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散文隨筆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爲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如何寫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的散文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的散文隨筆

清明的散文隨筆1

隨着時代的進步,都市化生活越來越濃厚,許多鄉村習俗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能夠流傳的應該稱得上精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到了,人們除了祭祖還願,少數地方還會把老祖宗遺留下的一些生活習俗保留下來。清明節吃清明粑在少數地方似乎也能算是微不足道的精華之一吧。

小時候,我從父輩那裏聽說過清明粑,卻一直沒吃過這種東西,因此想品嚐清明粑的這個夙願就一直藏在心裏。

十年前,我有了新的家庭。婆婆是一位非常賢良的人,我到新家後,不管什麼節日,婆婆都特別重視,因此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記得次年清明節,婆婆說這個節氣有清明粑可吃。我聽得有些興奮,驚訝於我們這些地方向來很少有人做清明粑。婆婆大字不識,怎會知道得那麼多?後來先生告訴我說,婆婆以爲吃了清明粑眼睛會清亮。我對婆婆的這種看法有些將信將疑。

那年婆婆已差不多八十高齡,但身體一直很健康,她執意要去坡上採清明草。

清明草我認識。它是一種野生的草本植物,一般高不過三四寸。清明草長着長而橢圓的葉子,葉及杆子都密密地長着一層灰白的絨毛,看起來不怎麼招人喜歡。等到成熟時期,草的頂端還會開出密匝匝黃色的小花蕊來。

雖然清明草看起來極不顯眼,但在以前,山丘、田埂、路邊……漫山遍野隨處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清明節氣,就到了採摘清明草的最佳時期。

婆婆採來清明草,洗乾淨後把水瀝乾,然後切碎,和上糯米麪、小麥面,再加上適量水、鹽或糖等,揉捏均勻分成拳頭大小的餅狀,放入蒸鍋裏蒸熟,或直接用熱鍋炕熟,清明粑就做成了。

清明粑聞起來沒什麼特別的香味,可咬一口在嘴裏,其香甜軟糯的味道即刻溢了出來;細細品嚐,你不得不讚嘆人類的智慧。

婆婆做的清明粑特別好吃,我由衷的讚歎。或許因我無意間流露的喜愛緣故吧,那年以後,每逢清明時節,婆婆都會親手做她拿手的清明粑給家人吃。

如今,婆婆已然年近九十,子女們都長大成人各自成家,陸續離家在外工作,少有時間回來,只有作爲兒媳的我與先生還呆在婆婆身邊。

前段時間,我忽然想起清明粑來,又恰逢快到清明節了,於是跟先生嘮叨着,說想吃清明粑。先生說現在清明草不好找了,他自己也沒怎麼學會做清明粑,況且婆婆年事已高,這事就閒聊於此。

昨天下班回家,當我又提起清明粑時,先生說婆婆已悄悄揹着他特意去市場買了清明草準備做清明粑。婆婆說她一直記得我喜歡吃清明粑。

沒曾想我念念不忘的清明粑,被婆婆牢牢的記住了,我聽得心裏暖烘烘的。我那慈愛的婆婆,雖然她身體不如十年前,但她記憶力仍舊這麼好,待人依然寬厚仁慈,她老人家怎能不長命百歲呢!

清明的散文隨筆2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問着媽媽:"媽媽媽媽,爺爺是長得什麼樣子呢?"媽媽總是和藹可親地說:"就和媽媽一樣啊!"我的外公在媽媽讀四年級的時候就去世了,也沒留下一張照片。每當其他同學提起外公對自己怎樣好的時候,我總是又羨慕又傷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們迎來的便是年過六旬的外婆。我來到房間裏,折起了紙花,也把一個個思念折進了紙裏。下午,太陽當頭照,我、媽媽、大姨和外婆頂着烈日到山上給外公掃墓。一到山下擡頭仰望,就看見滿山一派翠綠的景象。大姨扛着鋤頭一會把這叢草給除了,一會又把那根刺藤給割了。不一會,一條小路就被我們給"開闢"出來。

來到外公的墳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滿青苔的陶罐,封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裏面裝着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開始除雜草,她們一會把墳墓上的小山竹給鋤了,一會又把雜草給割了,不一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乾乾淨淨的墳墓。

我麻利地從袋子裏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外公的墳墓上,最後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聽媽媽說,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這時,墳墓像變魔術似的變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墳墓前擺上圓鼓鼓的鴨蛋、香噴噴的肉、紅通通的蘋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餞……

我們把香點着,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隨後,我們燒起了紙錢,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聲好像是外公在我們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來:"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媽媽對我說:"孩子,你別哭!人死了不可能復活。你外公雖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孫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會很欣慰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就是對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點點頭。隨後,媽媽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清明的散文隨筆3

