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希、冉有、公西華侍坐》說課稿 (人教版高一)

 《論語》是經典的儒家文化論著,據說“半部論語,可安天下”, 先秦諸子散文是我國古代文苑中一座異彩紛呈的花壇。它給後人的啓迪無限豐富,使人歎爲觀止。而《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學、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觀點,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資料。一文描寫了師生暢談“志”--理想的情景,氣氛和諧,用生動的對話描寫和傳神的情態描寫使人物的個性鮮明。

   我們需要帶着崇仰的心情與學生一起感受大師風采,聆聽聖人教誨。今天我說課的課題就是來自於《論語選讀》的《沂水春風》。此文描寫了師生暢談“志”--理想的情景,氣氛和諧,用生動的對話描寫和傳神的情態描寫使人物的個性鮮明。這裏有一羣鮮活的學生,有一場經典的對話,有一個永恆的話題。下面就爲大家展示一下我對這一課的教學設想:  

一、 教材分析

(一)大綱要求  

《論語選讀》是繼必修模塊之後,“文化論著”系列選修課的一種,安排在高二上學期。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文化的能力。全書共十五課,大體分爲政治、修身、學習與教育、哲學四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不同專題。但具體到每則材料的話,則並不排除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解讀。《沂水春風》雖然是課本中第十三課(學習與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討論志向的情景,是全書中集中闡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爲鮮明的文章,不同於其它語錄那般篇幅短小。在上過《爲政以德》和《克己復禮》之後,學生對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經有所瞭解,所以可以將《沂水春風》提上來先上,使得學生能進一步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目標和終極理想。

(二)課文分析文章主要由人物對話組成,間有簡練而傳神的人物神態舉止的刻畫。這次談話的主題是言志。主要表達了儒家的治國理想。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由“問志”--“述志”-“評志”三部分組成。從文本的思想內涵的閱讀理解看,“述志”部分是重點,“評志”部分是難點,即孔爲何“哂由”,又爲何“與點”,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從文本的結構形式看,四弟子所述之“志”的內在關聯也是個難點。子路的“以勇強國”,冉有的“以糧富國”,公西華的“以禮治國”,曾皙的“教化治國”,這四者之間是否存在着某種內在聯繫,孔子的“志向”又是什麼?這些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在指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的時候,應該採用互文閱讀的原則,適當引進一些名家對此文的解讀、闡釋供學生參考,以加深學生對這一文本思想內涵的準確的把握。

(三)、教學設想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學則要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書面語言,口語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養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養語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導學生反覆誦讀,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和節奏特徵,訓練文言的特殊語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用了極簡省而傳神的筆墨,記敘了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師生之間關於“志”的一次充滿情趣的對話。只有反覆吟誦,才能完成對孔子師生不同性格的具體體認。其次,藉助課文內容,重點訓練對常用詞語、常見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點賞析精闢的語句,把握文章的內容,學會評價。

就本課的具體情況,我準備分三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第一課時導入新課,簡介課文有關知識,學生初讀、自學課文;第二課時檢查自學,導讀課文,理解本課內容;第三課時品味課文,歸納總結。

二、 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中對《論語選讀》的具體學習要求是正確理解課文,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個人精神品格,體會並把握閱讀文化論著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培養文言語感,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據此,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積累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過朗讀,培養語感,背誦文中重點章句。  

2、過程與方法:通過梳理課文內容,瞭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與比較閱讀,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孔子的教學風格及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雖然《論語選讀》的每一篇都有註釋和全文翻譯,但針對我們學生的實際文言文閱讀水平和歷史文化積澱,我還是將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詞教學作爲了重點之一,要求學生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等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並積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則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和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也提到《論語選讀》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嘗試運用自主預習、課堂誦讀、小組探究、比較閱讀等教學方法,力求引導學生從三子之志入手,明確他們的共同點,然後描繪沂水春風圖,概括曾皙的志向,並從孔子的點評中,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希望學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沂水春風的意境,在閱讀過程中,繼續鞏固文言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師及時點撥、啓發、評價,把問題引向深處,突破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輔助步驟,因此,我準備在上本課前給學生布置好以下預習任務:1、讀準本課字音,讀不準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詞典解決。2、讀熟課文,結合註釋思考文章語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劃上記號。

