求和學生分享課程綱要,白豔自始至終備課我都陪在身邊參與其中,從中我發現了幾個問題:

1、 沒有教過本冊教材的年輕老師對全冊內容不夠了解;

2、 在給學生呈現學習目標的時候還不習慣以“學生”爲主語進行敘寫(源於日常教案中就沒有這樣來寫);

3、 覺得青年教師一定要多讀書,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白老師在週五上了課,課中我發現課件中某些呈現給學生的語言還是不太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待繼續推敲。

接着我自己在兩個班也上了分享課程綱要的課,第一節由於升國旗耽誤十幾分鍾時間而沒有進行完。主要反思第二節在五班的上課情況:

1、 內容對學生來說稍顯枯燥,課堂興致不太高;

2、 部分學生在老師呈現單元學習目標前不願舉手發言,他們說是因爲害怕自己說的和老師總結的不一樣。我的思考:是自己總結的語言不符合學生的語言特點?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日常屬於培養?不管是哪一種因素原因都在老師,都要注意;

3、 部分學生在總結每個單元要學會的內容時會將一些具體的計算方法等說出來。我的思考:由於開學已經好幾天,很多學生已將預習過課本,所以下一次的課程綱要分享一定要放在真正的開學第一課,以免學生已經預習而失去興趣。

4、 讓學生看着整理出來的綱要內容是否有些單調,某些課是否應該結合課本。在其中一個班我有兩個領域的內容是讓學生看着課本分析的,感覺學生看着課本比看着大屏幕的情緒要好一些。

5、 在分析每一節課(或某個單元)的時候是否需要引領學生回憶並猜測學習本節課(或本單元)需要用到以前的哪些知識,滲透知識的遷移,也利於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網絡。

另外我和外校老師溝通此事,他們學校上課的方式和我校略有不同,他們是把課程綱要的表格及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生進行分析研究。這樣學生的興趣可能更低,但我校用PPT呈現卻有兩部分沒有出現。兩者各有利弊,怎樣協調利用,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且行且思,不斷完善。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3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可怕的是,到後來連學數學的信心也沒有了。我一直很困惑??後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 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於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於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爲什麼呢?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鑽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爲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至於淡化課堂筆記,是源於一種現象——我發現筆記記得好的學生,他們的成績不一定好。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爲只知道記筆記的學生,當老師讓他們思考下一道題的時候,他們往往還在做前面一道題的記錄?這樣的學習,怎能談得上思維的發展呢?

2 新理念下的教學應該怎樣?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同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放下權威,變以前的“教師中心”爲“學生中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教學目標的設置也改變一貫的用詞:“使學生??”,體現三級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的心中應時時、處處裝着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選擇例題,成爲學生的合作者、促進者、指導者,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人文精神,培育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形成正確、健康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儘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於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爲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爲什麼?這還可以從教學的本質是什麼談起。

教學的本質是什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角色如何?我們的老師現在都會這樣說: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等等。但問題是我們的教師是否真的讀懂了這個“導”字?我們的學生是否真的成爲了學習的主體?

3 反思教學勢在必行

教學中能否取得以上滿意的效果,關鍵在於教師觀念、教學方式的改變。從我的親身感受來說,這是一個相當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本人有極大的責任心、耐心與勇氣,跟自己習以爲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爲挑戰,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與培訓,更重要的是加強反思性教學,即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中所做出的行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經驗理論化的過程;促進教學觀念(特別是自身存在的內隱理論)改變的強有力的途徑。

4 學生也要反思

如果說老師去反思是爲了更好的教,那麼學生去反思是爲了更好的學,並且還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那麼,高中學生到底怎樣進行反思?教學中我始終帶着這個問題,思索自己的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如何養成?怎樣進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從前人、專家哪裏吸取精華,特別是有關教學反思與教師反思給了我許多零星的想法,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實驗,不斷的否定與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進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總之,作爲一線教師只有積極投入新課程的改革,不斷探索、嘗試新理念的內涵,才能更好的挑戰的新教材的實施。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4