今天是乙未年的清明節,又到祭奠先祖的時候了。因爲一些年來經常在外“打工”,以及其它原因,已有七、八年的清明節沒有回老家祭奠先祖了。今年早已做好了清明節無論如何也要回去的計劃,但因這幾天一直陰雨不斷,再加上一些特殊原因,只得放棄清明節的回家祭祖計劃。

之前的一些清明節,當沒有回老家的時候,我往往會在駐地附近找個高昂之處,面對家鄉的方向跪拜,再把幾張冥錢,連同寫的幾句寄託哀思的文字一起點燃,了結思親念祖的殷殷心事……如在福建、在陝北等地時,我都是這樣辦的。在渭南家中時,我多是上到渭南南塬之頂,站在塬邊的最高、最佳處,面對家鄉方向,跪拜在地,並點燃寫着哀思的文字紙張。

放棄了回家祭祖的計劃,那就按常規去渭南南塬吧。但天公不作美,雨不停地下了幾天。你看,前天和昨天,一會兒小雨,一會兒中雨,斷斷續續地下着,昨晚雨也沒有停歇。

今天早晨,我五點鐘就起牀了,電腦上顯示的天氣預報是“小雨”,我再拉開窗簾一看,天色陰沉沉的,樓下的地面溼漉漉的,窗口上方的遮雨篷不時地響着“嘀嗒—嘀嗒—”的聲音,空中好像還零零星星地飄着細細的雨絲。這樣的天氣,上渭南南塬的打算恐怕又得“泡湯”了。如果上不了南塬,那就站在我的北屋窗前,面對家鄉所在的方向祭奠吧。

不到七點鐘我開始準備早飯,邊做着早飯,沒有想到天色竟然慢慢地明亮起來。吃了早飯,到了八點半的時候,陰雲退去了不少,一時半會不會有雨來臨了。由於天還陰着,爲了以防萬一,我就拿起了一把雨傘,向着南塬的方向走去,準備仍按原計劃上渭南南塬祭奠先祖。

由於剛剛雨停,上塬路上有不少小的水坑,好在塬下的路面上鋪有碎石,並不泥濘;塬坡的路面上雖然很溼,但因坡面較陡,且黃土層透水性較好、雨水下滲很快,所以路面並不滑腳。九點多鐘,我就上到了塬頂。

雨後塬面上的樹木、小麥、油菜和草葉上都掛滿了水珠,我在附近走了一會兒,鞋子和褲腿也被水打溼了。

今天早晨聽陝西廣播電臺預告說,今天九點半要在黃帝陵舉行公祭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盛大典禮,我一看手錶,恰恰也到了九點半,於是也對着黃帝陵所在的西北方向,在心中祭拜祭拜我們的始祖黃帝……

我爲了響應文明祭祖的倡議,這次就免了點燃冥錢等的過往做法,只是虔誠地跪了下來,口中叨唸着一個個的親人。我先後叫着我最親最愛和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親、母親、三舅、三妗子,說着對他們的思念之語,遙寄我的思念。我雖然盡力控制,不讓自己太過悲傷,但還是難以控制發自內心的感情勃發,仍遮不住眼角的淚花……我想着我那善良、好學的祖父,我那善良、樂觀的外祖父,我那善良、疼愛我的祖母,我那坎坷一生的父親,我那善良、勤勞、任勞任怨、苦病的母親,我那善良、勤勞、對我有無限恩情的三舅三妗子,我是多麼的感謝你們、思念你們呀!我沒有去擦拭這些飽含着親情、悲情的淚水,任它肆意地在我的兩頰流淌……我的親人吶,你的孫子、外孫、兒子、外甥在向你們磕頭了。我沒有向你們盡多少孝心,你們卻已分別離世六十年、五十年、二十二年、十六年、十四年和十三年了,我有愧呀!如果你們有人還在世的話,我一定要讓你們來分享我的快樂,也讓你們及時來解解我的煩心事……

太陽已經半遮半掩地露了出來,我站起身來,向着北北西方向的家鄉瞭望。我的眼光掠過塬邊的樹木,看着塬下渭南城區那一棟棟的高樓大廈,看着遠處那一條條飄動着的灰色雲朵,憶着我的鄉情、鄉愁,念着我的親人、親情,想着七旬過六的我的過往、現今和未來……

清明的散文隨筆4

很小的時候,我並不清楚清明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只是覺得這一天沒有國慶節、兒童節那樣歡慶熱鬧。人們的臉上少了一份歡笑,多的卻是一份沉重與憂傷。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後,我纔對清明節有所瞭解。婆婆三年前離開了我們,還記得婆婆的棺木被黃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直流。我也說不出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長這麼大第一位親眼目睹離去的親人,我傷心,的是不捨。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像往年一樣到鄉下祭祀掃墓。穿過開滿金黃色油菜花的農田,我放眼望去,山還是那座山,婆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只是墳頭又多了些雜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爺爺的帶領下用鋤頭等工具把雜草清理乾淨,並把它們掃到一塊空地用火燒,聽說是爲防止起山火才選擇在空地的。我看見爸爸在角落燒一種黃色的紙,便好奇地問:“燒這個幹什麼呀?”爸爸回答說:“這是紙錢,燒給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點點頭再也不願多問,因爲我知道,他們心裏很難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嗎?

