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課時計劃(備課時間05年10月28日 第9周)第1課時(總40課時 )

課題 教學目的 重點 難點 教法和手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瞭解“諸子”散文和《論語》的有關知識。理解文中重點詞句和課文內容。 弄懂重點字詞、句子,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重點字詞、句式            

誦讀式

講讀式

討論式

[教學過程]

一、導語:在中國有這麼一個人,他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他是個學者、是個教師、是個政治活動家、在當時他並不走紅,可以說有些背運。但在兩千五百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中,他成了一位比任何人都有影響、比任何人的歷史地位都高的讓世人敬仰的偉大人物,這個人就是被中國人尊爲聖人的孔子。初中時我們學過他的一些文章,對他有過一些瞭解,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更深刻地瞭解他。 

二、瞭解“諸子”散文和《論語》的有關知識。

(一)瞭解“諸子”散文(簡單學習瞭解)

(二)孔子生平和《論語》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後來私人辦學,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還在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代以後,孔子學說成爲二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爲聖人。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於今。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爲“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闢的言論成爲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後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三、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斷句停頓。學生通過初讀,篩選出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可藉助工具書、課文註釋學習。(師生互動-指導學生默讀)

(二)教師範讀課文(師生互動-指導學生對自己有問題的地方進行糾正)

(三)指導學生再讀課文,檢查學生朗讀情況(師生互動-對問題學生個別指導糾正)

四、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文中涉及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師生互動-先自學質疑,再提出問題進行討論解答)

(一)重點詞語

以: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3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

之:1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2赤也爲之小,孰能爲之大。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4由也爲之。5是故哂之。

何: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3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4夫子何哂由也。

如: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禮樂,以俟君子。4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乎: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異乎三子者之撰。

(二)重點句子                                                                   賓語前置句:1不吾知也。2如或知爾,則何以哉。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介賓短語後置:1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2異乎三子者之撰。

(三)指導學習課語文,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五、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二。

 

 課時計劃 (備課時間05年10月28日第9周)  第2課時 (41課時 )

課題 教學目的 重點 難點 教法和手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學習課文結構,理解文中表現的主要思想和寫作特色 理解文中表現的主要思想和寫作特色。 對文中表現的主要思想準確理解 討論式

講讀式

[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結構,理解文中表現的主要思想(師生互動-先自學質疑,再提出問題進行討論解答)

問題:1文章內容可分爲幾個部分?各部的主要內容如何總結?

2談話是在怎樣的氣氛中進行的。

3各人的志向都是什麼?從談話中能反映出各人怎樣的性格特點?4孔子對各位學生所述之志的態度如何?是如合評價的

5文中反映出孔子怎樣的思想?表現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怎樣關係。?

明確:課文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這一部分,孔子向學生問志。孔子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爲他們創造一個輕鬆、親切、活躍的環境。可見孔子確是一位高明的老師。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各述其志。

第1個層次(“子路率爾”──“夫子哂之。”):寫子路述說己志。孔子見子路不謙讓,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評,又不傷其自尊。

第2個層次(“求,爾何如?”──“以俟君子。”):寫冉有述志。他“長於政事”,認爲儒家的最高理想──實現禮治,要等待君子協助才能辦到。

第3個層次(“赤,爾何如”──“願爲小相焉。”):記述公西華述志。他很重視禮治,年齡雖小,態度卻很謙恭。

第4個層次(“點,爾何如?”──“吾與點也。”):這一層次,寫曾皙述志。孔子對曾皙予以讚揚。

這一部分,是寫子路先回答說,他有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孔子對他的話不以爲然,報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圓幾十裏的小國的才能。公西華的回答更爲謙遜,他說自己的才能只配做個小司儀官。孔子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話都沒有立即表明態度。曾皙表示不願做官,但他所描繪的師生暮春郊遊的美好圖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禮治”社會的景象,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體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對他的話非常感慨,當即表示贊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總評各人之志。

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談的志向逐個加以評價。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究禮讓,可是子路的話表現得不謙讓,所以笑他。而對冉有和公西華的謙遜態度是滿意的,尤其是對公西華,從他的才德看,足可勝任一個大司儀官。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們師生關係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對每個人的情況瞭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談中,也引導學生立志,關心國家政事,堅持正面教育爲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當四個學生述志後,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言上升到“禮治”,將他們要做的事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很有指導意義。

二、品味賞析本文寫作特色。(師生互動--提問--討論--解答)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記述,五個人的發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教養,顯得深刻而生動。

2.全篇以“言志”爲中心組織材料,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現力較強。

3.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師生間的對話,將人物的心情語態,精神氣質,都傳神地表現出來,寫得簡練含蓄,生動感人。

三、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