教師則編寫和印發有關《論語》的資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創辦私學,開私人講學之風。相傳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詩、書、易、禮、春秋、樂)七十二人(據《史記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倡“有教無類”,注重“因材施教”,對普及和發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貢獻。

    (2)《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弟子編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內容是記錄孔子的言行,有孔子應答弟子和當時的話,也有關於弟子間談論孔子言論的記錄。總體上來說,可稱爲語錄體散文。章節簡短,語言樸素、比較精煉扼要,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格言,有不少是從《論語》中繼承而來的。

(3)《論語先進》,這一篇記錄孔子對學生的評論。共二十六章。課文是最後一章,是《論語》中寫得比較長而又比較生動的一章。文章記錄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關於“志”的討論,寥寥三百餘字,寫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志趣愛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獷,冉有、公西華的謙遜謹慎,曾皙的從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

(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由“立志”這一話題引入。師生問答。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都談到了志向之於人的生存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大家能否說上一兩句?在問答談話中,師生共同明確:“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直”“古之成大事者,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思路:我選擇的是一句耳熟能詳的孔子名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予以導入,由此激發學生興趣,並形成明確指向--各言其志,順利進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關於“志”的討論。

2、 預習檢查:

請學生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易讀錯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請學生說說有關《論語》和孔子的情況,要求用精練的語言歸納。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資料。)

    通過預習檢查能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更清楚,對孔子的有關情況更明瞭,爲下文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能力。

學生自學:

    給學生明確自學的要求爲:參閱預習材料,藉助工具書和課本的註釋,通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劃上線;能小結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自學,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更爲熟悉,也能讓學生髮現自己的疑難所在,爲後文的師生互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2)標題解析 主要講兩點:A“侍坐”之意B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者之間的順序問題。引朱熹的解釋,這裏有年齡的大小之序.

2、整體感知(初讀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讀課文和填寫空格的形式完成對文本的熟悉,並且同時注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來排除閱讀障礙,梳理文言字詞與文言特殊現象。預習到位的話,學生很容易理清問志,述志,評志這條思路,然後爲下面的探究環節做鋪墊。

導讀課文:

    逐段導讀課文,並結合學生的自學,讓學生逐段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具體內容略)

    通過這個步驟,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譯課文,同時達到能基本背誦課文的目的。

3、總結課文:

    首先是理清課文的思路,整體把握文意並劃分層次,通過討論法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爲一部分也可以。) 

3、深入研讀(再讀文本,瞭解志向)  局部精讀,品讀語言。這一過程教師着眼於鑑賞,字句的疏通採用隨文點撥的方式。不把段落拆卸成雞零狗碎的類似大學古漢語課的煩瑣解釋。

這一環節是這一課時的重點,要緊鑼密鼓地引導學生反覆揣摩。

 要求學生用課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較三子之志與曾點之志,進而關注曾點的志向。主要學習方法是從文本中尋找信息,對於學生來說,這個環節可以通過閱讀自主完成,難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須要給學生講清楚,並且積累起來。  

同時注意指導學生朗讀,子路的直率與勇武要用較高的語調較快的語速讀出來,而冉有和公西華的回答則要讀出謙遜的味道,進而關注曾皙,用輕鬆緩慢的語氣讀出歡快愉悅的心情,想象並概括“沂水春風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這一環節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評價他人的看法,在互動中進步,在切磋中成長。

(1)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願爲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並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徵。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謙虛--嘆之 

公西華:更謙虛--惜之       曾皙:灑脫--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並不難。

二探究:孔子如何評價弟子所言之“志”?

首先,孔子對這四個弟子的才幹是愛惜有加的,是給予了比較充分的肯定的。他的“哂由”,主要在於對其“不讓”的不以爲然。在孔子看來,“爲國以禮”,而子路“其言不讓”,發言草率,有欠深思熟慮,這是有悖於“謙謙君子”的“禮儀”的;而且子路的爲政主張-- “有勇且知方”,更多地傾向於武力征戰,這與孔子之禮樂治國相去甚遠。冉由又顯得太謙卑,公西華更甚。

4、探究學習(三探)  