爺爺點燃了香蠟,伯伯鋪好了墊子,我們長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墳前磕頭。我跪了下來,望着隨風搖曳的燭火,彷彿看到了婆婆那張佈滿皺紋的臉和充滿愛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對我的愛護與唸叨,也似乎聽到了她用微弱的聲音呼喚着我的小名。記憶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聽爺爺講,她年輕時是位生意能手,那時她家因爲做布匹生意成爲當地的一戶富裕人家。後來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變得一無所有,並逃亡到桃源鄉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勞的雙手堅強地生活。婆婆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因爲舊疾癱瘓了,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幾乎就沒出過門。婆婆雖然手腳不方便,但還是很關心我們,聽爺爺講,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孫後代。

灰濛濛的天依然下着細雨。燭火熄滅了,鞭炮聲震耳欲聾。婆婆,清明節到了,我們又來看您啦!知道我們有多想念您嗎?您聽到我們正在向您問好嗎?您一定也在天上關注着我們吧!這樣您就不會寂寞了。

站在墳前,我一邊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絲寒意,一邊胡思亂想,忽然記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我的臉頰溼溼的,分不清是雨還是淚。

清明的散文隨筆5

清明時節的紛紛雨,沖淡了我對挑紅柳綠的期盼,本應是極好的踏青時節卻給這惱人的雨攪了。昨天滬寧高速公路慘烈車禍,舉國震驚,讓人爲之揪心,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一天的垂釣,收穫也是不盡人意,望着左鄰右舍的釣友雖尊稱一口一個師傅老師,而魚獲遠不及他們,我也是汗顏到鞋底了。人道秋風秋雨愁煞人,瞧瞧這綿延不盡的春雨也是夠愁人的。你想吧?這心情恰似這清明的雨,不知是春雨謝了春紅還是春紅辜負了這春雨?唯淺詞吟唱於心了……

朋友近日在吳中萬達廣場美食街開了個店,叫《安營紮寨》誠邀了幾次,未能成行,正好也想換換鬱悶的心情,遂呼朋喚友去喝一杯。大有“將進酒”之風,不敢說同銷萬古憂吧,卻也有春雨摧花朵朵紅,化作塵埃水自流之感。既有悲鬱的無奈也有對來年的期許。自然界如此,人生如此,不都是個輪迴嗎?《安營紮寨》,開在吳中萬達廣場美食街二樓東。聽其名有卸去勞頓小憩一番之意。未到店遠遠那悠揚的蒙族歌曲《鴻雁》已入傳耳畔。將我帶入十幾年前去內蒙草原對四子王旗的回憶,想到那如銀的月光下,草原寂靜如洗,我們一干人啤酒,舉瓶對月唱着草原歌的情景,那皎潔的明月彷彿伸手可及。店內裝飾極具特色,彎弓箭袋馬頭琴,駿馬奔騰圖,服務員蒙族服飾很有韻味。無不顯示其遼闊草原琴聲悠悠的內蒙特色。當然在餐飲競爭激烈的蘇州市場,內蒙美食不多,正因其不多才具可貴,寬敞的店堂,古樸潔淨,透明式的操作間,讓你消費的放心。精美的美食頓讓人食慾大開。這四喜丸子應了四季來財的景,也上了四個。牛羊肉食材全來自內蒙,且烹製到位,口味極佳。價格定位適中。特色菜品也是別具風味,年輕的老闆虎背熊腰,濃眉大眼,優等人種,想想其祖先拈弓搭箭,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橫掃歐洲大陸將華廈版圖擴至1200平方公里,何等自豪。如今自有後人來江南安營紮寨,有是何等霸氣!這種內蒙酒雖無牌稱,口感剛柔相濟回味悠長。價廉物美。酒過三巡。更添數杯。三五知己已喝得風生水起。只可惜了陸大師連日加班勞頓,雖滿面生光,但睨目微詞淺笑,打不起精神,但一聽說幹完這一杯去幹瞪眼,便似乎是換了人間。咳!這清明。

清明的散文隨筆6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俗話說:“穀雨難得雨,清明難得清(晴)。”我們這裏的民俗一般是不在清明節這天掃墓的,因爲清明節這天陰天居多。民俗認爲陰天上墳,燒化的冥幣是假的,在那個世界的親人是得不到的。所以,我們兄妹習慣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給父母掃墓。

其實,清明節掃墓不過是紀念的一種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父母的恩情化作心中永久的懷念!

