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精髓

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金剛經的精髓,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這一觀念,在我心中已定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自從有了這一認知以後,一想起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想起《金剛經》,反之也同樣。很長一段時間來,一上座心底就起“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話頭,就連有時上街,心中也不時要生起“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念頭,久久不放。爲什麼我對《金剛經》有如此提要,將“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視爲其精髓?我是這樣體會的。

從經的形式上看,《金剛經》全長不達萬字,然佛在經中直接說到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地方不下20處。如此並不顯長的一篇經文,佛爲什麼屢屢說及這些言語呢?是隨意的重複嗎?顯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義。這使得我不得不着重這幾句經文,並着力去思索。

從經的內容上看,細讀《金剛經》,面對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覆強調我相,人生,衆生相,壽者相,再細晶經文,全經的理論基本都是在闡明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教理。譬如:“不住於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來不應此具足諸相見”,“不生法相”等等。儘管種種表述不盡相同,但其實質都是在教誨弟子不要住相。而一切相中,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根本相。

從經的立意上看。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鮮明地指出,這部經是“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佛告訴須菩提,“當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禪宗六祖也曾說過,《金剛經》“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佛在經中以最簡明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弟子,佛與一切衆生的差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真乃一語道破天機。只可憐衆生迷妄於相,難以置信。

從學佛的根本目的看。學佛人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佛理的掌握,正確認識世界,正確認識生命,從而創造一個完全自由覺悟的新人。佛在悟道之際就有“原來衆生實平等無異,皆有佛性,能人佛不可思議解脫之境。如今卻被愚癡妄想所蓋,不見自性真心。”用佛悟道時的感嘆來對照讀《金剛經》,不難發現佛所指的“衆生愚癡妄想”,實質上就是一個“相”字。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住一切諸相,即名衆生。佛與衆生僅一“相”之隔。推倒這堵“相”牆,化掉這堵“相”障,佛與衆生一體相通。如何做得到這一點?從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處着力。這是一切學佛人的根本着力點。

其實,我們久讀《金剛經》,心中就有這樣一個感知: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恰如一條束縛衆生的鎖鏈。正因爲有這條無形鎖鏈的牽制,使得衆生只得在六道中遷流不止,運轉不息。要解脫六道的桎梏,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根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想,無論學佛人讀的什麼經,修的什麼法門,行的什麼方便,破除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是必須的。在諸相之中,我相爲首,爲根。我相一除,其餘諸相全無。我相一生,諸相自然應緣而起。故此,佛在《金剛經》中花大氣力專講我相之弊。如,“發願度衆生人無餘涅槃,不能有我相。佈施不能有我相等等。爲什麼有的人讀誦《金剛經》,一念能生淨信,何以故?也是無我相。即便已經修得佛果者,也不能有我相,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不可有我相。除此之外,佛還以自身爲教,說自己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時,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時如何無我相,正因爲如來無我相,燃燈佛才予以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還教授道,但凡有我,如“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我當莊嚴佛土”,“我有所說法”等等,都“是不名菩薩”。爲什麼呢?如來一語道破:“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這就是凡夫的迷障,被一個虛幻的“我”所迷、所困、所牽。於此,衆生就只好在六道圈中打轉,這正是一切衆生的可悲可憫之處。

認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金剛經》的精髓,我以爲對一個學佛人是極爲重要的,特別是對居家學佛者,益處更爲明顯,她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有利於深解《金剛經》。《金剛經》的基本句式結構是,說是A,即非A,故名是A。如:“如來說三千大幹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等。這種句式最爲準確地表述了宇宙世界本體與本體之諸現象之間的關係。但世人讀懂這句式的並不多,就連當代偉人毛澤東也曾問過趙樸初這個問題,原因在哪裏呢?我以爲關鍵在要知道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一旦放下我相,再去讀經,那必定有新的體悟,對經義纔可能深解。一個未學佛的人,必然見A是A,一個學佛人,知道一些佛理,得知見A非A,只有放下我相,體悟佛法的實相者,才透悟見A非A,故名是A。

二是有利於修行。學佛的目的在於瞭解宇宙世界包括生命現象的真相,由此做一個明明白白的覺者。學佛是需要修行的,修行是需要花時間的。但居家學佛入學習、工作、生活的負擔較重,特別是處在當前市場經濟初步興起時期,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都十分緊張,要擠出一些專門時間來修行,必然有一定困難。但我以爲只要時時處處牢記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可以處在一個大的修行之中,就可以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之中,都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時代,從而隨緣生活,正確處理自身所處的一切際遇,就能行往坐臥皆在學佛修行之中,別有一番天地。

拓展閱讀:《金剛經》是怎樣一部經

《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也稱《金剛般若經》,後秦鳩摩羅什譯,一卷,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異譯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諦的同名譯本、唐玄奘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義淨譯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此經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個略本,因爲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剛經》雖然只有一卷,但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在漢地佛教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例如,禪宗六祖惠能就對此經十分推崇,認爲“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

《金剛經》全文約五千四百多字,經梁武帝昭明太子分爲三十二章(分)。通過佛陀與“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的問答,闡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剛經》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無雙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實相者皆是非相”;世界萬法本質上都是“性空幻有”,人們將“如夢幻泡影”的有爲法執爲實有,才生出種種煩惱;爲了破除煩惱就應該掃相破執,這樣才能認識到諸法實相。爲了使人們真正做到掃相破執、無相無住,它還舉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導人們的修行實踐。如,佛陀使一切衆生都得到解脫而進人涅架,卻“無一衆生實解脫者”,因爲衆生之相皆爲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無實實在在之衆生可得,是名衆生。再如,佛陀的身體有三十二種相好,但不能根據這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因爲這不過是外在的虛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因爲這樣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金剛經》對“相”的破斥是十分徹底的,指出對佛法也不能執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煩惱,證悟真理的手段,並不是真理本身。經中以舟筏作喻,說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設,不應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另一個要點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傳六祖惠能聽人誦經至此處言下大悟。住,意爲住著之所,無住,則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於一定對象。因萬法無常住不變之自性,人之認識也不應以固定概念當作事物的`固有本質。《金剛經》最後強調,般若法門是佛法修行解脫的最高智慧,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承諾如果有人信持此經,併爲他人解說,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報不可思議”。該經末尾,佛以一首偈頌作爲全經思想的總結:“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在佛教史上影響極大,被認爲是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衆聖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論,就佛教的信與解來說,主要解決了解的問題;就佛門的知與行來說,主要解決了知的問題,自然成爲諸佛之母。對大乘佛教而言,《金剛經》及其思想有着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金剛經》作爲譯介最早、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對中國佛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把《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南華經》並視爲釋、儒、道三家的宗經寶典。就中國佛教宗派內部而言,隋唐以後天台、三論、法相、華嚴諸宗都十分崇奉《金剛經》,各宗大家都結合宗義寫下了不少有關《金剛經》的註疏。直至近現代,寺院僧人日常課頌和講經說法,都依此經。在民間,《金剛經》對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也隨處可見,連目不識丁的婦孺都有可能隨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剛經》。在佛教扶世助化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金剛經》應驗、感應故事成爲中國民間社會勸善化導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剛經》爲題材的各種文化藝術創作則說明了該經在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和地位。《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中國文化的關係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國佛學與傳統文化的精髓,瞭解一下《金剛經》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