這是課堂的重點環節,計劃用時15-20分鐘。基於學生的文史知識現狀,在探究過程中,適當引入他人的評論,啓發學生髮散性思維,聯繫前面所學過的三篇課文,幫助學生理解孔子“與點”的原因。課堂組織形式是小組探討,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調控,確定討論問題,確定討論時間,確定討論形式,防止學生渾水摸魚,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討論階段就會失去控制,導致很多問題浮於形式而沒有深入追究其內涵。  

這探討過程分爲三步,第一步,藉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學過的課文,學生應該能夠理解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與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是一致的。  

其中較難較難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與點”說明了什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心。可以抓住學生存疑心理,適當引入課外相關材料啓發學生思考,也可提示學生回顧前面所學課文,在師生互動中,共同達成教學目標,明白曾皙所描繪的沂水春風圖正好體現了孔子禮樂治國的理想境界。(預設:春秋亂世背景,孔子治國之道,孔子政治理想,沂水春風圖) 

分析: 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問題,因爲曾點的“志”從字面上看,不過是和人出去遊玩而已(教參就這樣翻譯的),其他三人都是從如何治理國家的角度來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們回答他們的政治理想,所以“與點”是令人費解的。弄清這個問題,對全文的理解會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人們已經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過不少分析,這裏姑且不論。 讓我們先來剖析曾點的回答吧。其中關於曾皙所述景象的內涵,可能學生會有不同的理解,教師作適當的闡釋,如王充《論衡明衡篇》有對“雩”的文化內涵作了考證,這是一種祭祀儀式,也與古代的禮樂有關。教師要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的心靈親密接觸,那種只見文字不見人的閱讀,是沒有深度的,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鈍化。由於是選段,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最好讀讀《先進》全篇,也可找來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來讀一讀,這樣在解讀文本的時候不至於斷章取義,也便於還原人物的真實的性格形象,如“先進”篇中就有多次提到子路與冉有等人的個性。如: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    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    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見:冉有的個性是習於退縮,不敢急進,孔子教導他,懂了的學問,就要去實踐、去力行。而子路則不同,勇敢,“兼人”--生命力非常強,精力、氣魄超過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冒進,孔子認爲應該有所收斂。

“莫春”,陰曆三月,即陽曆四月,從氣候上看,北方(魯國,現山東境內)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怎麼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恐怕難以解釋得通吧?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臺!!是能隨便上去的地方嗎?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禮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下面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爲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願爲小相”,“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因爲孔子認爲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瞭解老師的意圖,曾點描繪的那幅恬靜、清華、安適的圖景之後的一聲“喟然長嘆”中去感悟。曾點所講的那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每個人都能夠真正享受了生命。這是完美人生的憧憬。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讚賞呢?

解讀這一段,不妨讓學生以當代的觀念來審視這一古代社會的圖景,估計學生會牽引到“和諧社會”等話題,當不可枝節過多。點到爲止即可。

                  

而第三步則是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期望學生能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通過展示周國平《孔子的灑脫》,于丹《論語心得》等現代名家的解讀,幫助學生感受論語精神對現代人的積極作用。

設計問題:這幾個弟子,你更喜歡哪一位?讓學生各抒已見。(1)子路對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創敢拼的勇氣。但是謙虛仍然是美德。子路雖然魯莽,卻是諸子中最可愛的一位。人生處世固不可驕氣凌人,但處處謙退,必先輸就了幾分生氣,也不無虛僞之嫌。特別是年輕人如果沒有了進取之心,如何激發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更談不到危急關頭以天下爲己任救民於水火。我們反對的是一味口出狂言而無實際行動的做法。

5、鏈接:《知其不可而爲之》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將前後知識融會貫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原有知識儲備,對文本進行解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完成知識的遷移和整合。這也是近年來高考考察《論語》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體會荷蓧丈人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人生選擇和孔子積極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業:背誦曾點的志向,並談談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迴歸文言文教學的本真,積累文言文化常識,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積極意義,併爲我所用。

7、課後延伸:我們來表演----課本劇 

五、教學反思  

整堂課的設計緊緊圍繞新課標要求,注重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疑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較貼合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關注學生個體成長與個性發展,教學過程清晰流暢,表格設計簡潔明瞭,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注重學生自主學習,但基於學生的文史知識儲備,課外拓展還做得不夠主要還只是立足於文本,課外資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學生在分析概括時拘泥於文本,而無法根據歷史背景和時代特點將自己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這是本次教學設計中忽略的地方,今後需改進

 

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