在50華里外的一個小村。村西頭有一片老樹林。說老樹林,是因爲那片樹林已經栽種好多年了,還是五八年大躍進的時候,村裏的老人們栽的,柳樹居多,楊樹很少。我小的時候,樹木雖然不怎麼高大,但是卻蔥鬱茂密。樹林中的草長得很高,秋雨連綿的時候草地上到處是各種各樣的蘑菇,母親常常領着我採蘑菇。那纔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呢!採回來的蘑菇被母親擇乾淨,晾曬風乾,都收在父親做的紙笸籮中,等到過年時當作最好的菜待客。

因爲沒有人好好管理,現在的老樹林,所剩的樹木已經不多,稀疏地散落在荒沙坡上,荒沙坡彷彿一個脫髮的老者,滿面滄桑地站在西北風中,瑟縮着。當年栽樹的老人們,很多已經作古,父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母親就長眠在這片老樹林中!

幾株老柳樹圍成一圈,一堆黑黃的泥土高高的聳起,泥土下面,是我無盡的思念!十幾年過去了,思念就像野草的種子,被泥土埋藏得越深,生長得就越茁壯!一年一年,種子越來越多,思念越來越濃!

父母善良、勤勞、樸實、豁達,這些,我陸續在以前的文章中寫過,但是卻總覺得沒有把父母寫好。尤其是父親,在他山一樣厚重的恩情裏,我無法抹去對他聰明智慧的敬佩。

我的童年是共和國最困難的日子,也是我家最困難的日子。爲了把十個孩子撫養成人,父母熬盡了心血。爲了一家人的生活,父親除了節省,還非常注重因陋就簡、廢物利用。

在我四五歲以前,全家人必須靠吃野菜度日。夏秋時節,母親每天天不亮就去地裏挖野菜,稍微大一點的哥哥們放學後也要出去挖野菜。每日兩餐野菜餑餑,都是母親一個人擇菜、洗菜、燙焯、攥幹、剁碎的,勞動量非常大,因爲母親患有乳腺炎,胳膊用力過多就會抻着乳腺發炎,所以,爲了減輕母親的勞動強度,父親製作了一種壓菜的裝置:用木板釘了一個有底無蓋的(蓋子是活動的)箱子,底部和四周用燒紅的鐵棍烙出很多小孔,再用一個形似長條板凳狀的架子支着箱子,地下放上接水的盆子,把焯好的野菜洗淨放進去,上面蓋上活動的蓋子,蓋子上面再放上石塊等重物,不用半天時間,菜裏的水分就慢慢被壓出來了。這個裝置惹得左鄰右舍的嬸子大娘都羨慕母親,嫁了一個心靈手巧、又知疼知熱的丈夫。

在老家幾十年的歲月裏,還有一種特製的器皿,一直被鄰里稱道。那也是父親的發明。

父親雖然是農民,卻博學多才,是個很講究、很會生活的人。在貧窮的日子裏,父親也盡最大努力讓一家人有一個整潔的環境居住。哥哥姐姐們讀過的舊書本,父親都保存下來,農閒的時候就拆開來,用米湯糊牆、糊棚,我們住的雖然是土屋,但是經過父親收拾整理,卻很乾淨溫暖。等牆上和棚上糊的紙壞了、掉下來了,父親會重新糊好,並把破爛的紙片收集起來,用一口大缸泡上。

那些泡着的廢紙片,經過一兩個月的發酵,變成黏糊糊,然後,再經過父親的巧妙加工,被壓縮成各種各樣的器皿:大小不一的盆、形狀各異的箱子、高矮不同的笸籮,外面再用花紙裱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不小心掉在地上也不會像泥瓦盆那樣易碎。可以用來盛放米麪、曬乾的冬菜、針線、旱菸碎葉等各種乾爽的東西。有時,鄉鄰們來串門,看見這些小盆小笸籮的好看實用,會愛不釋手,父親就大方地送給他們一兩件,在他們的讚揚聲中,父親收穫的不僅是發明創造的喜悅,也有幫助別人的快樂。

父母累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

父親喜歡吃甜食,但是在世的時候從未好好享受過;母親愛吃水果,晚年的時候,雖然有條件吃,卻因爲牙齒不好,不能如願。父母都喜歡喝茶,尤其喜歡滇紅茶;父母也都吸菸,他們在世的時候總是自己栽種一些旱菸,葉子很大,用香蒿捂過,味道就很特別,這大概是他們自己發明的香菸製作法吧?所以,每年清明節祭奠父母,我都要買上些父母喜歡的食品飲品,其中有一樣必不能忘記:甜薑片!記得冬天的夜裏,父親有時咳嗽,就嚼上一兩片,他說,能止咳。其實,父親平時也喜歡吃,只是因爲沒條件,所以,每次買來一點點,他都留着咳嗽時才吃。有時我們兄妹誰咳嗽了,父親也給我們吃一兩片。那又甜又辣的清爽感覺,我也喜歡。偶爾在夢裏,我還會看見父母很高興地吃着我帶給他們的東西——我知道,那只是我的願望:希望父母真的能收到兒女的心意!

