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清明散文隨筆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令人心曠神怡。因此,古代文人騷客吟誦清明的佳作頗多。

詩意清明散文隨筆

在吟誦清明的詩中,描寫習俗的詩佔據了很大篇幅。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從古至今一直爲人們所重視。清明掃墓在唐宋時已盛行,唐代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詩中寫道:“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詩中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這些都反映了古人掃墓的'情景。

伴隨着掃墓的踏青活動,也是古代詩人的一個重要題材。“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是宋代吳惟信所作的《蘇堤清明即事》詩,惟妙惟肖地描繪了當時清明踏青的盛景。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寫出了清明踏青流連忘返的心情:“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宋代歐陽修的《踏青》則動靜結合:“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讓人愛不釋手。

瀏覽古詩,我們還發現,詩人對清明的戶外活動有生動的寫照。古代的清明節,在民間開展的戶外活動有放風箏、盪鞦韆、打馬球、插柳等。放風箏是清明前後人們最喜愛的習俗。唐代高駢的《風箏》說:“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生動地描寫了當時風箏競放的情景。

盪鞦韆是清明節古老的遊樂民俗之一。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許多關於鞦韆的描述。唐代韋莊《長安清明》詩云:“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鞦韆。”清明春風拂柳之際,女子三五成羣盪鞦韆於郊野樹下,確實充滿詩情畫意。因爲清明節處處盪鞦韆,也有人把它叫做“鞦韆節”。

當然,說到有關清明的古詩,我們不能忘記唐代杜牧和崔護兩位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的藝術特色在於情景交融,短短几句詩,勾勒出時令特徵和行人的心境。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說的是清明那天,崔護去都城郊外南莊踏青。因爲口渴,就向一位農家姑娘討水喝,姑娘給了他一碗水,並倚在小桃樹旁深情地凝視他。這情景使詩人難以忘懷。第二年清明節,詩人又來到這裏,雖然門牆如故,景色依舊,但姑娘卻不知哪兒去了。詩人觸景生情,不勝惆悵。在藝術特色上,兩首詩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可謂千古絕唱。