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小楷金剛經全文講解

導語: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傅山小楷金剛經全文講解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傅山小楷金剛經全文講解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般若經》的一部分。佛說《大般若經》六百卷,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翻譯的,第五百七十七卷《第九能斷金剛分》便是流行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共有六種譯本,除玄奘法師外,還有姚秦鳩摩羅什、元魏菩提流支、南北朝真諦、隋朝笈多、唐朝義淨五位法師。現通行的《金剛經》是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翻譯的,因其言簡意賅,切入人心。故修習《金剛經》者多以此本爲典。《金剛經》的廣泛流佈與禪宗有着莫大的關係。禪宗一脈,釋祖拈花,迦葉微笑,教外別傳,以心印心。自達磨祖師傳法東土,以《楞伽經》開示,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以《金剛經》證覺,六祖慧能啓頓悟法門,《金剛經》因而成爲是佛教禪宗的印心寶典。

《金剛經》既然是《大般若經》的一部分,它的核心便是般若。般若,通譯爲智慧。智慧不是聰明,是了悟,是悟後的行持,是需要印證的。一般經解,般若爲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指佛陀所說的一切言教。文字記錄雖然有其侷限性,但“離卻文字,凡聖永隔。”佛的智慧很多便保存在佛經裏。觀照般若中的“觀”,是用心去看,“照”是無明。《論語》中有一段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觀、察三者是有所不同的。觀,既真實不虛,又有體悟在其中,並且光明無暗。故觀照的智慧是成佛的智慧。所謂實相,就是本來面目,就是本心,就是如如來。所以,有“凡心即佛心”、“凡聖無二”之說。如何達到般若,觀音菩薩講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五度是基礎,只有達到般若,才能妙覺圓融、無餘涅盤。

《金剛經》中所闡述的般若波羅蜜是離相無住。笈多法師譯經名爲《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玄奘法師譯爲《能斷金剛分》、義淨法師譯經名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斷就是斷滅,即斷念、斷煩惱、斷一切假相。《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我相是貪,人相是嗔,衆生相是癡,壽者相是慢。佛陀教人就是息滅貪、嗔、癡。故《經》復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知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即是破執、去妄。佛悟道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善哉!善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着,不能證得。”所以,無住於相,便是般若,便是成佛的波羅蜜。但佛不說斷滅相,以免衆生落入斷常二見,不能得無上菩提。故《金剛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通過離相無住、破執去妄所表述的真諦即是“性空幻有”。《大智度論》卷五:“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爲空”。空,不是無,亦不是有,但它是真實的存在。空,比喻的說,有點象宋明理學中所闡述的“天理”。但它的意思還要博大和精深。《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雷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理體無塵,萬法皆空。故爾大德有言:“莫向外求,外是塵垢;莫向內求,內是溼染”。所以說,空是體悟,是妙覺。

《金剛經》的流佈對佛教的.廣泛流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佛教之所以在東土得以紮根、生長、蔓延,其優處主要有兩點:一是簡易,二是速成。簡易,便是善巧方便,利上中下三根。一句阿彌陀佛,便可往生極樂淨土。速成,便是即心即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這種簡易和速成,佛學成爲中國士人文化修養的一個側面。傅山生活的那個時代,不管人們的最終理念如何,佛教的精神都不同程度的影響着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傅山讀過的經、律、論不少,但影響其本身的卻是佛教中的般若思想。《金剛經》、《心經》、《大智度論》都是反映般若、啓迪智慧的。傅山在入獄之後書寫《金剛經》十二卷,其功德不僅在抄經,或許有看破世塵、悟得性空幻有的意思在。

常贊春《跋傅青主先生書小楷金剛經》所說的“世尚傳第十二本者”,民國年間也只出版兩種,即山西書局本和商務印書館本。一九九二年上海書店出版的《傅山小楷金剛經》則是根據商務印書館本翻印的,只是改變了原來青山農黃葆戉題寫的封面和有“承裕堂珍藏”的扉頁。至於其它十本,則沒有面世,下落如何,不得而知。即使山西書局本之原跡,是否被當年山西書局經理趙正楷攜至臺灣,或流落他鄉,今藏何處,亦無從知曉。而商務印書館本被王先生輾轉收藏,並付梓於世,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當然,我們不希望傅山存世的小楷《金剛經》僅此一本,因爲傅山晚年曾託僧人雪峯轉贈曹秋嶽《金剛經》一冊,故爾傅山寫過多少部《金剛經》還有待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