多少年過去了,那個壓幹苦菜汁水的笨重裝置早已廢棄,變成一堆燒柴,和那個遠去的苦難歲月一起被燃燒成一種永恆的記憶;而那些盛放着苦澀日子裏的親情和快樂的紙器皿,也早已被各種各樣美觀精巧的塑料、陶瓷和玻璃等器皿所代替,但是父親的善良美德和勤勞智慧,卻化作我心中的一座豐碑,愈久彌高,無可替代!

村西頭那片老樹林雖然越來越稀疏,但我心中卻有一片茂密的森林,鬱鬱蔥蔥——因爲有父母的恩情滋養着!

清明的散文隨筆7

清明節,是世人悼念已逝的親朋好友于尊重之人的節日,其中掃墓是清明節鮮明的代表性活動,但是隨着一個個清明節的到來又流去,其節日的代表性活動也露出了種種醜陋的一面,不得不令人爲之思考。

革命先烈之墓誰人真誠來掃?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爲什麼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這是紅歌《英雄讚歌》裏邊的一段歌詞,正如歌曲所表達的意思,我們國家如今的繁榮,人民生活的富裕都離不開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所打下的堅實基礎。可是,在清明節的到來,世人有幾位真心到不是親人而勝似親人的烈士陵園爲先烈去掃墓?不錯,如今清明地是有許多單位或機關集體組織到烈士陵園掃墓,可是對於這些組織的集體掃墓,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什麼?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掃墓時手中高舉的橫幅:某某學校、某某機關之類等等;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掃墓時手中高舉的相機,然後第二天在電視或報紙上看到‘某某單位機關於清明節集體到某某烈士陵園掃墓’之類的新聞。倘若這些團體在烈士陵園好好掃墓在如此這般也罷,而我所看到他們掃墓時的嚴肅和認真只有旁人照相取材時的僅有,而過後則恢復了原有的輕鬆,一路談笑風生,如此行爲豈不做作?先烈的英魂豈容這般褻瀆?清明節你們掃墓如此這般,那麼平日呢?平日裏你們會想起到烈士陵園掃墓嗎?清明節,如今到底還能有多少人真誠到烈士陵園掃墓?

清明節掃墓的鋪張浪費攀比之風

記得以前清明節爲祖先掃墓,燒點紙錢然後在虔誠祭拜一翻即可,可是如今放眼祭品市場,紙錢、紙人、紙房、紙車等等之些,祭品多的可謂是眼花繚亂,而這些祭品也是價格不菲,我曾問過一位老人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老人毫不猶豫的說:沒什麼用,掃墓只要是真心祭拜就行。既然沒什麼用,怎麼還有那麼多人大方的買這些祭品呢?其中原因不外乎面子工程,只要自己朋友爲祖先掃墓時買這些東西當祭品燒給祖先,自己不這樣做,豈不就顯的很沒面子?於是,我比你、你比他,慢慢的就形成一股攀比之風,而要搭上這股攀比之風就需要花費很多不應該花費的金錢,其實清明節掃墓我們祭拜祖先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就行,當然,燒些紙錢也未嘗不可,但是虛榮攀比而造成的鋪張浪費實在不可,這樣你們這些子女把祖先當作什麼了?是尊敬的祖先?還是互相攀比滿足虛榮心的工具?!

清明節假期掃墓變爲出外遊玩現象

早在零七年國家已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傳統節日定爲法定節日,併爲之設了假期,目的是爲了讓人民對這些傳統節日引起重視,可是當人們生活質量的漸而提高,遊玩享樂成爲人們的‘第二生活’,如今國家安排祭拜先祖的清明假期也被人們當作休閒娛樂之日,一年有很多天很多節日可以用來出外遊玩,爲什麼要利用具有如此意義的清明節呢?難道清明節沒有人值得自己爲之掃墓嗎?

清明日,掃墓時;爲祖先,爲先烈。鋪長浪費攀比不可取,認真虔誠用心就足矣;出外遊玩莫爲之,只因清明的意義。逝去故人在哪裏?你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窩裏。

清明的散文隨筆8

兒時的清明節從來沒有過“雨紛紛”,相反,卻總是風和日麗,柳暗花明。

也許是因爲年少不經事,也許是因爲所有的親人:父母兄妹,爺爺奶奶,外婆外公,伯叔姑姨舅,都健在,沒有什麼可悲傷。

如果說生命的延續像朵花,那麼我是花心,外面層層親人擠擠挨挨爲我承擔風雨,我安全而無憂。

再說,大人是去掃墓,去緬懷,我們卻不是。平時大人忙於生計帶我們出行的時間不多,現在與大人出門,彷彿是去遊玩踏青。豈有不樂?

