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就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的能力。下面我們來看看四年級植樹問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借鑑。

四年級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四年級植樹問題教學反思1

《植樹問題》以前被演繹出了許多經典課例。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認真地研讀了很多課例,發此刻諸多課例中,存在着這樣一個共同的特點:任課教師都個性重視關於“植樹問題”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區分,即所謂的“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普遍採用了“學生獨立探究(或分組探究)、反饋交流、教師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並將“三種狀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應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同時在這些課例的反思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多學生能找到規律但不能熟練地運用規律,不能把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生活中相似的現象進行知識鏈接。

透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爲“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可分爲兩個不同的教學目標:

一、明確引出“間隔數”與“棵數”這兩者的關係,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並以此爲基礎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使學生真正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二、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並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還是處理得比較好:

1、這節課主線明朗清晰,即從生活中抽取植樹現象,並加以提煉,然後透過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再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於生活實際。

2、我注重教學資料的整體處理,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和重構,設計的例題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的設計,使課堂成爲充滿活力的自由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探究,使學生完整的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比較系統地認識到在直線上植樹有三種狀況,即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3、植樹問題的思維有必須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必須的難度了。所以,我讓學生根據示意圖用算式來表示出植樹的棵數,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透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狀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只栽一端“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之後,再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思想,舉起右手比劃比劃,分析植樹問題三種不同的狀況,即“兩端都栽”“只栽一端”與“兩端都不栽”,從而真正理解這三種狀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係。

4、學生列式計算出三種栽法的棵數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三種狀況,我們在列式計算棵數時,第一步都是先求什麼,怎樣求?透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後得出:要求棵數,得先求間隔數,並清楚地總結出相關的計算公式“總長÷間距=間隔數”,透過公式幫忙學生更好地去掌握這一解題模式。

5、注意反映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鞏固練習之後,我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都內含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能夠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好處。

我感覺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本節課沒有讓學生體驗到“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2、一堂課上下來,覺得還是對學生扶的很牢,沒有完全放開,以至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期盼日後調整改善。

3、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不能進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期望能透過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潛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四年級植樹問題教學反思2

20**年4月15日,我參加了豐都縣三壩鄉錄像課決賽課活動。我參賽的內容是《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的內容。數學廣角作爲人教版新增的內容之一,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我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設計和知識結構分析來看,通過實踐,基本上我感覺還算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有很多收穫,感悟如下:

這個知識點的原型是一條直線路上用不同的間隔來栽樹,得到不同的棵樹,通過數字間的歸納,得出規律性結論並應用。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爲幾個層次:兩端都種,兩端不種,只種一端。在教學中,側重於向學生滲透化歸的數學思想。在我看來,我們不僅僅是讓學生會熟練地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關的實際問題,而應該是將此類題作爲滲透學生化歸思想和原型提煉方法、甚至是培養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一個學習支點,我要做的就是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並提升思維的能力,通過課堂結果來看,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爲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的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爲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爲線索。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尋找、掌握等模式,而且結合線段圖讓學生理解了爲什麼兩端都要種時,棵樹要比段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棵樹。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彙報交流而得出結論。是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而不是老師給他們灌的。因爲我知道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這裏爲了便於研究,我把例題稍作了改動,原來是20米,每隔5米植一棵,我改爲12米,每隔3米植一棵。(因爲上這節課之前我試上過幾次,學生畫20米就畫的20釐米,本子不夠長。所以我就作了調整。)我把這一個單元的內容拿到這一節課來教學(三種植法),讓他們小組討論幫組設計植樹方案。這個時候在組內就產生了爭議,我不怕他們爭論。有的事情就是要越辯才越明。我覺得學生在爭論是好事。還有教師點撥時指出了段數就是間隔數(因爲在試上時我說間隔數有部分學生不理解,我說段數學生都知道,所以這次教學時我把間隔數改成了段數)。

三、關注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在現實中的`應用有很多,我們不但要講清楚,辨析出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比如安裝路燈,比如切割,比如上樓梯,比如敲鐘,比如鋸木頭等等,掌握了以後都可以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不同的題目,並不斷提出變式的要求。

四、教學中,我認爲以下幾點要改進:

1、由於這節課充分展示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所以容量比較大,有個別學生吃不透,對教材的梳理上還要學會取捨,照顧好中差生。

2、除非題目中出現很明顯的兩端都種,否則學生不大會主動判斷屬於哪一類植樹問題。

3、解決問題時,審題不夠謹慎,容易忽略兩邊或者兩端這樣的詞語。

4、教師對課堂的生成問題處理還不夠靈活。

5、對學生的評價這塊還顯得能力不足。

6、普通話也有待提高。

總之,一節課下來,發現自己真的還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而且這些不足還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反思自己,今後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秀課例,特別是應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運用與實際教學中。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一點一滴積累和改進,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調控、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看到令自己滿意的自己。

四年級植樹問題教學反思3

畫圖理解加強訓練: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覺得讓學生畫圖來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數學離不開訓練,特別是對小學生,因爲他們的忘性較大,很多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的很好,但時間一長,就會遺忘。這樣,就要求教師注重平時的有意識的強化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加深理。

走近生活把握細節: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在學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幾種不同種法的基礎上,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題型,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並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