1、敢於對教材進行修改整合。教材的編排意圖很好,但選取的材料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黃老師根據同學們在國慶期間的遊玩購物或平時看到過促銷活動,甚至是購物時有過這樣的體驗,課前熱身中請學生在moodle平臺的討論區中聊了聊自己的購物經驗,平時在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商店的促銷形式,帶着對課堂教學的熱情和興趣走進課堂。黃老師在課中創設了“單櫃滿100減30”的促銷活動情景,請學生當小胖來選擇兩件衣服。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自然而然地運用了大數湊整的方法,這樣的設計非常巧妙。

2、充分體現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數學教學高於生活、數學知識迴歸生活。黃老師制定的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二點就是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中比較三種不同湊整的方法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積累數學事實。情感與態度目標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知數學是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這些目標的設定都是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迴歸於生活。

黃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教師創設的商店促銷“單櫃滿100元減30元”這一情境,購物時的優惠方式本身就是在運用“去尾法”或是類似的方法,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親近感,產生研究問題的願望,很好的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用和有趣。接着根據四年級要訂服裝,黃老師設計了給自己選校服的尺碼。這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燃起學生研究數學的願望。在這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進一法”。“去尾法”和“進一法”的情境設計都是一些生活中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中進行了三種湊整方法的對比,讓學生自己體會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建構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與創設情境相呼應,最後韓老師設計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超市收銀條中積分問題和電費的賬單,瞭解“去尾法”和“進一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不僅僅只存在於商場的促銷和選衣服尺碼這兩個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合理的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感知數學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數學知識在這樣的設計中迴歸到生活,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可以處處用數學。數學知識中的取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數據都是近似值,如我國的人口、佔地面積等等。既然這一知識來源於生活,那就要爲生活需要服務。

我的建議:三種湊整方法的比較,由於數比較大,可以讓學生在獨立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小組交流,擴大交流面,讓表達強的同學帶動表達弱的同學,增強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三種湊整方法的聯繫與區別要講透。在考考你時,可以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去尾法與進一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數學課程教學反思15

在數學課堂中,由於孩子的基礎不同,課堂練習的速度也不同。做題總有先後,而且差距還挺大的。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先完成的小朋友總是無事可做,喜歡講話,開小差,影響其他小朋友。任憑老師扯着嗓子喊:先完成的小朋友檢查或坐端正。他們總是無動於衷!

一般我們低年級老師都會想盡各種辦法來誘騙孩子,有的老師給孩子發星星,有的老師獎勵糖果我一般會帶一些糖果,給乖的、聽話的孩子獎勵糖果,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孩子們爲了得到糖果,都能夠安靜下來或坐端正。但對於這種現象,我就在思考:對錶現好的小朋友以糖果或禮物作爲獎勵,孩子們只是爲了得到我的禮物而聽話,而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改善。

於是,在一節數學課上,又有一些孩子先完成了習題。當然,有小朋友能夠自己細心檢查不發出聲音,但也有一些自顧自的開始講話了。看到這些情形,我抓住幾個典型,對孩子們舉例說:孩子們,像等這些沒等老師提醒就能夠坐得端端正正的小朋友最好,就像產品中的一等品;等老師提醒以後能夠坐好的小朋友的也不錯,就像二等品;如果老師提醒了也沒能坐好的小朋友啊就是三等品了。三等品就是次品了,孩子們,如果我們去買東西,都不喜歡買三等品,都想買質量好的一等品是嗎?你們喜歡做一等品還是三等品呢?單純的孩子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一等品。好,接下來,老師要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是一等品。

就這樣,孩子們想成爲一等品的熱情高漲。每做完一題,總有小朋友坐的端端正正,我不用多提醒了,只要輕描淡寫的一句:,你是一等品。其他小朋友也自然會朝着這個目標靠近。

在接下來的課中,我連典型都不用抓了,有着向善,向上的心的孩子都是想成爲一等品的,我也希望能借由這個,在孩子們間能形成自主,靜心的學習風氣。

我想:當我說安靜以後,有些學生能夠安靜下來,他們只是想我不想惹麻煩。他們是以恐懼爲基礎的,但就像雷夫老師說的: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的行爲表現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爲害怕懲罰纔去做的。我們要讓孩子們主動信任我們,與他們建立夥伴關係,讓他們把第一階段的思維拋在腦後。我不能再犯灌輸第一階段思維的錯誤。又或者有些孩子是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或許,他們只是想在我面前表現好一點,讓老師認爲他是一個好孩子,乖學生。這顯然已經比第一第二階段思維好很多了,層次更高了,但我們是可以做的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