麗江的清明,天氣已經很溫暖,永遠的陽光明媚,柳條上滿是嫩嫩的葉子。折幾段,編成遮涼帽戴在頭頂,柔柔的葉子挨着皮膚,好舒服,身心好像就融入了春天的清新溫柔裏,柳條涼帽如同是我與大自然溝通的信使。

負責走路就可以,柴鍋米菜自有爹爹伯叔他們揹着,他們負重前行,卻走的威武風生。於是追風戲蝶,逗狗趕鴨,一路歡暢。

老祖的墳地在老家的北邊7,8裏的河邊階地,不知道爲什麼選擇那麼遠,莫非是因爲背山面水好風水。小時每每返回時走不動了,就羨慕那些墳地近的人家,現在想來,路長也延長了與親人同行的時間,好事。

到了,大人們搭鍋做飯,我們找滿地裏跑找野蒜。

感覺時間不長,便已經飯菜飄香。幫忙端菜獻飯,被組織着按輩分爲小組依次磕頭。好聖神,個個一本正經,不再打鬧淘氣。

開飯,有股與家裏的飯不一樣的香,大概有花草的香,有太陽的香,石頭的香。天爲棚,地當椅,清風拌飯,鳥聲下菜。好奢侈的排場!

多少年過去了,斗轉星移,已經不是舊時記憶中時光。

倒一杯水酒,祭奠過去如歌歲月。

清明的散文隨筆9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爲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爲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爲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清明的散文隨筆10

“節近清明,一池春綠蛙催雨。”如果撇開上墳祭祖的習俗不講,清明節是一個飽含詩意的節日。《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藤蔓綠了柵欄,四溢的芬芳瀰漫空中,令人心曠神怡。

北宋有《清明上河圖》傳世,爲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其實,清明不僅是一幅民俗畫,更是一幅山水畫。在一個人的不同時期,清明節的色彩是不同的,從年少時的色彩斑斕,逐漸變色,變得有些灰暗,從暖色調轉變成了冷色調。當人到中年,有的親人會不幸離自己而去。因而當清明臨近,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便越來越深,就像清明的雨總如約而至,那麼冰冷那麼潮溼。

年少時,成長在親人的關心、愛護之下,衣食無憂,對世界的認識都停留在美好的層面。那時的清明草兒很青,花兒很香,天空很藍,雲淡風輕。大人手裏的紙錢、祭品,墳前升起的縷縷青煙,在自己這裏沒有絲毫哀傷的意味,那時候的自己不諳世事。少不更事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爲你不知道的真相永遠不會傷害你,不會讓你心痛。

生命的年輪在原本空白的認知上打上了印記,漸漸地,知道什麼是醜、什麼是美,什麼是錯,什麼是對。當歲月的滄桑撕破了懵懂的外衣,痛覺神經開始甦醒。在人生的道路上,辣苦甜酸輪番向自己襲來,全然不管你是否已經準備好。看着自己從小長大的親人會老去,再後來有的親人會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任憑眼淚在你的臉頰肆虐。當人沉溺於悲傷而無法自拔時,看什麼都是灰色的,一切事物的色彩都被剝離,這個時期的清明節自然是灰色的。

而當人從稚嫩走向成熟,看世界的眼光才趨於平衡和真實。他會看到清明時節的爛漫,也會體味清明時追憶往事的痛楚。他用誠摯的心去準備祭品,到先人墳前掃墓,遙寄哀思。清明的雨營造出了恰當的哀思氛圍,爲煙雨清明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年齡段的清明是青色的,是景物的綠色和心情的藍色調和之後的色彩。

其實,清明應該是屬於暖色系的,因爲清明是個飽蘸親情的節氣,是提醒人們不要數典忘祖的節,一個“情”字便可詮釋清明的真諦!

清明的散文隨筆11

今天就是清明節了,每逢清明節我就會想起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大家是否去掃過墓呢?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們今天回老家拜山,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爲爸爸媽媽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纔有了這一次機會。我們回到老家,吃完午飯,便向山出發了。

火辣的太陽曬的我們又增加了一點疲倦,好不容易我們來到山頂,我就拿起掃帚掃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葉,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親人和我一起度過的時光,不禁潸然淚下。但是我不一會我就掃好了,每次祭祖時,我們都會想起爲他們燒一些紙錢、放置一束鮮花。說着我就拿了夥計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媽媽卻有點難過的爲他少了一些紙錢。爺爺把一些雞肉、美酒和水果擺在墓前,祝願他們能在天堂的那一邊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爲了我祝福他們,我們便跪了下來,好想在爲祖宗守靈,願他們能保佑我們幸福平安、生體健康。祭拜完後,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機點燃鞭炮,放完後就走了。

我臨走時,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墳墓,擦乾了眼眶的淚水,隨着下山了。心裏怎麼感覺在百爪心撓?但我也許願祖宗能在天堂過上和我一樣的生活——快樂。通過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來祖宗在天堂的那一邊也應該有一個舒適而又溫暖的“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珍惜生命的點點滴滴,生命不是遊戲,那麼大家在清明節有木有拜過山呢?

