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的隨筆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爲流行的一種文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清明的隨筆,歡迎閱讀!

有關清明的隨筆

有關清明的隨筆1

燕子來時春舍,梨花落後清明。

今年的清明,略有寒意。

車,在回鄉的路上;心,卻早已到了家鄉。

“媽媽,這次回去給誰掃墓?”我好奇地問着媽媽。“我的奶奶。”她輕輕地說,彷彿那是一個美麗而又奇幻的夢,而她,便是這個夢的主角。

“媽媽的奶奶?爲什麼以前你不去呢?”“沒有爲什麼。”媽媽的回答令我很失望,便轉過頭去,再也沒有理她。

又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

回鄉的路途十分遙遠,爲了打發時間,我便猜起了媽媽的奶奶的容貌:應該是一個很慈祥很慈祥的老奶奶吧。笑起來應該會有兩個小小的酒窩,雖然老了但風韻猶存吧。我把我的猜想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而不語。

終於,漫長的車途後,我們到家了。安頓好一切後,媽媽便帶我去掃墓。

那是一個怎樣的墓啊,墓碑上的字早已在幾十年風雨的打磨下模糊不堪,墓上雜草叢生,我無言:人死了,都會這樣吧。

媽媽燒起了紙錢。我在墓前鞠躬,默哀。望着墓碑上刻着的幾個模糊不堪的字,心裏泛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悲酸。一陣風吹過把地上的焚燒盡了的灰燼捲起,吹進了我的眼裏,彷彿是在爲我掩蓋眼眶中的晶瑩…

站在墓碑前,久久不願意離去。天空灑下了隨着風飛揚的如塵如粉的雨霧。就這麼輕,這麼輕,這麼飄揚。像是蝶舞一樣。清明節,就是一個雨紛飛的季節。

焚紙祭香,青煙寒食,撒清酒一杯,吟離歌數闋,哀思同寄。

一絲絲清涼,拂過臉頰,西方那天邊,也漸漸暗了下來,一切都回歸了開始的寧靜,隨着夜晚的來臨,輪迴着…

有關清明的隨筆2

本想在清明節那天寫一下回家上墳的感受,可那種心痛的滋味還有那飄忽不定的思緒始終讓我難以下筆;早上起來,看着窗外漸綠的景色,感覺思緒稍有穩定,便有一種想釋放的感覺,於是便提筆來。

每逢清明節臨近的那幾天,心裏總不是滋味,坐在辦公室裏不知幹什麼好,好像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神情呆滯、木訥,精神恍惚。終於清明節到了,我和妻子、弟弟帶着祭品驅車趕回老家,給母親上墳。

回到家裏老父親一人孤獨的坐在沙發上,老父親看見我們,臉上似乎透着瞬間就消失了的喜悅,然後扶着沙發的扶手,緩慢的站了起來,手裏還拿着一支剛剛卷好的菸捲兒,我們三人相繼坐在各自的位置,妻子沏了茶,我們吃着,聊起了家常話…………

中午時分,我們懷着難以名狀的心情走向墳地,一路上那種“路上行人慾斷魂”感覺讓人心情沉重,到了墓地,妻子忙着擺好祭品、插上香,然後點燃火紙,弟弟從開始進入墓地就泣不成聲,我一直是熱淚盈眶,然後我們一起跪地,給母親行了禮,跪在那裏,我思緒萬千——我不禁想起母親的音容笑貌,還有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又潸然淚下……

母親啊,你離開我們整整17年了,17年來我們無時無刻不再思念你;春天到了,你不再寂寞了,小麥返青了,油菜花遍地開放;還有飛舞的彩蝶盤旋在你的墳頭爲你歌唱…...如今咱家破舊的老屋也變成漂亮的瓦房……

不知過了多久,妻子把我們從悲痛中叫醒,我們懷着極其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家裏……

平日裏都忙於各自的工作,對親人的思念儲藏在心底。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個節日讓我們能與九泉之下的親人進行感情的交流與溝通;儘管這只是一種形式,但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才能寄託我們的哀思,寄託對已故親人的思念。

去者不可追,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地,無限的感傷被抒發,悲傷的淚珠串成一段段溼漉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的眼淚,漫長的人生旅途還要繼續,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父親的白髮彎曲的身板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是我們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在暖春四月的清明裏,站在拂起萬千愁緒的微風中,纔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地,只留慼慼的哀嘆,揹負一團自責在風裏哭泣、盤旋……

有關清明的隨筆3

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了。思緒隨着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裏,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於是,淡淡的哀愁隨着清波盪開,盪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溼潤了心頭,也喚醒了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小路上,享受着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了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小雨之中,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是,他寫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裏,我理所當然地想起了已故的親人,他們走了,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卻免不了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溼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了一層愁緒,於是,他寫下了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小了,我的愁緒彷彿收斂回來了。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傷感離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許明白人世間分分離離,故寫下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絕句。行人也不願繼續哀愁下去,或許想散散心頭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而遙指杏花村卻令所有人豁然開朗。或許人生總有那麼一些死結,需要別人幫我們解開,而杜牧這句,寫得實在深得人心,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

喜歡,很是喜歡。喜歡寫這首詩的高明的詩人,寫得自如之極,興味隱躍,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喜歡清明,那種感覺,很是輕鬆很是愜意。楊柳拂過心頭,悄悄地盪開了那顆憂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