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彼既成,衆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人家功成名就了,人們才覺得驚奇、稱異,不曉得成功的後面,是多麼的不容易。你們這些小孩子,應該早早立志,“人活一口氣,樹在一張皮”,人不立志,終歸是個凡人。

三字經詳解:彼既成,衆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彼既成,衆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曾 國藩教育子侄讀書,提出三點要求,首先就是立志,然後纔是持之以恆地向學。曾國藩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 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人苟能自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爲?何必藉助於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爲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

在中國文化裏面,宋代大儒張載——張橫渠先生有四句名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已成爲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目標,後世學者都以此立志而學,事實上也應該如此讀書求學。

以上舉完了年老勤於學的例子,下面再舉年幼志於學的例子。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北 齊的祖瑩八歲的時候就能夠詠詩,能背誦《詩經》《尚書》等經典。祖瑩,字元珍,范陽南北朝時後魏人。《魏書?祖瑩傳》中載:祖瑩“八歲能通《詩》、 《書》,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於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由是聲譽甚盛,時號爲聖小兒。十二歲爲中書學生,時人云:京師楚楚袁與祖,洛中翩翩祖與 袁。以文學見重,常言:“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祖瑩好學,十二歲爲中書學生,時時沉緬於書籍,夜以繼日地苦讀。父母擔心他身體會出毛病,禁止他讀書,晚上不給他火種。他暗將火種藏在灰裏,等到父母都睡熟了,就用被子把窗戶遮蓋起來,點起燈來讀書。中書監高允讚歎說:“此子才器,遠非諸生所急,必當前程遠大”。

有 一次,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祖瑩被選爲主講。學生都已經到齊了,祖瑩因爲夜裏讀書太遲,睡過了頭。他慌忙之中誤將同房學生李孝怡的一本《曲禮》當作 《尚書》。上了講臺才發現拿錯了書,張天龍很嚴厲,祖瑩不敢再回去換書,就將錯就錯,把《曲禮》放在面前,誦讀《尚書》三篇,不漏一字。講罷,李孝怡發現 了這一情況,報告給張天龍,所有的人都極爲驚異。

高祖得知此事後,招祖瑩入宮,令誦五經章句並陳述大義。聽後大加讚賞,並開玩笑說:“昔堯流放共工到幽州北裔之地,這麼差的地方,怎麼忽然出來個神童呢”?祖瑩後官至一同三司,進爵爲伯。

另外一個是唐朝的李泌,他七歲的時候下棋,就能夠以此爲題,當場賦詩。李泌是宋朝以前最大的藏書家,在他父親李承休一輩已有藏書兩萬餘卷,到李泌相德宗、封鄴侯的時候,藏書已過萬餘卷。韓愈有詩說:“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後世纔將藏書之處稱“鄴架”。

李泌是歷史上一位類似諸葛亮、劉伯溫的傳奇人物,但論智論功,似乎又在此二位之上。諸葛亮累死於蜀漢,劉伯溫被迫服毒身亡,相比之下,李泌就比他們都高明多了。

李泌,字長源,唐朝中期趙郡中山人,自幼時以“奇童”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以後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間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鄴縣侯。

李 唐江山遭安史之亂的大劫而能不垮,實賴兩人之力:外面靠郭子儀東征西討,朝裏面靠李泌運籌帷幄。李泌不但在軍事上出謀劃策,以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平定安 史之亂,居功卓著;而且在李輔國、元載等權佞橫行之時,還爲朝廷選薦、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將如韓晃、李晟、馬燧等人。至於處理與回鶻、吐蕃等異族關係,李泌 獻言建策,爲當時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決策人之一。其他如興屯田、定人事、開財源等,李泌也無不與之,多謀善斷,屢見奇效。

李泌的奇功之一,一身勝任總長、外長、財長數職,奇功之二是對皇帝家務的全面介入。皇帝的家事歷來就屬於“閒人免進”之列,否則就是找死。歷史上,因皇帝鬧家務而骨肉相殘,導致政局大動盪甚至皇權崩潰的事例太多了。

當 李泌之時,朝廷之脆弱,實在已容不得再禍起蕭牆。李泌以其耿耿忠心,過人的才智,當仁不讓地充當了皇室調停人,竭力修補肅宗與玄宗之間的對立,苦苦維護肅 宗父子間的正常關係。他甚至甘冒殺身滅門的風險,阻德宗廢立太子、諫肅宗寵立張後。在中唐內憂外患之際,朝廷能維持政局的基本穩定,李泌功莫大焉。

李 泌之奇,還奇在他同皇帝之間奇蹟般的君臣關係。李泌曾對肅宗自陳有“五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與肅宗、代 宗、德宗三帝,李泌始終保持着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與肅宗“出陪輿輦,同榻而寢”;李泌不葷不娶,代宗強使其娶妻食肉;對德宗則指其爲桀紂而無妨。

儘管李泌因遭權佞忌嫉,四次罷官下野,但新帝即位,立即便徵召李泌。連爲四帝寵幸,史所罕見,其因一則李泌忠心可鑑,所言所行無不爲皇帝江山;二則李泌智比張良,洞徹人性,寵辱不驚,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則李泌進諫建言極具策略,總是設身處地,循薰善誘,感悟帝心。

《舊唐書》把李泌併入八人合傳中, 篇幅不過區區千多字,且評價極低,指責他“長於鬼道,隨時俯仰,無足可稱。”歐陽修《新唐書》有所匡正,語近公平,但也未充分重視。惟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不惜筆墨,於客觀之中還李泌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