清明的散文隨筆12

不喜歡這個日子,總是勾起我無盡的思念!

遠在天堂的父親,您也一定在把女兒想念吧。

也許是這個日子越來越近了,我總是靜靜的一個人,想念您的音容笑貌!

您和女兒心靈相通,是嗎,我的父親!

昨夜您又來到女兒的夢中,滿臉的笑容,輕輕地撫摸我的頭髮,時間彷彿回到了您生前的時光,我高興地叫您,您不出聲,我搖着您的胳膊大聲喊:爸,你幹嘛不理我?我是您的老姑娘!醒來,看窗前已是黯淡了的月光,被淚水打溼了的雙眼。天快亮了吧,睡意全無,就那麼看着無邊的夜色,直到天亮!

父親,我想您了!

您是最疼我的。

自父親走後,我常常會夢見他,夢裏的父親總是不說話,就那麼笑呵呵的看着我,滿臉的慈愛,滿眼的牽掛!

傳說人去世以後,都要喝孟婆湯的,喝下去,從此就忘了前塵過往。

父親一定是拒絕了孟婆湯的!

他怕喝了就忘了他的女兒,他怕看不到他的愛女健康幸福,他不放心,所以常常來夢中看望他的女兒是否無恙!

我的父親,我要把女兒對您的想念寫成信箋,在您的.墳上點燃,我相信,天堂的您一定看得見!我要和您傾訴女兒的心事,讓您放下對不孝女的掛念!

我把信紙上的淚痕風乾,一展笑顏!您可看見?

我告誡自己,以後關於您的文字,我要笑着書寫。可是淚水,還是在笑容裏氾濫!

我的父親,您走了多久,女兒就痛了多久,每每想起您,又何曾淚乾?

最疼我的您走了,女兒是怎樣的努力樂觀,只有我自己清楚!夕陽下,夜色裏,對您的想念就會無邊的蔓延。

父親,此刻,女兒又想起您走的那一天!

您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女兒的臉上,直到閉上眼!

您突然高舉起的雙手,不肯放下,我把手遞到您的手上,您緊緊地握牢,才放下高舉的手,我知您有太多的留戀,太多的牽絆!不願放開不孝女的手,想把最後的餘溫留給我,從此後,冷了,累了,拿來取暖!

您閉上了眼,兩行清淚滑下您的臉頰,您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從此後,女兒就開始了心疼,開始了想念!

父親,天堂裏冷不冷?

女兒對您的思念,是否能爲您取暖?

父親,天堂裏可有辛苦勞煩?

女兒一定好好的,這樣,您是否會展開笑顏?

父親,天堂怎樣,我不知道!人間的冷暖,女兒還在慢慢嚐遍!您放心吧,我,是您的海燕,不會放棄飛翔,不會放棄藍天。

您可聽見?

我的父親,不能再想了,今夜已是註定無眠!

清明的散文隨筆13

清明時節的雨,總是讓這個春天,莫名渲染上一絲憂傷的氣息。在去往公墓的山路上,看着路邊一簇簇的小草,我所有的思緒彷彿一下子就回到了外婆健在時的那些快樂時光裏。

猶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去外婆家。外婆的家鄰山,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那山上除了遍地的山花爛漫地開放着,更有許多小草蔥蔥郁郁地生長着。草叢中還有許多小蒜,它形如小蔥,卻帶着一股特有的誘人香味,在那個貧苦的年代裏,把小蒜洗淨切碎,調入麪粉攪勻,再煎成油餅一直是我相當喜歡的一種美食。應着這一份誘惑,每次去外婆家,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上山挖小蒜。

有一次,我騎着車子帶着鄰居小胖去外婆家,照例喊了聲“外婆,我來了。”就奔向了山上。小胖在我後面擔心地喊:“你幹嗎不讓你外婆陪我們一塊去?”我得意地一笑,說:“放心,馬上她就會追來的。”果然不等我們挖了幾棵小蒜,外婆已經喘着粗氣跑到跟前來了。我和小胖相視而笑,外婆則嗔怪着罵:“你這孩子老不聽話,這山上有老虎,你們就不知道害怕?”

外婆一邊說着,一邊開始急急去找那些躲藏在草叢裏的小蒜,就好像山上真有老虎,多呆一會就會把我們叼走似的。揹着半簍子小蒜下山,山路彎彎斜斜的,外婆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小胖,還不時地用袖口給我們擦着額頭的汗。

再回到外婆家,我們便成了外婆的小跟屁蟲了,看着她洗小蒜,切斷剁碎,再看着她拿出土雞蛋,打碎,和到麪粉中去,攪勻,我們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最後,外婆不等把油餅煎到金黃色,便用盤子盛好遞給我們,一邊叮囑着“慢點吃”,一邊看着我們笑。

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特別快,一晃又是幾年,我開始去外地上學了,山上的小蒜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很多次電話裏,外婆總是不忘問我:還想吃小蒜油餅不?

