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成語詳解

斷頭將軍

【注音】duàn tóu jiāng jūn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劉備取得荊州以後,擔心曹操進犯,就聽從諸葛亮與龐統的建議,向四川進軍。劉璋擔心曹操進犯,就給了劉備一些錢糧,讓他據守益州抗曹。劉備派張飛進兵成都,在巴郡活捉太守嚴顏。嚴顏拒不投降說: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

【典故】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解釋】比喻堅決抵抗,寧死不屈的將領。

【用法】作賓語、定語;形容英雄

【示例】大小三軍都來看斷頭將軍呀!(清·孔尚任《桃花扇·劫寶》)

封豕長蛇

【拼音】fēng shǐ cháng shé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復興吳國,並趁楚國內亂時出兵伐楚,將楚平王掘墓鞭屍。伍子胥的原好友申包胥奉楚昭王之命赴秦國求助,在秦哀公面前說吳國是封豕長蛇,一旦佔領了楚國就會向北發展,秦哀公出兵援楚。

【出處】吳爲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  《左傳·定公四年》

【解釋】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壞人

近義詞】毒蛇猛獸、牛鬼蛇神

【相反詞】祥麟威風

【成語示列】而今而後,所當有利兵堅盾,環衛其身,毋俾封豕長蛇,薦食上國。  魯迅《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

蚍蜉撼大樹

【拼音】pí fú hàn dà shù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李白、杜甫剛去世不久,就有人對這兩位詩人的作品妄加詆譭,韓愈對此很不滿意,就寫給好友《調張籍》一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羣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得到張籍的贊同。

【出處】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唐·韓愈《昌黎先生集·調張籍》

【釋義】撼:搖動。螞蟻想搖動大樹。比喻不自量力。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不自量力

近義詞】蚍蜉撼樹

【成語示列】真可謂‘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了!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唯利是圖

【注音】wéi lì shì tú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秦桓公經常不講信義,他與晉厲公在令狐簽訂盟約,回國後就背信棄義,慫恿狄、楚去進攻晉國,他對楚王說:“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晉厲公非常氣憤,派大臣呂相去與秦國絕交,兩國斷交後不久就發生了戰爭。

【出處】餘雖與晉出入,餘唯利是視。  《左傳·成公十三年》

【解釋】唯:只有;圖:圖謀,追求。只要有利可圖,什麼事都幹。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只要有利就幹

【相近詞】自私自利、見利忘義

【相反詞】大公無私、見義勇爲

【成語例句】

◎ 筆者問他爲啥不去,劉藝說:"我總覺得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對不起軍人的稱號。"

◎ 企業的增加,農民轉而做工,唯利是圖觀念的驅使,這些原因使溫州流出了一些質量很低劣的東西,敗壞了溫州的名聲。

◎ 作爲資本家,他們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代表者,因此他們的思想,自然反映了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

◎ 唯利是圖、貪得無厭是資本家的本性,追逐剩餘價值是資本家進行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

◎ 就在半個月前,一個唯利是圖的房東差點撼動了她生活的地基。

鑿壁偷光

【注音】záo bì tōu guāng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解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勤學

【相近詞】囊蟲映雪、穿壁引光、廢寢忘食、鑿壁借光

反義詞】不學無術

【示例】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鑿壁偷光”的志士。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故事】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爲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口若懸河

【注音】kǒu ruò xuán hé

【成語故事】晉朝讀書人郭象,他善於思考問題,把書本上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談話上,他經過潛心研究老子、莊子的學說,不願意做官。他談起話來引經據典,頭頭是道,人們對天很敬佩,評論他的談話好像“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出處】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唐·韓愈《石鼓歌》

【解釋】若:好像;懸河:激流傾瀉。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口才很好

【相近詞】誇誇其談、侃侃而談、能言善辯

【相反詞】沉默寡言、噤若寒蟬、閉口無言

【其它使用】

◎ 他的發言既不象博古那樣口若懸河,才華橫溢;也不象毛澤東那樣機智幽默,談笑風生;更不象周恩來那樣富有條理,準確周密;也不象朱德那樣淳樸親切,帶有濃厚的泥土味。

◎ 總之,讓性格內向者變得熱情奔放、激情盪漾、口若懸河、高朋滿座是既不現實也無必要的。

◎ 情況是這樣,而你口若懸河,說自己有理,硬把自己的看法強加於人,我認爲這種態度是不值得讚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