當聽我肯定地回答說“想”的時候,外婆開始嘆氣,說:想吃怎麼辦呢?那麼遠,老不回來的,寄油餅也不合適呀?

可是不久之後,我卻收到了一個包裹,母親在電話裏告訴我:聽你說想吃小蒜,你外婆特意挖了許多,把那蒜頭製成了泡菜……

那片刻,我一下子眼睛溼潤了,思念夾雜着幸福瞬間齊涌心頭。這之後的好多年,我一直會收到這樣的泡菜包裹;放假的時候,我會揀着小蒜蔥鬱的季節回去,陪着外婆一起上山挖小蒜,爲的只是看到外婆那滿足而欣慰的笑容。

外婆去世的時候,剛巧是小蒜變枯的時節。家裏的蒜頭泡菜依然富足,外婆卻走了,躺在那羣山懷抱之中,觀望着山上的小蒜青了又黃,黃了又青,聽着我們的腳步聲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清明的散文隨筆14

雪正在融化,草正在返青。不出半月,又將到清明瞭。

清明是懷念故人的節日,獻一束花,燒幾張紙錢,祝福幾句,甚至流幾滴淚,雖知人死後無在天之靈,但內心卻感到莫大的寬慰。

懷念故人是痛苦的,是一種極度難言的悲傷。但這種痛苦又是人們的一種崇高的感情,再苦也願意受。

今年開始,國家重新調整了幹部職工的節假日,作了新的規定,其中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清明、中秋調成各放節假三天。這說明黨和國家是非常尊重民意、尊重老百姓崇高的感情、尊重我國的傳統文化的。

無處傾訴和難以表述的感情,能淨化人的思想,使其凝鍊爲詩或詞。蘇東坡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思念親人的千古佳句之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至今吟詠起來,還是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

但是,生離尚可重逢,而死別是無可挽回。再深沉的懷念,再感人的詩句,死者是無法感知的,願相親者、相愛者,一定要珍貴死後的懷念,更要珍貴的則是生前的疼愛!

清明的散文隨筆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親愛的媽媽,你知道我們老家沒有清明上墳的習慣,但在20xx年的這個節令,在老家處理完您的喪事回到家裏,當我遇到難處理的事想問問媽媽時,才發現您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卻在每年都會發酵 ,我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走出悲傷,卻在五年後的今天仍然會熱淚盈眶……親愛的媽媽,您知道嗎?由於女兒的任性,在您離開我後我才真正讀懂了您。女兒那個悔呀!現在我只能對着這一方空間自說自話,對着你們兩位的照片回憶我們家曾經的幸福……親愛的媽媽,請您原諒女兒的任性:我以爲看到您身體不好仍然勤勞不輟時發脾氣是愛您,但我現在明白了,孝順中的順字有着更深刻的含義;我以爲我忙碌着工作孩子病重的父親沒有時間陪您讓您自己出去找人說話您不出去時我會發急是替您着想,可是我現在明白了您能留在家裏看着我們說說笑笑是最大的滿足;我以爲等送走了病重的父親我們兄弟姐妹們還有充足的時間陪你多出遠門去看看你想到的地方還有的是機會,但當父親去世後你的健康堤壩也轟然倒塌時我明白了,盡孝心是最不能等的;我以爲將你們二老接到我家居住爲你們養老就算是盡了報答你們當初養育之恩的心了,但在你們百年之後我才明白兒女們怎麼做都還不上父母曾經的付出;我以爲我的媽媽還很年輕能活到85歲,但我後來才知道您因父親的重病帶給我們麻煩是硬撐着不想給兒女們再增加負擔;我以爲我瞭解了媽媽的一切,可當您真正離我遠去,我卻發現我甚至沒問過您年輕時曾有過的理想……每每想起這些,我的心就一陣陣發痛,儘管您對很多人說有我這個女兒是您的福氣,但我卻知道,您有許多心願我們都沒來得及幫您做到,這是孩子們最大的不孝啊!

親愛的媽媽,很多時候我都會想起您:遇到困難時我會想您如何獨自支撐家庭走過坎坷不凡的一生;遇到棘手問題難以處置時會想您給我們的人生教誨;遇到家人或者兄弟姊妹們有矛盾時會想您對家人和孩子們的大愛;遇到情緒低落時會想您的聰明能幹和樂觀;遇到老年人需要幫助時彷彿看到您就在我眼前……親愛的媽媽,儘管老家在清明節不上墳,儘管您秉承着您一貫的作爲輕易不來打攪我們連夢裏都難和您見一面,但在我內心深處永遠爲您樹立着一塊豐碑,每年的清明時節,那壇拌了痛苦釀造的陳酒會發酵成越來越醇厚的思念,而您的德行,會在這思念中延續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